6月22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圍繞“以‘大食物觀’把握食品安全與健康新機遇”的主題,線上召開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連續13載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將於2022年6月21-23日線上召開“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本屆大會圍繞“以‘大食物觀’把握食品安全與健康新機遇”主題,將繼續以服務政府決策和回應行業熱點問題為導向,為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提供國際經驗參考,為健康中國作出積極貢獻。
此次發佈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則》團體標準,以我國益生菌相關科學共識為基礎,同時也借鑒了國際標準法規及權威指南的重要科學結論,對規範食品用益生菌原料及其在食品中科學應用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6月1日第23個世界牛奶日來臨前夕,作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的“2022年中國乳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于5月31日以線上方式召開,本次論壇由伊利集團支援,主題為“解碼乳業科技 探索營養吸收”。
2022年5月30日是第6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員服務系統正式上線,同期圍繞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題“創新爭先 自立自強”,開展了“科創中國”青年科技服務團“雲端”對接會、2022年中國乳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等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慶祝屬於全國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
4月6—8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八屆年會以線上會議形式召開。大會由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市食品學會聯合津京冀13家單位共同承辦和協辦。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40余位報告人,與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相聚“雲”端,16場“雲”論壇從多角度聚焦科技前沿與熱點,助推食品工業轉型升級。
2022年4月6日,2021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以線上方式舉行,本年度表彰包括該獎項下的3個專項獎。陳衛、單楊等12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王志宏等15位傑出青年獎獲得者,以及《中國食品學報》優秀論文獎獲得者,在超過40萬位線上觀眾的見證下接受了雲端頒獎。
原定於2021年10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八屆年會,受疫情影響延期至2022年4月6-8日,以多渠道同步直播的線上會議形式舉行。本次會議由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市食品學會聯合津京冀共13家單位共同承辦和協辦。 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40余位報告人,與全國的食品科技工作者相聚“雲”端,16場“雲”論壇從多角度聚焦科技優勢,助推食品工業健康轉型。
1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辦。會上發佈的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反映了2021年輿情的主要關注點。
如何以科學真相引導食品安全輿情趨於客觀、嚴謹?如何形成科學家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科普需求?1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和中國網支援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辦。
近年來,果蔬酵素、穀物酵素等産品因宣傳具有減肥、調節腸道等功效而風靡市場,消費者往往對其作用及産品屬性産生困惑。酵素到底是什麼? 與保健食品有關係嗎?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的指導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專家進行科普,通過漫畫帶你科學了解這個食品屆“新人”。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更關注營養健康的“後疫情時代”,以“熱量低、飽腹感強”為特點的代餐食品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備受年輕人追捧。代餐食品和保健食品一樣嗎?代餐食品能宣稱減肥嗎?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的指導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專家進行科普,通過漫畫為你一一解惑。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熱衷於食用保健食品來維護自身健康。目前,在各大商場、超市裏各種食品種類多樣,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消費者往往會陷入選擇困難。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的指導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專家進行科普,通過漫畫帶你了解和區分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
本次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産生了由149名理事組成的第七屆理事會,孫寶國當選為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邵薇、朱蓓薇、吳清平、陳堅、任發政、丁鋼強、李寧、金徵宇、石維忱、謝明勇、路福平當選為副理事長,聘任陳錚為秘書長。
近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1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期間,嬰幼兒配方食品創新與母乳研究專題研討會召開。多位專家分別從母嬰低聚糖、母乳營養成分與嬰幼兒認知發育、母乳與臍帶血中優勢營養素,以及基於營養科學的嬰幼兒配方食品與特醫食品的研發與創新等多個角度,圍繞嬰幼兒食品創新與母乳研究展開。
今年大會以“從趨勢到優勢”為主題,匯聚業界專家、企業代表等各方力量,從多角度剖析與梳理了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在後疫情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態勢。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代表學會發佈了《2020-2021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九大創新趨勢》。
為積極應對我國方便食品在新時期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10月10-11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在北京召開。
在2021年10月10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代表學會發佈了“2020-2021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九大創新趨勢”。
作為全球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領域權威性與高端性並重的國際盛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的“2021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于9月27—2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大會以“安全與健康新時代的變革與創新”為主題。
6月25日,中國第一部植物肉團體標準《植物基肉製品》正式實施,該標準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佈,標準對植物基肉製品的定義、基本要求、技術指標和標簽標識等都做出了明確地規定。
該活動通過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不斷豐富活動內容,開拓線上線下科普途徑,在向消費者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的同時,也為社會各界參與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益生菌行業以其強大的科技張力和融合力駛入“快車道”。行業的快速發展折射出公眾對健康的新需求,對營養健康産品的新期待。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根據徵集的2019-2021年益生菌創新産品的分析及行業調研結果發現,針對不同人群的胃腸道健康與免疫調節仍是益生菌産品發展的主流。同時,行業也呈現出六大創新趨勢。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邀請益生菌行業權威專家及企業家,就目前益生菌産業發展中關注的問題開展了專項調研與研討,凝練形成2021年我國益生菌産業發展十大焦點,並在第十六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佈。
代表著先進消費理念的植物基食品究竟香不香?在國內消費市場,它的表現怎麼樣?未來又將遭遇哪些挑戰?在加工特性、營養等方面還有哪些科學問題要解決?
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佈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棕櫚油作為食品生産加工過程中的重要原料,為促進現代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巨大的消費需求與有限産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如何可持續的使用棕櫚油引發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新工藝、新食品原料研發的創新産品活躍,對我國食品檢驗方法標準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建立健全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檢驗方法標準體系,成為後疫情時代我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對於特殊食品行業來説,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産品?特殊食品行業又該如何應對這種轉變?面對這些迫切需要尋求答案的問題,來自政企研的專家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方向。
站在高速發展的元年展望未來,植物基食品將會遭遇哪些挑戰?在加工特性、營養等方面還有哪些科學問題要解決?12月1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舉辦期間,業內權威專家為大家展現了這一新興食品領域的最新進展。
“從農田到餐桌”這一複雜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由於微生物污染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微生物風險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頑疾。
乳製品品質安全是乳業穩定發展的基礎。隨著乳製品行業進入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消費者對我國乳業還有更高和更美好的期待,消費者對乳製品安全仍處於相對敏感期。
近年來,在食品行業監管部門、科技界、企業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食品安全環境持續改善,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穩步提升。然而,在食品供應鏈日益全球化和複雜化的今天,食品行業仍面臨新的未知挑戰。
數據顯示,全球3%—4%的成年人和6%—8%的嬰幼兒對食物過敏,食物過敏發病率逐年升高。企業在生産食品時如何才能保障産品安全,避免食用者出現過敏問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疫情常態化下,在轉型創新與“健康中國2030”浪潮的共同推動下,如何讓百姓吃出健康已經成為我國食品産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
9月21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啟動。
為有效配合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日”的整體安排,落實關於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指示要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召開“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啟動儀式”。通過將全國科普日與“雙百行動”對接,將進一步提升學會科普工作的品質、水準和影響力。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0年9月3日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期間發佈了2019-2020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八大創新趨勢。
9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在北京召開。行業400余位代表出席會議。2019-2020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創新趨勢、2020年中國方便食品産業十大科學技術問題在會上同步發佈。
後疫情時代,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如何抓住機遇,保持穩健發展?科學技術是核心!為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多年來對數十家速食麵、掛麵、速凍、休閒食品、鹹味香精調味料、機械設備等企業的深入調研,及與科技界和産業界專家的多層次研討,凝煉出2020年中國方便食品産業發展中,需共同破解的十大科學技術問題的共識,並首次發佈。
益生菌是誰?它能代替藥物嗎?帶著這些問題有數君採訪了益生菌,為小夥伴們講講益生菌的故事……
8月19—21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南京農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五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辦。
2020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産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並在第十五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佈。
2019中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揭曉,你關注哪些內容?一起來看看!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與我們的生活,食品行業也不例外。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學校陸續準備復課複學。開學後,學校食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就校園食品安全,做以下消費提示。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VID-19 and Food Safety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在3月21日共同組織了一場食品科學網路圓桌會議。近20位國際大咖專家及近百位行業特邀代表悉數上線,以線上報告與互動的方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兼具前瞻性和權威性的食品科學圓桌會議。
當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投入了巨大資源。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採取的各項科學舉措,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一致認可。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的流行和防控涉及各行各業和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食品行業也不例外。
為避免公眾誤採誤食野菜中毒,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特做如下消費提示。
遼寧省大連市、丹東市等沿海地區出現甲肝流行病例,當地海産食用貝類是傳播甲肝的主要媒介。為幫助消費者避免或減少此類風險,特對食用貝類做如下消費提示。
春雨過後,自南向北開始長出野生蘑菇,防疫期間久未戶外活動的朋友,心中惦念著外出採摘野生蘑菇。採摘之前,先看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佈的以下消費提示。
適量科學儲備食物很重要,生鮮食物和保質期較短的食材不易儲存,尤其注意不要一次性採購過多。為幫助消費者科學安全儲存食物,特做如下消費提示。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很多人在家做飯會選擇簡單方便的速凍餃子、餛飩、湯圓、粽子、饅頭、包子等速凍面米製品。為幫助公眾科學選購和食用,特做如下消費提示。
公眾科學合理飲食,儘量減少外出,避免集體性聚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等行為尤其重要。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飲食安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特做以下消費提示。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這也是學會連續9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本次活動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0年伊始,以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徵,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分析,選擇十大熱詞近景解讀,彰顯科學共識,為科學肅清食品安全謠言,引導輿情正能量做出努力。
11月13日,2019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在武漢隆重舉行,本年度表彰包括該獎項下的3個專項獎。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武漢順利召開。
舉辦此次論壇,旨在為國內食品領域青年學者們提供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展示食品科技最新研究動態與成果。食品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160余所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的青年學者600余人參加此次論壇。
做好2019年食品安全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發〔2019〕17號)。
6月30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題日重點活動之一——“安全與環保——新行銷通路的食品安全保障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
6月20日,“社會共治與資源共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辦。與會者圍繞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社會共治與資源共用”展開了深入探討,對新時代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食品安全公眾科普出謀劃策。
6月20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行。此次活動以“智‘惠’好生活 食安更健康”為主題。
大會深入探討了國際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精準對應中國食品安全與産業健康轉型的難點和焦點,探索中國食品工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創新發展之路,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正式公佈2018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國內權威專家對這些安全熱點進行了正式解讀。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正式公佈2018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來自於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及多家主流媒體的提名、篩選與專家復議,國內權威專家對這些安全熱點進行了正式解讀。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科研院校的食品科技界專家一起,共同解讀了2018年的12個食品安全熱點。
未來,如何更加從容應對“安全與健康”的雙重主題,是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需要共同回應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