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水準顯著提高 關注焦點向健康轉移——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發佈時間:2020-01-03 19:21:2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蔚力 鄭偉  |  責任編輯:鄭偉
分享到:
20K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現場(中國網記者 鄭偉 攝)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現場(中國網記者 鄭偉 攝)

中國網1月3日訊(記者 蔚力 鄭偉)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這也是學會連續9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等領導出席活動並致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減鹽減油減糖”等2019年食品行業年度“十大熱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學術界觀點。

孟慶海書記在致辭中表示,食品安全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係中華民族未來。食品安全與健康是科普領域的重要方面,作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普品牌活動——“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自2012年起,已連續舉辦8屆,對改善我國食品安全輿論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食品産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梁鋼副司長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整體形勢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但公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仍有待提高。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三大基石之一,是《食品安全法》的明確規定,也是國際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方式。“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對科學引導輿情和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食品安全事件顯著減少 形勢穩中向好

伴隨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中向好,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顯著減少,這一令人欣喜的轉變是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成效的顯著體現。不過,輿論對於食品安全擔心仍然存在,同時對於營養健康的關注也愈發高漲。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對2019年食品安全的形勢進行了綜合分析。她表示:食品安全形勢整體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今年是學會第9年召開“食品安全熱點會”,而本次會議的最大熱點是缺少“食品安全”的熱點事件,過去的8年中,學會經歷了從篩選熱點到蒐集歸納食品安全熱點的轉折,這是一個漸進的、令人欣喜的轉變。所以,今年的會議有三個變化:一是會議名稱由“食品安全”過渡到“食品安全與健康”;其次是解讀的熱點,由對以往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的回應,轉變為以行業年度熱詞為核心的學術界觀點;第三是熱點數量由12減至10,並將其定義為對“熱點”而非事件的解讀。而不變的是,解讀專家陣容一如既往的權威、專業、強大;表達的仍是“學術界共識”。

食品安全重心前移 重視預防減少風險

2019年,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合作開展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項目中,針對24個熱點進行科學解讀,其中,以“消費者教育”為特徵的風險提示有20期,整體上延續了從2016年開始的“由危機應對向風險提示”的轉變。分析2013-2019年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熱點的解析和風險提示的比例顯示,對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熱點的回應由2013年100%下降到2019年的16.7%;而針對潛在風險的消費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9年的83.3%。孟素荷教授認為,對輿情熱點事件的解讀,從100%減至16.7%,顯示了中國食品安全從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重大變遷,用10餘年時間,完成了管理思路與格局的水準提升,中國食品安全的基石已基本夯實。中國食品安全整體水準的提升,已為世界所認同。

食品安全隱患仍需關注 風險依然存在

孟素荷理事長在報告中指出,現階段食品安全面臨的4大問題:

問題1:食品安全的三大頑疾——微生物污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依舊存在。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19年公佈的抽檢數據,分析其中不合格項目可見,微生物污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農獸藥殘留超標,仍佔不合格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問題2:科技創新帶給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挑戰,需逐一破解

近3年來,基於食物可持續供應及中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導向,中國食品科技界與産業界的創新異常活躍。如近年來科技界和工業界關注的未來食品及“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外企産品已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民企正進入商業化模式中。而細胞培育“人造肉”,中國食品科技界正加速追趕。再如自熱食品、功能食品等,産品創新必然帶來對現有管理與標準的突破。如何營造出既鼓勵創新亦對市場負責,確保消費者安全的管理模式,這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對企業産品創新中堅守安全、健康為第一防線的挑戰;對科技界用科技力量支撐産品創新與確保食品安全與健康能力和水準的挑戰。

問題3:食品真實性問題凸顯,摻假欺詐行為屢見不鮮

在近5年抽檢中涉及摻假的食品中,農産品、酒類、餐飲食品成為三大重點領域。這種食品真實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不屬於食品安全問題,但卻是不能容忍的,而且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呈現全球化趨勢,各國均不能獨善其身。

問題4:網紅食品安全隱患多,為食品安全的高發地帶

“網上購物”對食品市場的現在與未來影響重大,目前已成為現代大部分消費者購物的首選渠道,而且消費重心在逐漸下沉。但急速發展的諸多網紅食品“有品牌、無工廠”,或以“貼牌生産”的加工方式賺快錢,對産業鏈安全建設呈空心化、斷條狀,這種“快”與“空”並存的矛盾,使之成為食品安全與食品欺詐的“高發地帶”。尤應成為監管部門和輿情關注的重點。

2019年,我國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重要文件,表明國家對加強食品安全管理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視。孟素荷教授強調,頑疾尚未清除,新挑戰又迎面而來。在中國食品産業、物流體系及餐飲行業快速轉型的當今,發展變革中的食品安全永遠是第一道門坎,是食品界必須持續努力不懈的著力點。我們用12年的時間,以“三聚氰胺”事件為教訓,倒逼出了一個從危機四伏到走入正軌的中國食品安全體系和中國食品産業,為中國食品産業贏回了應有的尊嚴,我們應倍加珍惜。而對新的發展與變局,我們需要更高水準的工作,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鄭凱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入駐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的專家代表頒發聘書(中國網記者 鄭偉 攝)

本次活動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0年伊始,以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徵,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分析,為科學肅清食品安全謠言,引導輿情正能量做出努力。會上,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鄭凱代表中國科協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佈了“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以期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會間,還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入駐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的專家代表頒發了聘書。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