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力擎起食品産業未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在長沙召開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當代的食品科技工作者以“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為初心,以大食物觀為指引,以跨界的思維和探索的精神,服務於新時代中國食品産業的高品質發展。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食品産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尋找最優解。在我國全面進入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如何讓食品科技更具深度,更接地氣,更好地賦能我國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需要産學研協同創新、互通有無、融合發展。10月24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在湖南長沙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湖南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7家單位共同承辦,長沙市科學技術協會支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以及朱蓓薇、吳清平、陳堅、陳衛、任發政、柏連陽、單楊、謝明勇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出席大會。
本屆大會以40余場活動,近300個精彩的大會發言和專題報告,全面展示新時代中國食品科技的整體水準和風采,進一步梳理和凝練中國食品工業面向未來的主要科學問題和形成重要的戰略思考。來自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近2000人參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主持大會開幕式。
在年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授予儀式,2023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突出貢獻獎、傑出青年獎、《中國食品學報》優秀論文獎的表彰儀式,發佈《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高品質科技期刊分級目錄(2022年版)》《乳品與成年人營養健康專家共識》。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陳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瑪氏食品(中國)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簽約,並與湖南富馬科食品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裝備捐贈簽約。
堅持“雙向發力”食品科技創新要“沉下去、走出來”
作為我國食品科技領域的品牌盛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會是食品科技界與産業界共同探索新課題和新發現的重要資訊源,是開拓創新思路、碰撞智慧火花的關鍵平臺,承載著推動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在大會致辭中表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會至今已是第二十屆,過去的二十年,我國食品科技創新不斷前行,中國食品工業在健康轉型中快速發展。2022年,食品工業以佔全國工業5.1%的資産,創造了7.1%的營業收入,完成了8.1%的利潤總額,為穩經濟、促民生、保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其背後,是中國食品科技的有力支撐,是無數中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食品科技界和食品科學家群體的日益壯大與整體實力的顯著提升。在2022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有8所中國高校排位全球前十。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任何産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向科技創新要方法、要答案。食品産業未來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對於未來我國食品産業如何把握科技創新,孫寶國院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一是科技創新要堅持“雙向發力”。食品工業是民生産業,食品科技界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力,專注于實驗室“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原始突破;又要有“走出來”的魄力,關注科技成果進入市場後“從1到無窮”的産業化發展路徑。在科技創新貫穿于“從0到無窮”的食品産業鏈生態系統中實現自我價值,與産業科技革命有機融合。二是科技創新要尋求突破。食品産業要充分發揮食品高校和科研機構多、創新人才集聚、産業體系相對完善的資源優勢,通過不同思維模式以及專業知識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點、創新點,為食品科學研究與産業化發展探尋新思路。三是科技創新不能盲目“追熱”。不論科技界還是産業界都不可盲目追熱點,缺少中長期規劃的系統研究終究會傷害行業的長期發展。尤其是食品科技界在中國傳統食品現代化的征程中,更需要專注,需要有“一招鮮吃遍天”的定力,以十年磨一劍的堅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攻克中國食品某一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四是科技創新要激發青春活力。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未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將繼續在大學生創新活動、青年人才托舉、食品科技基金等品牌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更多豐富多彩的青年活動引導和鼓勵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為我國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蓄能。
孫寶國呼籲,共同建設大而強的中國食品工業體系和食品産業鏈,是幾代食品人的共同理想。面對未來,希望食品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奮進,共同專注于食品事業,在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飛在大會致辭中祝賀年會的召開,同時感謝食品科技界對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援。他表示,民以食為天,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營養,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國之大者,湖南對此高度重視,圍繞“四個面向”,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與中國工程院聯合成立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並從不同節點建立了圍繞食品科技的洞庭實驗室,圍繞加工品質的衡山實驗室等四大實驗室。他指出,湖南是農業大省,食品産業是全省兩個萬億産業集群之一。“要讓傳統食品産業升級,跟上時代,就需要食品人解決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把經典做好。我們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把院士專家的真知灼見、智慧經驗,努力轉化為推動湖南省食品産業和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舉措。”
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張松梅在大會致辭中指出,多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食品科技創新工作,並在重點領域進行了系統部署:一是注重戰略引領,部署食品科技戰略方向和攻關任務。二是做好系統部署,啟動實施食品科技相關重點專項。三是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建設一批食品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協同創新。四是注重成果轉化,推動國家科技計劃成果快速下沉。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推動食品科技創新,張松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要聚焦重點領域,拓展學科新優勢。另一方面,要搶收科技紅利,打造産業發展新動能,建立協同創新機制,鼓勵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鼓勵更多企業牽頭和參與國家重大攻關任務。
湖南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瑰曙在大會致辭中表示,食品産業是保障民生的基礎力量,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是實現製造強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力量。此次大會既是促進湖南省農産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的學術盛會,也是普及食品科學知識的科普盛宴。大會在湖南召開,是湖南食品科技學科交流與發展的一次難得機會。他提出了殷殷期許,希望湖湘科技工作者以此為契機,多向全國食品界的專家們學習取經,發揚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探索食品産業創新的新路徑、新領域,促進食品科學開放交流與國際合作,在湖南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希望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加強對湖南的關心與支援,助力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希望將更多優秀人才與資源引入湖南,讓食品學科的先進技術在三湘四水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為湖南科技創新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湖南是農業大省,2022年全省農産品—食品加工總産值2.13萬億元,加工産值與農業産值之比達2.55:1。當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紮實推進“洞庭實驗室”建設,搭建食品工程與安全領域合作研究重要平臺,針對食品産業“卡脖子”技術瓶頸展開聯合研發,通過協同攻關等方式,成立一批示範基地、培養一批先進的食品科技人才、建立科學先進的技術體系,切實為全省農産品—食品加工産業的高品質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他希望院士、專家和企業家聚焦戰略需要、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圍繞食品科技發展、産業升級、人才培養等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推進農産品—食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不斷提高綜合效益,促進湖南農産品—食品加工産業向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踐行大食物觀 以科技實現産業大發展
在大會報告環節,陳衛、吳清平、單楊等多位食品領域的院士帶來的權威報告,聚焦戰略需要、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分享各自深耕領域的學術成果、産業化對接進展,展望食品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成為本屆年會上眾多與會者關注的亮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金徵宇教授共同主持大會報告環節。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根本,是構築健康中國的基石。在影響食品安全的各類要素中,微生物是最主要因素,其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圍繞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與未知食品安全防控技術展開介紹。“一株微生物有可能造就一個大企業,一群微生物群有可能成就一個大行業。”他談到,微生物産業發展是國家重大需求,微生物大數據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新戰場。研究團隊近十年來對全國重點城市和地區的主要市售食品全面系統開展了食品微生物安全風險識別、重點追蹤和定點監測研究,並進行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組學分析,建立起我國最大和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資源庫、食品安全標準菌種庫,並在此基礎上率先建成了我國首個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開發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監測與控制新技術,創制了應用科學大數據解決不同食品行業微生物安全問題的新模式。大數據庫的構建,對於推動我國食品産業鏈中未知食品安全風險識別、快速檢測和高效防控技術的發展進步,全面提升我國食品微生物安全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學科的發展及人才培養,是我國食品科技發展的基石,關乎我國食品産業的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介紹了我國食品學科發展情況及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陳衛表示,我國的食品學科發端于20世紀初期,經歷了從農學中分離、獨立建係、院係調整、學科交叉、學科融合,到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食品學科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學科群,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目前,我國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學科專業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超過430所。在人才培養方面,研究生培養規模逐年擴大,培養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國家對食品學科投入不斷增加,學科優勢和特色逐漸顯現。2000-2020年的20年間,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累計獲得國家獎99項,平均每年4.4項。
陳衛指出,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即學科特色和佈局還有待提升、學科教師隊伍中高層次領軍人才數量不足、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創新。在他看來,補齊短板的關鍵在於:一是服務國家戰略,構建政産學研整合的教育生態圈;二是人才培養從學科導向轉向“産業佈局+未來需求導向”。三是堅持以德樹人,優化師資隊伍評價制度,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食品科技界如何踐行大食物觀,如何以科技實現産業大發展,滿足人們的新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洞庭實驗室主任單楊研究員以柑橘産業為例進行了分享。單楊以“柑橘功能性成分營養與健康”為題,全面系統介紹了世界和中國柑橘産業的現狀、柑橘功能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針對目前柑橘資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不夠等問題,單楊院士提出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柑橘資源綜合全利用方案,並帶領團隊研發了柑橘全果汁濕法超微粉碎、果膠高效提取與改性、類黃酮生物合成、香精油穩態化、辛弗林綠色製備等高效高值加工技術,構建了柑橘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化技術模式。
單楊院士表示,柑橘類植物功能性成分具有改善人體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營養作用,將成為未來健康産品和藥物開發的重要來源。但柑橘類植物資源高效高值綜合利用需要創新思維和方法,破譯其“健康密碼”,突破工業化綠色加工技術瓶頸,為鄉村振興和大健康産業提供科技支撐。
深度交叉融合 做好食品科技大文章
大會期間舉辦的40余場分論壇上,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的權威專家、學科帶頭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近300位報告人,圍繞科技創新、營養健康、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從地方特色、智慧製造、綜合利用等多個角度,共同交流探討食品科技的創新成果。一個個高品質報告的背後,是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不斷融合的見證,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正走向田間地頭、走進工廠車間、融入更大市場。專題內容涵蓋湖湘食品産業與科技創新、糧油加工與綜合利用、休閒食品營養健康化與智慧製造、科學“三減”的創新與實踐、運動營養食品、傳統食品現代化、食品營養與腦健康科學、特種食品加工與營養健康、乳品原料創新應用、中國乳業科技與高品質發展、生命科學與營養健康、食品行業可持續食物消費與綠色供應鏈、食品科學前沿熱點問題等。
值得一提的是,弘揚科學家精神,鼎立托舉青年人才,已深度滲透年會的多場活動中。年會期間,學會通過研究生論壇、科研創新競賽、企業招聘、會員交流等系列活動,圍繞時下在校學生最關心的科研學習、課外生活、職業規劃等議題,邀請業界權威專家、傑出青年、知名企業高層等與青年學子進行形式多樣的分享和互動,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在校學生從科研、生活、就業等方面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同時為參會學生提供一個開拓思維的互動交流平臺。
今年,學會與10家知名企業合作,主辦了10項全國性學生創新活動。年會期間,10項創新活動表彰儀式火熱登場,優秀學生代表在年會上精彩亮相,勾畫出年會上最亮麗、最具活力的那道風景線。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會旗的交接儀式也在此次年會上舉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將於2024年在重慶舉辦,由西南大學、四川省食品科技學會等川渝地區的相關單位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