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3日訊(記者 蔚力 孟超 鄭偉)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本次活動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0年伊始,以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徵,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分析,選擇十大熱詞近景解讀,彰顯科學共識,為科學肅清食品安全謠言,引導輿情正能量做出努力。
熱詞一: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落實主體責任 處罰到人
解讀專家:羅雲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條例》的實施,從制度上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既為食品企業減輕壓力,又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規範食品安全檢驗資訊發佈,禁止發佈不規範不準確的資訊製造恐慌。重拳解決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問題,食品企業儲存易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即視為違法。各方需要積極學習《條例》,實現新舊法規銜接,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共同推動《條例》落實。
熱詞二:減鹽減油減糖
——關注企業責任更需強化消費者教育
解讀專家: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我國居民膳食存在高鹽、高油、高糖的問題。“三減”目的是減少膳食中鹽、油、糖攝入量,是實現合理膳食的一個方面。開展“三減”行動要循序漸進,消費者、食品企業、媒體、政府應樹立“合理膳食”理念,並形成合力,用科技引領食品産業健康轉型,用科學的方式推行“三減”。
熱詞三:“人造肉”
——市場與科學的“未來之星”
解讀專家:王守偉,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人造肉”是非自然生産、有類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詞,通常分為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兩大類。“人造肉”具有極大的商業化潛力,其興起源於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人造肉”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決其尚存的科學技術問題。不斷完善標準法規,促進“人造肉”産業的市場化發展。積極開展公眾科普,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理性消費“人造肉”。
熱詞四:辣條
——法規倒逼“草根食品”的健康提升
解讀專家:譚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調味面製品(俗稱“辣條”)行業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應予以適當扶持和引導。媒體此前曝光的少數不法商人無視生産規範與標準規定,既無安全衛生的生産管理,還超範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理應處罰、取締,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整個行業。市場監管總局《公告》的出臺將進一步推動與引領行業向營養與健康方向創新發展。
熱詞五:益生菌
——加速發展中的科學與冷靜
解讀專家:陳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副校長;何國慶,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副主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
益生菌的核心特徵是足夠數量、活菌狀態和有益健康功能,健康功能應建立在臨床試驗評價和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上。目前我國市場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權威機構認可。益生菌功效的發揮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其産業化應用需要經過科學嚴謹的流程驗證。益生菌及其産品的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應鼓勵行業創新發展,加強公眾科普,引導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産品。
熱詞六:自加熱食品
——必須跨過“自加熱包”安全這道坎
解讀專家:路福平,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
在我國,自加熱食品始於軍需,自加熱技術進入民用以後,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以自熱火鍋為代表的自加熱系列産品得到快速發展,滿足了消費者在更多消費場景下對熱食的迫切需求。但目前自加熱技術仍有待提升,急需加大對自加熱包安全性的研究和建立嚴謹的標準確保自加熱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熱詞七:特醫食品
——亟待規範發展
解讀專家:任發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特醫食品是滿足特殊營養需要的配方食品,需經國家註冊。特醫食品“營養支援”作用在臨床上不可或缺,但不能替代藥物。食品企業應按照註冊配方生産特醫食品,不能在未取得註冊配方和生産許可的情況下生産特醫食品。應加強特醫食品科普宣傳,讓消費者了解特醫食品的特殊性,並遵醫囑食用。
熱詞八:網紅食品
——嚴防“紅與黑”的轉換
解讀專家:馬冠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網紅食品備受熱捧的背後,安全、標準、品質等問題仍是其監管之重點,企業亦應將發展的重心轉向産業鏈安全的建設。政府應完善監管機制,明確網售食品等非傳統食品經營行為的各方責任和監管方式;網路平臺和商家應遵守相關法律規定,提升職業道德,加強行業自律,確保食品的安全和品質;消費者應做到理性選購,購買時確認好産品的相關認證。
熱詞九:食育
——食育在中國需加快腳步
解讀專家: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食育是傳授食品科學知識,傳播飲食文化,使公眾養成健康飲食觀念和行為的教育。它是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是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最終達成科學認知、合理膳食、品鑒知禮、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食育工作應首先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立法為本,科學為綱,興趣為引,重點面向兒童、青少年;多方聯動,聚力推進。
熱詞十:食品真實性
——“食品造假”魔高一尺,“鑒偽檢測”道高一丈
解讀專家:吳永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陳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食品品質、食品安全和食品真實是食品的三個屬性,保障食品真實性可遏止“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提振國民食品消費信心和國際貿易聲譽,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健康發展。應加大食品真實性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實性技術難點和監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