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舉辦

發佈時間:2021-10-27 11:50: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舉辦

5年間學會工作紮實推進、卓有成效

“十四五”期間,處於轉型與價值提升期的我國食品工業將面臨重大戰略調整,優勢和特色將更加鮮明,科技與産業界的創新發展將面臨更高水準的提升。10月2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召開的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來自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科協、科學技術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的領導,陳君石、孫寶國、陳堅、任發政等多位食品界院士出席大會。

本次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産生了由149名理事組成的第七屆理事會,孫寶國當選為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邵薇、朱蓓薇、吳清平、陳堅、任發政、丁鋼強、李寧、金徵宇、石維忱、謝明勇、路福平當選為副理事長,聘任陳錚為秘書長。新一屆理事會集中了食品科技、企業及管理層的優秀代表,擁有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科研及大專院校代表佔總人數的61.1%,顯示了學會鮮明的學術屬性。全國及省市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1名,具有高級以上職務資格的人員佔全體理事的88.6%,體現了學會理事會成員的高素質及人才薈萃的權威性。科技與産業界代表人數比例為91.9%,充分體現了學會新一屆理事會在食品科技與産業引領上的聚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孟素荷在會上向大家多年來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工作的支援表示感謝。她談到,學會理事會已持續聚集起一支中國食品科技與産業界的人才優勢隊伍,這支隊伍鑄就了中國食品科技的輝煌,托起了中國食品科技的明天。孟素荷指出,食品科技界應在現有的高原上,隆起一座又一座各具特色的高峰。未來,我們要橫比,不要縱比,要向國際一流水準看齊。相信學會在孫寶國院士的帶領下,將會把中國食品科技帶上另一個高峰。“後疫情時代,既有如歌的歲月,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我們仍要不辱使命,做得更好。”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代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會上做了第六屆理事會工作報告。第六屆理事會五年間,在全體理事的大力支援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適時調整工作思路,強調與國家整體目標相對接,強化在智庫品牌建設、學術創新引領、人才梯隊建設、國際影響力提升、惠民科普傳播等重點領域的相關工作,同時加強自身建設,著重于黨建強會和內部治理,有效夯實了學會未來發展的基礎和格局。通過多年的積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全球食品界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食品科技社團,擁有重要影響力和話語權。

報告指出,在中國科協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領導下,在全體理事與各級領導的支援下,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工作紮實、有效,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黨建引領,保障學會可持續發展

學會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要求,在中國科協科技社團黨委直接領導下,成立功能型黨委,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實現黨的組織對學會工作的全覆蓋。嚴格執行學會黨委前置審議理事會決策重大事項程式,做到依法依規辦會。學會黨委倡導學習老一輩科學家愛黨、愛國,不畏艱苦,甘於奉獻的科學精神,用科學精神凝聚廣大食品科技工作者,踐行責任與擔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期,學會多位黨員理事主動請纓,衝在抗疫前線,助力復工復産。學會黨委在學會治理方式、方法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思想引領和組織保障作用,以黨建引領創建一流學會,推動學會事業可持續發展。學會黨委倡導科技志願服務精神,充分調動學會專家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志願服務工作。在建黨百年之際,學會組織專家帶領百餘名師生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紅色足跡,在江西贛州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企業調研及黨建活動,助力地方經濟、地方食品産業健康發展。

推進學術繁榮和産業創新,佔領學術高地

學術交流是學會的“立家之本”,也是展現學會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本屆理事會期間,以“科技與産業深度對接”為特徵的學術交流活動更加活躍而務實,形成以年會為核心,以方便食品和益生菌為代表的行業會議和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為主幹,以多個專題研討會為分支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以需求為導向,借助學科交叉和跨界融合,以科技創新驅動産業發展,並結合專家資源優勢,凝練和發佈重要科學問題和科技界共識,引領行業高品質發展。

第一,年會品牌影響力提升,已成為“亞洲食品交流第一會”。2016-2020年期間舉辦的五屆年會,吸引了總計超過1.2萬人次參與。與2010年相比,2020年的參會人數和提交論文數量均增長了近5倍,舉辦了150余場各具專業優勢和特色的專題會議,充分展示了中國食品科技的整體水準和科企對接的風采,凝練和解析了中國食品工業在健康轉型中的科學問題及面向未來的戰略思考。第二,以需求為導向,通過多種途徑和創新方式,搭建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服務於産業、企業和區域創新發展。五年來學會持續培育以方便食品和益生菌行業為代表的行業品牌會議——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和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對産業界形成了強大的磁場。五年間,5000余人次行業代表深度參與,為科技界與産業界搭建了一個現場互動、促進需求對接的良好平臺。同時召開了數十場高端專題研討會,通過産學研合作,轉化科技成果和夯實科技支撐。學會自2010年起,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十餘年來,借助龐大的國際“朋友圈”,邀請了300余人次國際專家參與其中,為形成中國食品安全領域的“國際高端智庫”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三,凝練和發佈重要科學問題,引領行業高品質發展。學會多年來深耕十余個食品分行業,在引領行業發展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第一驅動力作用。發佈益生菌行業科學共識與産業發展焦點;發佈方便食品産業發展報告、科學問題與創新趨勢;發佈乳品與兒童營養共識。第四,《中國食品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學術水準與學術地位穩步提升。五年來,《學報》以創辦一流學術期刊為目標導向,堅守品質第一的辦刊宗旨,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目前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精品科技期刊(連續4屆)、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等。

以承接政府項目為抓手,形成強大磁場

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整合智力資源,緊密圍繞食品工業的發展需求,在頂層設計與戰略研究、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行業前沿科技問題、重要標準法規制修訂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務實有效工作。相繼承接了科技部、工信部、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中國科協等政府相關部門的百餘項項目,逐漸形成以科技為優勢的智庫格局。學會通過政府項目的持續深入開展,成為有效連接政府、科技界與産業界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不斷擴大學會的磁場,聚集更多優勢資源促進中國食品工業的創新發展。

第一,以持續的戰略研究,支撐行業頂層設計。學會自2014年開始,在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的支援下,作為牽頭單位開展年度《食品工業發展報告》的編寫工作,至今已持續8年。學會多次參與中國科協等政府部門的戰略研究項目,以深入的行業分析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促進産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視角,密切關注國內外政策、經濟、社會等環境變化,對應開展深入的戰略研究。如,2020年疫情發生後,學會即刻開展疫情及後疫情時代食品工業的戰略研究,並承接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後疫情時代食品産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探討後疫情時代制約食品産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存在的科學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未來食品科技服務於産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二,以“科技界共識”強化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形成聚變式效果。學會自2014年開始,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支援下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項目,已組織權威專家800余人次針對220個食品安全熱點和焦點進行了科學解讀。在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項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學會持續拓展和延伸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包括自2016年啟動的食品安全消費提示項目,至2021年,已連續開展六期,撰寫和發佈了總計200余篇消費提示。面對中國食品安全難度最大的風險評估與風險交流工作,學會以政府項目為契機,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有效切入,經過8年持續深入的推進,已促使中國食品安全的整體工作思路由危機應對轉向風險預防。

第三,提升標準領域科技界話語權,規範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主持和參與了20余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加強食品科技界對標準制定的支撐力度。對於科技界與行業所反應的相關標準問題,學會也給予了及時、專業的科學建議,並向政府相關部門反饋,予以有效推進。同時,于2020年首次開展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制定《植物基肉製品》等十余項團體標準,力爭反映行業共識。

抓住熱點和焦點,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充分發揮科技和專家資源優勢,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的視角,捕捉行業熱點和焦點。比如在全球低碳減排和營養健康熱潮下,植物基食品産品異軍突起,成為食業新風口,學會將大豆食品分會更名為植物基食品分會,從宏觀政策、營養特徵、加工工藝、産品開發、標準法規等方面助力行業行穩致遠;在休閒食品行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時,學會帶領休閒食品分會站在産業創新前沿,依靠科學家的智慧與堅守,有效破解行業發展中面臨的“瓶頸”與挑戰,用科技支撐産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學會也第一時間發揮科技優勢,團結科技界與産業界,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産、後疫情時代科技支撐等方面有所作為,體現價值與擔當。

以青委會工作為亮點,佈局人才梯隊建設

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不斷探索服務科技工作者的新途徑。特別是以青委會為主體,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平臺。以學會青委會成員為“種子庫”,全國多個地方學會的青委會紛紛建立,形成“以點帶面”的效果,夯實了食品科技人才的後備力量。同時,學會通過青年人才托舉項目,助力年輕“後浪”在科技強國路上“乘風破浪”。由此形成食品科技工作者既能夠“仰望星空”,又可以“腳踏實地”的人才梯隊。

第一,以青年科技工作者為主力,培育食品界未來。學會于2017年成立第三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大食品院校和企業的100余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成為學會人才隊伍的後備軍。五年間,先後與9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主辦了26項/次學生創新活動,吸引了全國100余所高校的十余萬名師生積極參與。富有青春活力的創新活動,在科技與企業、教學與實踐有效對接的同時,亦為食品行業培育了未來。第二,舉薦各層級人才,助力科技人才成長。學會非常重視中國科協及相關政府部門開展的人才舉薦,包括兩院院士候選人推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全國創新爭先獎等。同時,也積極推薦中國科學家走向國際舞臺,提升中國在國際的話語權。截至目前,由學會推薦並成功當選的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已達14位,佔到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總人數的十分之一。第三,以科技獎勵,拓寬科技工作者成長之路。學會以“科技獎勵”為平臺,為不同群體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務。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是于2006年經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准予登記的社會力量獎,下設6個專項獎,經多年培育,該獎項廣受我國食品科技界、産業界的認可。本屆理事會期間,共有23位科學家和1個群體獲得CIFST科技創新獎突出貢獻獎、29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得傑出青年獎、32篇論文獲得優秀論文獎,118項成果分獲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和産品創新獎的一、二、三等獎等獎項。

以數字賦能,夯實“大科普”格局

本屆理事會期間,學會堅持“兩翼”齊飛,以服務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為主要社會職能,持續加大學會科普工作力度,不斷推動科普工作創新發展。將“網際網路+”理念充分運用到科普工作中,以“突出重點、夯實基礎、創新探索、大膽實踐”為工作思路,以青年科學家為主體,積極探索發揮學會聯繫專家廣泛的優勢做科普。充分利用新媒體、融媒體手段,最大限度發揮科普工作的傳播和宣傳功能,從科學理性的視角來積極應對輿情,正確引導輿論、化解風險,並打造了“食品安全進萬家”“雙百行動”等一系列科普品牌活動。第一,以媒體溝通會為抓手,形成正向的輿情引導。學會自2011年開始,每年組織科技界、工業界和媒體對年度食品安全熱點進行篩選和科學解讀,持續10年召開“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累計邀請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等業界知名專家120余人次,以強大的權威陣容,針對120余個熱點進行了的科學解讀,600余人(家)次媒體積極參與,用科學真相填補“資訊真空”。第二,特殊時期及時啟動應急科普,助力疫情防控。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學會積極響應中國科協迅速啟動全國科普應急響應與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針對疫情期間消費者的安全、健康飲食等備受關注且與公眾需求密切相關的話題,撰寫了10余期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第三,數字化賦能科普形式和內容,強化品牌建設。2017年,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學會整合前期的科普資源,推出了“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品牌,並陸續成功開展了食品安全進家庭、進校園、進工廠、進社區、進網路、進餐飲等多項科普活動。自“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舉辦以來,已在全國40余所高校陸續開展科普講座、科普競賽等落地活動100余場。

組織建設立體化,支撐學會發展新格局

 

本屆理事會期間,延續“理事會成員真正理事”的優良傳統,以“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的思路,通過調整工作佈局,為促進科企對接及行業健康轉型,夯實組織建設基礎。在理事長辦公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會議的工作流程下,理事參會率和參與度得到提升,體現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科學家治會”的民主氛圍。分支機構是科技與産業對接的主力軍,站在産業創新前沿,面對新形勢,積極轉變思路,工作務實而有效。地方學會與學會工作形成互補,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上積極作為。學會秘書處工作體系和框架也日趨成熟,為學會保持長久的穩定與健康提供了支撐。此外,學會通過拓展服務覆蓋面,積極吸納會員,以期把中國食品科技和産業界最優秀的人才聚集到學會的旗幟下形成整體優勢。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舉辦期間,還召開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七屆一次常務理事會會議、第七屆常務理事會黨員大會。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