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打造食品安全與健康新高地
——2024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當前,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並存期。對中國食品工業而言,其高品質發展需要依託新質生産力的理論指導,同時也要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做出貢獻。如何深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和高品質發展理念,培育食品産業新質生産力,引領食品産業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新”步伐?為強化國際融通合作,持續提升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水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連續15載共同舉辦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2024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以下簡稱“大會”)開幕式于4月25日在北京舉辦,大會以“新質生産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準”為主題,立足科技創新,匯聚全球智慧,以服務政府決策、回應行業關切為導向,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食品安全與健康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教授、理事長孫寶國院士,以及陳君石、錢旭紅、陳衛、謝明勇、黃和等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阿曼·韋拉卡爾塔庫蘇馬赫(Aman Wirakartakusumah)、前任主席維什·普拉卡什(Vish Prakash)、候任主席塞繆爾·戈德弗洛伊(Samuel Godefroy)等國內外嘉賓出席大會。來自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政、産、學、研的優秀代表齊聚一堂,從科技、工業、監管、國際等不同視角解析全球食品安全與健康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為食品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思路,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國際經驗參考,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開幕式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秘書長朱迪·密斯(Judith Meech)共同主持。
據了解,在中國科協和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援下,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自2010年起連續15年召開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每屆大會均吸引了來自全球政府相關部門、科技界、工業界的數百位代表參會,受到國內外食品界同仁的高度關注。15年來,會議成果為中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為政府、科技界、工業界搭建了交流平臺,為宣傳中國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進步和在健康轉型方面的努力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展示了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完善中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心與行動。
此次大會邀請國內外120余位知名專家,展開10個大會主旨報告,80余個專題發言,1場企業家高峰對話,4場學術研究熱點、共識發佈,以及2場內部研討會。大會專題主要圍繞食品新污染物的識別和健康風險評估、乳源功能性成分開發與人體健康、運動營養食品設計滿足消費新需求、臨床醫學和食品科學的融合創新、人工智慧(AI)驅動食品産業變革與升級、功能性配料的管理與創新應用技術、銀發經濟驅動食品科技創新、透過食品添加劑談食品工業的創新與科普、食品科技創新助力可持續發展等九方面內容展開。深刻解析和研判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諸多難題和未來趨勢,為中國食品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啟迪、新思考。
産學研政聚力向前 以新質生産力促健康安全高水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中國食品工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依託新質生産力的理論指導,同時也要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做出必要貢獻。一方面,要以新質生産力引領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新”步伐。食品科技在未來製造與未來健康産業發展中將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以生物製造為例,在本世紀末預計佔全球製造業産出1/3以上,食品産業亟需提升生物工程智慧設計與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全新功能食品及配料,構建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食品生物工程體系,以搶佔全球生物製造科技制高點。另一方面,要借助新質生産力,推動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實現“質”的提升。中國食品産業體量龐大,擁有諸多以中華悠久飲食文化為底蘊的傳統食品産業,同時在新消費需求中,也不斷涌現出植物基食品、預製菜等新興産業。對此,既要利用現代科技促進傳統食品産業的升級和提質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特徵。同時又要擁抱新興産業,使其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源泉。
“科學家和企業家有國籍,但科學和産業卻很難有國界。只有高水準的深入交流合作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才能更好地實現全球食品安全與健康的高水準發展。”孫寶國期待通過此次大會的召開,共同為促進中國食品安全與健康水準的提升貢獻智慧,為推動全球食品安全與健康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在致辭中表示,我國食品工業正處於轉型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時期,食品科技和産業站在新的起點上。衷心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世界各國食品領域科技工作者積極倡導開放的科學精神與理念,以更加開放的舉措推進食品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進一步推動科技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她提出,共同增進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共同推動形成開放包容全球科技創新生態;共同堅持“科技向善”,增進人類福祉3點倡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表示,市場監管總局以“四個最嚴”為根本遵循,持續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嚴密防範全過程風險。有效識別食品安全風險,發揮好抽檢監測“千里眼”作用。打造“你點我檢”監管為民服務品牌,深化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區域合作,以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常態化開展預警交流,減少認知偏差。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宮國強表示,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守好食品安全底線的同時,著力提高營養健康高線。一是順應食品安全監管和産業健康發展需要,持續打造更加嚴謹的標準體系。二是致力於構建監測精準高效、評估科學權威的食品安全監測評估體系。三是全面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四是深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和高品質發展理念,推動形成食品産業新質生産力。
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司副司長刁新育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加快升級,人民群眾對營養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農産品消費也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這對我國農産品安全品質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品質監管司將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持之以恒加強監管,不斷推動農産品提檔升級,為促進農業高品質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夯實農産品品質安全基礎。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阿曼(Aman Wirakartakusumah)在致辭中強調了在科學發展中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此次大會的召開,表明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及全球科學界在解決食品安全重大議題方面的努力和決心。正是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多年來的長期合作中,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互通有無、不斷實踐,推動了食品科技的發展,奠定了食品安全與健康的堅實基石,構建了更具彈性的食品生態系統。他期待雙方共同開啟創新合作新路,不懈努力、持續前行,實現更加可持續的食品産業的未來。
中外大咖展開高端對話 共築食品安全與健康“長城”
當今全球食品供應面臨巨大挑戰,要同時滿足充足的高品質食品供給和最低程度的環境危害,技術革新是關鍵。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謝明勇院士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阿曼(Aman Wirakartakusumah),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前主席饒平凡教授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候任主席、加拿大衛生部食品局前局長塞繆爾(Samuel Godefroy),在大會報告環節分別主持。來自國內外的多位院士專家帶來了前瞻性報告,聚焦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聚焦前沿技術。大會探討以合成生物學、微流化學等前沿技術在提升食品安全水準、助力産業健康轉型中的重要價值。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大會報告中以跨界視角提出了“超限製造”的概念,展現了其廣闊的應用場景。錢旭紅表示,化工、食品及醫藥等流程工業,以間歇式、批量操作為主,過程不連續,設備體積大、傳熱傳質能力差,迫切需要向綠色、低碳、高效轉型。例如在香精行業應用中,針對穩定性、留香、生産複雜性等問題,微納流控技術可以從技術、品質、生産等方面推動香精産品創新。在檸檬青檸香精生産中,微納流控均質比傳統均質更具優勢,粒徑和PDI都減少近3倍。“‘超限製造’將在微納尺度水準通過大規模縮微整合,顛覆性改變傳統産業的宏觀形態,創造新的高新技術産業。“他預判,在未來,將由高樓大廈的傳統園區工廠,到連續流微化工的桌面工廠,再走向便捷工廠——便攜或掌上的微納流控工廠。
功能性油脂在功能性食品中處於重要地位,面對新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黃和在20年的持續研究中另辟蹊徑,開展源頭創新,不斷思考如何從源頭菌種實現智慧産業化。“以往,從挖掘一個菌到工業化,往往需要10年以上時間。而新技術的應用,大大縮短了這一過程。”黃和在作報告時談到,過去,菌種研發週期長,功能性油脂生産産品單一,缺乏成熟的工業化體系;現在,“AI+合成生物學技術”助力EPA細胞工廠的構建,採用機器學習方法計算一條代謝途徑中不同關鍵基因拷貝數組合的優化方法,極大地縮短了菌種優化時間,加速工業化應用。“在功能性油脂開發方面,油脂生産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在黃和看來,發展智慧化合成生物細胞工廠正當時,非模式微生物油脂細胞工廠由“慢”變“快” 的高效創制正在實現。
二是聚焦創新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教授在題為“嬰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中指出,母乳是嬰幼兒最天然、最理想的食物。但由於諸多原因,大量嬰兒無法實現母乳餵養,嬰配乳品是無法實現母乳餵養嬰兒的重要營養物質來源。我國已成為嬰配乳粉需求最大的國家,但長期以來,我國嬰配乳品核心配料依賴進口,導致嬰配乳品無法實現自給自足。他指出,在我國嬰配乳粉的發展歷程中,母乳化是嬰配乳粉的優化方向,特別是強化母乳中特徵功能成分。隨著新國標的出臺,行業加速提質升級,功能乳蛋白、母乳低聚糖、母乳結構脂、嬰配核心益生菌等在內的嬰配新型核心配料,仍將機遇和挑戰並存。
義大利食品技術學會主席塞巴斯蒂亞諾·波雷塔(Sebastiano Porretta)作題為“基於現實市場的新食品開發技術創新”的報告。他認為,新型食品是一個多維概念,需要滿足消費者的期望或需求,激發消費者的興趣。利用多因素組合和日常環境刺激研究相結合的聯合分析法,了解消費者的選擇規律和影響因素,分析産品的哪些因素會或者不會激發消費者興趣,從而明確消費者對這些因素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差異如何聚集形成細分市場等消費者心理定勢,對於新食品開發至關重要。
三是聚焦食品安全。如何以技術為基礎,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準?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研究員在“加強食品安全技術支撐,助力新質生産力”的報告中表示,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食品安全技術支撐的支援,需要以嚴謹的食品安全標準為引領,促進食品工業高品質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推進“三新”食品産業化落地;需要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為食品安全創新保駕護航;需要加強全社會風險交流,促進消費者對新的食品、新的食品工業技術的科學認知和接受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陳穎研究員在“場景驅動下的食品快檢技術研究與評價”的報告中表示,近年來,食品快檢因快速、簡便、高效、經濟等特點,發展迅速,需求潛力巨大,研究報道和産品日益增多。但由於目前快檢産品存在品質良莠不齊、應用場景針對性不強、品質評價規範缺少等突出問題,成為制約快檢在食品安全執法應用的瓶頸。圍繞食品安全監管一體化新需求,開展適用於多場景的食品安全快檢産品研發、評價與應用,將更加有效發揮快檢在食品安全監管中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現場執法技術保障水準。
紐西蘭食品安全與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奧塔哥大學食品科學系特聘教授菲爾·佈雷默(Phil Bremer)分享了紐西蘭開展食品安全綜合研究的策略與實踐。據他介紹,紐西蘭食品安全科學研究中心與監管機構和食品行業密切合作,採用新型多學科交叉的方式,追蹤和控制由彎曲桿菌、李斯特菌和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爆發;採用準確的污染物檢測方法,開發新興風險識別系統,引入行為改變研究預測疾病爆發。這促進了公司、部門、學科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和研究,顯著改善了食品安全問題。
四是聚焦互鑒合作。大會搭建了一個國內外專家深入交流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中外權威專家就如何有效管理食物浪費食品監管效能等相關議題與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候任主席、加拿大衛生部食品局前局長塞繆爾(Samuel Godefroy)在題為“合作模式在評估和提升食品管理體系性能中的必要性”的報告中指出,世界各地的食品監管機構正面臨著日漸複雜的新問題和不斷涌現的新挑戰,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保護消費者,支援食品貿易中的公平原則。食品監管機構履行義務,對新問題作出快速反應和快速應變的能力,可能會受到食品控制方式和食品監管運作方式的限制。判別食品監管效能的缺陷和局限,應採取針對性的司法監管手段,並支援需要關注的改進領域。
“有效管理食物浪費,成為食品安全與品質保障的當務之急。”埃及食品安全局理事會主席Tareq EL-HOUBY在報告中指出,為維持人類生計而生産的食物中,有1/3被浪費且從未被食用,這對環境和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利後果。在埃及,管理食物浪費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由於城市擴張、人口增長等因素,導致埃及城鎮的食物浪費量正在增加。食物浪費與食物損失是不同的概念,亟需從政策、法規和技術等多層面強化對食物浪費的綜合管理。
美國環境保護署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毒理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丹尼爾·威科夫(Daniele Wikoff)在“以科學證據詮釋食品與健康的相關科學研究”的報告中分享道,科學證據對確保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是制定合理營養政策的基石。科學證據等級是一套評估研究結論可靠性和實用價值的標準體系,其目標是確保決策和實踐來源於最可靠的科學依據。特別是在循證醫學與公共衛生實踐中,正確理解和運用科學證據等級,對於制定科學指南、優化治療路徑以及形成明智的公共政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加強科技界融合互通 發佈熱點研究與科學共識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發佈“2023-2024年度全球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研究熱點”,對打破學科壁壘,預測全球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學術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提供重要借鑒。
大會還進行了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授予儀式。今年3月,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面向全球公佈了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新增院士名單。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推薦的3位中國傑出科學家——孫寶國、郜海燕、陳歷俊,經過國際食品科學院進行的多輪投票與評選成功當選,也體現了中國食品科技與工業的高水準發展,得到了全球認可。
同時,會上還發佈了《食品真實性科學共識》《咖啡因的科學共識》《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CaHMB)的科學共識》等3項共識。陳君石院士在解讀《食品真實性科學共識》時表示,由於食品的非真實性問題危害極大,因此要提高全社會的認知,讓食品真實性成為繼食品安全、食品品質之後的第三大食品屬性。他強調,斛決食品真實性問題,科技之力不可缺少。
“企業家高峰對話”是每年大會的亮點,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來自伊利集團、荷蘭皇家菲仕蘭、藝康集團、IFF、康師傅、雀巢、百事公司、蒙牛集團、樂斯福集團、安琪酵母等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代表圍繞“新質生産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準”這一主題分享經驗。
會議期間,學會還邀請相關部委、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專家,圍繞行業高度關注的rPET管理和HMOs在嬰配食品中應用等標準法規問題進行深入研討。陳君石院士、孫寶國院士等專家出席相關話題討論。大會期間還將成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二屆科普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