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做好中國食品安全的守望者

發佈時間:2021-01-08 17:21: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十年磨一劍 做好中國食品安全的守望者

——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中國網1月8日訊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出席會議並致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研究員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學術界觀點。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在致辭中表示,科普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和媒體的支援和參與,離不開科學家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和密切合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這標誌著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作為食品安全健康科普領域的品牌活動,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到今年已走過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針對年度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組織權威專家進行科學解讀,以“食品科技界共識”的方式,通過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廣泛傳播。用科學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議引導我們食品安全輿情逐漸向科學、客觀和嚴謹的方式轉變,傳遞中國食品安全的正能量。同時,也探索出了科學家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科普需求供給的科學傳播新模式。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科普工作中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打造了“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平臺,對科學引導輿情和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科技支撐,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未來,仍要加強食品安全交流基礎性保障建設,不斷完善指標體系、分析體系、發佈體系,響應系統和再評估系統。努力縮小食品安全資訊的不對稱,建立權威、集中、統一的食品安全資訊發佈平臺。同時,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充分依靠學會協會、第三方機構、專家、媒體等力量,持續加強食品安全的國際合作。

確保食品數量和品質雙重安全

“‘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産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在會上回顧了2020年疫情之下的中國食品工業與中國食品安全。

孟素荷教授表示,食品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在突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穩定器。疫情期間中國食品工業的出色表現,是全行業從2008年食品安全低谷,歷經12年爬坡,走向成熟、成功的厚積薄發。

“我國的食品安全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除了確保數量的供應安全,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提供的食品是安全健康的。”孟素荷談到,疫情初期,在進口原料受阻、交通被隔斷、供應鏈尚未全部打通、員工返崗不充分的背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均遇到強勁挑戰。面臨這種強勁挑戰的中國食品工業毫不畏懼,以重點食品生産和經營企業為主力陣容的頭部方陣,發揮自身原料貯備充足、實力雄厚、佈局合理的優勢,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而這部分企業正是中國食品安全産業鏈管理充分到位、讓人放心的優質板塊,由此完成了2020年抗擊疫情中對食品工業的第一輪大考。

“臨危不亂,保持了較高水準”,她在對比了2014-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情況後表示。她介紹説,2020年前三季度總體合格率為97.82%,總體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過去比較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所減少,如食品添加劑“雙超”的不合格率從2014年1.8%降至2019年的0.9%。對比2014-2020年數據可以發現,乳、蛋、食用油等大宗食品整體合格率較高。

2020年輿情四大主要關注點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收集的主流媒體提名輿情熱點,涵蓋了新冠肺炎疫情、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監督管理等多方面。最終從60余個熱點中按投票數多少選擇了排名靠前的10個,形成了2020年輿情的主要關注點。

關注點一:疫情之下,對食品安全關注的熱度在下降,對疫情與食物安全關聯度、對冷鏈食品的關聯度加大。

關注點二:與提升人體免疫力相關的食品營養健康問題受到關注。

關注點三:“老問題”穿上“新馬甲”,此前已被多次解讀的安全問題,今年再成熱點。

關注點四:持續不斷的“和平時期”的消費者教育和公眾科普,逐步緩解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形成了中國食品安全由“危機應對”向“風險預防”的穩健、從容的轉折。這其中,科技界與媒體的互補對接,影響重大。

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的五大新特徵

 特徵一:消費模式快速變化,家庭購買成主要消費重心,網購的習慣將被保持。在現有網紅食品企業中,諸多企業品牌之下有數百個不知名的代加工廠。雖然這些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創新意識激活了其産品創新,為食品工業帶來活力,但它同時伴生的是,品牌企業對這些代加工企業産業鏈安全的把控尚未到位,快而不穩,有重大風險與空白。急需夯實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石。對網購食品安全的管理,對半生鮮食品、餐飲店外賣産品及休閒食品的標準制定和安全體系建設,對網紅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管控,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應成為2021年食品安全的重點。

特徵二:以植物基肉為代表的新一代食品,因具有健康內涵已形成被全球市場追捧而快速發展的格局,大規模進入市場。在我國,功能食品、植物基肉製品等面向未來、具健康內涵的食品仍處於謹慎觀望中,對於這一類新食品的監管,相關配套的標準、法規等,需同步推進。

特徵三:食品安全整體形勢依然嚴峻。個別品類食品抽檢不合格率仍較高。如餐飲食品的不合格率為5.85%,較上年升高0.34個百分點,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劑超標三大問題仍然是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且農殘、藥殘及土地污染導致的原料污染,短期內難以化解。

特徵四:輿情認知的長期性、反覆性形勢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陳年謠言仍然很有市場;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仍存誤解;對部分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風險的問題認識不足;部分消費者迷信“純天然”“特殊”等食品;對一些早已形成科學認知的問題,如丙烯酰胺,被移植到不同行業進行新一輪炒作。

特徵五:新冠疫情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對冷鏈食品與新冠肺炎病毒的關聯性受到高度關注,我國在冷鏈物流環節上的疫情防控面臨巨大挑戰。冷鏈食品的安全管控與完善的可追溯體系需要加強。

孟素荷教授強調,在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歷程中,2008年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在過去12年中,對中國食品安全的深入治理,實則是一個抓住食品安全的牛鼻子,對整個食品工業“刮骨療傷”式的綜合治理和體系重建過程。在最嚴格、到位的監管之下,12年持續不斷的梳理,使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理念、生存方式、發展目標及生存品質,有了重大提升。

“如果説2008年時中國食品工業像一個負重前行的病人,那麼,長期對食品安全的治理,則夯實了産業發展的科學基石。”在孟素荷看來,2020年疫情中食品工業出色的表現,則是全行業勵精圖治後的必然結果。由此説明,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體系、治理模式,是成功的、有效的。她同時呼籲,當前疫情再次趨緊,疫情的新常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守住中國食品安全的凈土,是食品人一生的職責。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2021年伊始,以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徵,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分析,為科學肅清食品安全謠言,引導輿情正能量做出努力。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