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科普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2021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京舉辦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如何讓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走深走實,成為全國食品科普工作者所關注和思考的重要議題。6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北京工商大學共同承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行。此次活動以“倡導科學飲食,保障安全健康”為主題,來自政府部門、科研單位、食品企業以及媒體的代表近200人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抽檢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一級巡視員徐明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等領導、專家共同啟動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暨“食品安全進萬家”活動。活動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主持。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通過科技界、工業界、媒體等共同攜手,以多途徑、多平臺、多形式將科普知識傳遞給更多公眾。
據介紹,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自2012年開始已舉辦9次。該活動通過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不斷豐富活動內容,開拓線上線下科普途徑,在向消費者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的同時,也為社會各界參與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提升我國居民科學素質水準
長期以來,中國科協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中發揮著統籌協調與頂層規劃的重要作用。白希在活動致辭中指出,此次活動的舉辦,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下一步,中國科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動員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行業組織的力量,推動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持續打造食品安全科普活動品牌。二是為食品科技工作者打造優質的科普平臺。三是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美德,將勤儉節約與弘揚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引導公眾科學理性認識食品浪費等問題。四是推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規範化發展。分級分類制定科普産品和服務標準,探索開展食品安全科普成效評價評估。
白希談到,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出色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這一數據也意味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準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這一成果是在歷經過15年的努力才得以實現的。而在15年前,這一比例僅為1.6%。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白希呼籲,推動我國公民“四科,一能力”科學素質水準的進一步提升,需要9000萬名廣大科技工作者一起來做,才能實現,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教育、傳播與普及。
郝明虹在活動致辭中指出,2021年6月8日啟動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主場及各地分會場同步播放由市場監管部門組織製作的《食品安全五大要點》等9部科普視頻、短視頻和動漫,同步印發消費提示和風險解析彙編,以及食品添加劑《聰明爺爺&愛問奶奶系列科普漫畫》,從點擊量看科普宣傳成效顯著。此外,日常還組織編寫了《校園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等200余篇,發揮院士和專家力量,以第三方角度撰寫1500余篇科普文章,主動回應媒體熱點、社會關注,推進“食品安全進萬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搭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體系,並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推動京津冀等全國七大區域建立預警交流合作機制,促進區域風險聯防聯控。二是利用“網際網路+”拓展風險預警交流渠道,開展食品安全知識進大學校園活動。三是認真組織實施“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指導31個省區市開展食品安全“你點我檢”“你送我檢”活動,調動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以“小切口”推動“大監管”。市場監管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貫徹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組織均衡推進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計劃落實,防範化解重大食品安全風險,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希望中國科協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科普領域順勢而為、不斷創新,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打造權威而有特色的科普平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保持穩中向好態勢,2020年完成監督抽檢638萬餘批次,總體不合格率為2.31%,與2019年基本持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搭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體系,並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推動食品安全區域共治、以人為本解疑釋惑、擴展預警交流渠道、重視風險預警交流多方合作、充分調動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積極性等。
孫寶國代表承辦方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包産到戶,再到當前的鄉村振興,百年的建黨之路就是“解決人民群眾吃好”的問題。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食品的需求也由吃飽、吃好,向吃得健康和快樂加速轉變,帶動我國食品産業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邁進。在社會各界持續不斷的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穩中向好。儘管如此,還要看到,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仍然存在很多誤區,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仍然存在,食品科普宣傳是一個長期要做並堅持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活動作為食品安全科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務院食安辦的指導下,多年來中國科協通過多形式、多角度、多途徑,開展了系列面向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與科學普及活動,將食品安全科普服務百姓美好生活落到實處,在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指出,高校是本次食品安全進萬家的“五進”系列場景之一,對大學生的科普教育也是推進全民科普工作的重要環節。多年來,北京工商大學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參與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主辦的各項食品安全科普活動。參與科普工作既有效提升了高校師生的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又發揮了高校科技優勢和師生的創作活力。
孫寶國表示,食品安全水準可以通過食品安全監管進行有效治理,但食品安全科學素養的提升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發揮自身優勢,以“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認知,這一過程任重而道遠。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北京工商大學願意在中國科協的帶領下,繼續大力支援和參與食品安全科普的系列活動,為全面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科學素養貢獻力量。
數十年磨一劍,強化“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品牌建設
“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活動,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于2017年總結食品安全科普經驗、整合食品安全科普資源而推出的一項品牌活動。近年來,在中國科協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指導和支援下,活動通過進家庭、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廠、進餐飲、進網路等諸多落地活動的有效實施,使食品安全科普活動遍地開花,大大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活動中,李寧分享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7-2019年“食品安全進萬家”主題活動的精彩歷程。李寧介紹,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于2017年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推出了“食品安全進萬家”品牌科普活動,打造一個開放、共建、共創型科普平臺,凝聚科技界共識,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以更好地服務於科普工作者的智慧輸出,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李寧介紹,5年來,“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活動,一直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場景化科普活動。一是“食品安全進網路”,以資訊化為核心,將科普內容的製作、轉化與網路傳播緊密結合,如微信圖文、網路訪談節目、科普慕課、動畫、短視頻等。二是“食品安全進家庭”,以外賣小哥化身宣傳員,將科普內容隨餐傳遞,享受美食又增長知識。三是“食品安全進社區”,以專家深入社區基層,從熒幕中走來,面對面讓科普服務“到府到家”。四是“食品安全進超市”,以深入超市購物場景,在零售終端科普,讓消費者買得明白、放心。五是“食品安全進工廠”,在全國佈局食品科普教育基地,以工廠開放日形式,讓消費者眼見為實,了解食品的安全生産,打造透明工廠。六是“食品安全進校園”,以“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為典型,充分發揮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熱情。各類科普活動和科普資訊的累計傳播量超億次,覆蓋了網路、家庭、社區、超市、工廠、餐飲、校園等各類場景。
李寧介紹,面向未來,“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活動將通過數字化持續賦能,深入開展基層科普服務。將依託“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平臺,打造食品安全科普生態圈。使科普參與者、科普內容、科普傳播與政府政策、受眾需求形成緊密連結。同時,將科普內容與活動向基層下沉。
以“五進”為抓手,精準對接基層需求
“食品安全進萬家”作為學會科普的品牌活動,廣泛落地基層,精準對接需求,一直是活動的追求與目標。2021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以“進農村、進口岸、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以下簡稱“五進”)精準對接基層需求,實現科普品牌的延伸。此次活動中,來自山西大學、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哈爾濱商業大學、浙江大學及欣和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五進”代表,對2021年“食品安全進萬家”活動分享了自己的實踐,從細微之處折射出科普活動的溫度。
“2020年,我國城鎮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3.75%,但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6.45%。因此,未來農村科普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農村居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還亟待大家關注。”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國華副教授如是説。她介紹,食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産品,而農産品的基地在農村。要發展現代食品工業,就必須科學武裝農民思想。其中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水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科普工作。“但在實踐中發現,在農村進行科普有難度。農村科普工作怎麼做?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來講是行不通的,科普工作者要了解農村居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科普。她建議,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農村居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對科普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在發展産業全村致富,開發産業服務的同時,要把科普‘嫁接’進來,讓科技産業服務與科普知識服務並行。”
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張朝暉研究員表示,中國貿易體量巨大,包括食品在內的檢驗檢疫面臨挑戰。尤其是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冷鏈物流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我國海關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有效防範了進口冷鏈食品的安全風險,對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安全做出重要貢獻。此外,當前,食品安全的概念進一步延伸,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跨境電商行為需要規範。數據安全法的即將實施,為跨境電商的依法監管提供有利保障。未來,我們將在“食品安全進口岸”活動的支援下,圍繞食品安全與數據安全開展消費者科普宣傳,在保障口岸安全的同時,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安全。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經常在想,要怎樣培養學生,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對時代新人的培養,要堅持將“科學內容的灌輸”向“科學思維的培養”轉變,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樹立看待問題的正確觀點和角度。”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娜教授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張娜介紹,作為一名食品科技志願者,在中國科協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展開的校園科普行動中,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們從科普受益者變為科學傳播者、參與者。面向大學生開展培訓、講座、競賽等多種形式的主題科普活動,用實際行動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科普不僅點燃了學生們主動參與的熱情,也促進了地方組織、高校自主開展科普工作的熱情。 “我可以驕傲地説,科普志願服務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張娜説。食品企業如何將食育傳播給更多人?來自欣和食育體驗館的孫曉丹館長進行了分享。她介紹,欣和體驗館自2012年成立以來,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30余萬人。同時,通過雲直播,讓公眾在家也能了解到工業食品的魅力。同時,欣和走出工廠,走進校園、社區,進行移動式科普活動。孫曉丹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大科普教育團隊的建設,將更多科普知識普及至學校、工廠、社區及更多場景,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優質、專業的食育知識。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陸柏益教授表示,當前,許多社區居民對於食品安全仍有很多疑惑。急需科技工作者將食品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以行動促進百姓的幸福生活。他談到,作為一名食品科技工作者,要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科普為主題的傳播活動中,組織“科普進社區”“百場科普益民活動”等食品安全科普活動。為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健康社區氛圍,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的食品安全參與意識,做出積極努力。他呼籲,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能與到更多食品安全進社區科普活動中,。
持續推進“雙百行動”,構築食品安全科普多學科高地
作為“食品安全進萬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于2020年組織舉辦了“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活動中,學會專家向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百名專家百校行活動”優秀青年專家代表頒發了聘書。活動主辦方表示,今年將持續推進“雙百行動”,通過越來越多的高校活動落地實施,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品質和水準;通過百名優秀專家參與開展百場活動,把握食品安全的輿情導向,並構築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的多學科高地;通過多區域覆蓋、多媒體傳播,助力中國科協創新科普工作的模式,形成普惠全國、多層次引領、惠及全民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
活動中,還開展了食品安全“進校園”——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講座活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范志紅副教授以“吃出健康好身材”為題,做了一場生動的科普報告。她強調,好體重不等於好體型,要科學、理性地看待“減肥”。在互動環節,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喝咖啡是否有利於減肥?”范志紅表示,咖啡中含有咖啡因,適當飲用可以加快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但消化系統不好,代謝慢的人並不適合喝咖啡。“每天晚上吃輕食,但吃不飽想吃更多食物,如何解決?”范志紅回答,科學合理飲食,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減肥,要在營養充足的基礎上去減,要可持續性地減,更重要的是要科學地減。”此外,主辦方還邀請到多家企業通過設立科普展臺的方式,參與到本次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中。企業通過各具特色的互動式科普方式,向在校大學生傳播了食品行業的相關食品安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