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技術檢測 完善標識管理 將食品過敏原“拒之門外”

發佈時間:2020-11-25 17:05: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精準技術檢測完善標識管理將食品過敏原“拒之門外”

——食品安全中的食品過敏問題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

嘴唇紅、腫、癢,皮膚出現潮紅,腹瀉,嘔吐……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消費者第一反應就是懷疑自己吃過的食物有問題。但在食品安全問題的思考範圍內,卻往往會忽視食物過敏。數據顯示,全球3%—4%的成年人和6%—8%的嬰幼兒對食物過敏,食物過敏發病率逐年升高。企業在生産食品時如何才能保障産品安全,避免食用者出現過敏問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11月25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辦的“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首場線上專題活動“食品安全中的食品過敏問題專家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食品科學、臨床醫學、標準法規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調控、檢測方法、過敏原標識等內容進行交流探討。與會專家認為,應以保障國民健康、保護國家經濟利益、促進食品企業健康發展為目的,創建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的消減和控制技術,建立快速、精準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見過敏原標識的管理。

被忽視的致敏資訊標識

“目前,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調查不均衡、食物過敏原的閾值數據嚴重不足、食物過敏原標識的差異化、過敏食物風險評估技術體系不完善、食物致敏原的檢測與確證不精準、食物過敏原的加工控制存在缺陷已成為食物過敏安全問題的六大挑戰。”會上,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紅兵教授如是介紹。

“食物過敏是指正常進食引起的身體異常免疫反應,是由於某種食物或食品配料等引起的Ig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系統內或全身性的變態反應。”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孫勁旅教授坦言,就目前而言,想要預防食物過敏,需要患者在生活中做好進食食物的記錄,找出導致過敏的食物並避免接觸進食。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農産品中心副主任張九凱副研究員也提出,食物過敏目前沒有有效地根治措施,只能通過避免食入過敏原來預防食物過敏的發生,其中,詳盡的食物標簽就成為消費者成功避免過敏原的關鍵。

也就是説,消費者遠離食物過敏危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食用食品前了解食品標簽中標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質,提前“避害”。但在這一點上,國內外有著明顯區別。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車會蓮副教授在談到食品過敏原標示時説,美國、加拿大、日本明確規定了含有致敏原成分的配料或食品的具體標識格式,比如,加拿大規定對於無意引入致敏物質的情況,允許用“可能含有”或者“生産用設備同時加工……”等方式告知消費者食品中可能存在致敏物質。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食品過敏原的標示標注不醒目,很容易被消費者忽視。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艷研究員也提到,我國沒有系統的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研究,在現行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中,食物過敏標識清單直接引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從更有效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迫切需要採用基於病人自述、臨床症狀和過敏檢測指標相結合的食物過敏診斷標準開展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獲得我國人群的過敏食物排序,為我國食物過敏的風險管理提供有利的支援。

實踐中前行的檢測技術

想要在食品包裝上完整標示相關致敏原資訊,企業在産品生産過程中進行過敏原檢測環節必不可少。張九凱介紹,目前,針對食品中的過敏原檢測主要是利用體外檢測方法,包括基於核酸的檢測技術,如實時熒光PCR、可視晶片、LAMP等方法,以及基於蛋白的檢測技術,如ELISA和質譜方法,不同方法有其不同的適應範圍。

食品過敏的預防和控制方法有很多,在非特異性治療方法中,對益生菌、活性物質、紅藻等物質研究也在持續展開。集美大學研究生處處長劉光明教授介紹,其團隊圍繞“海洋食品致敏原的基礎研究”“紅藻硫酸糖類對食品過敏的調控及機理”進行研究。解析了海洋食品致敏原晶體結構並進行IgE表位精確定位,構建了海洋食品的體內外致敏評估模型,為海洋食品致敏性消減及調控研究奠定基礎。發現了紅藻硫酸糖類抑制海洋食品過敏反應的生物活性,解析其通過維持免疫穩態緩解食品過敏反應的調控機理,為食品過敏的調控機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振興教授則介紹了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結構與致敏性變化的研究進展。他認為,進行致敏性評價要充分考慮不同加工機制對過敏原的影響。加工過程中過敏原會與其他食品組分發生交聯或修飾作用,而加工後過敏原的變化不僅影響到過敏原檢測的結果,而且影響過敏疾病的診斷。這項研究不僅能夠為降低食物過敏原的致敏性和開發低致敏性的食物提供技術基礎,還為建立更加準確的加工食品中過敏原的檢測技術提供了基礎數據。

標準與技術需同步跟進

從消費者購買産品需要注意相關標識,到企業生産産品要檢測過敏原資訊,再到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檢測方法。儘管食物過敏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是保障食品安全,解決好食品過敏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認為,食物過敏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我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夯實食物過敏的系統性研究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

2019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徵求意見稿在沿用原版本規定的致敏物質目錄的基礎上,將食品致敏原標示相關條款由推薦性標示變成了強制性標示。各項關於過敏原檢測的標準也在完善和探討中。

對於如何加強我國食物過敏原控制?車會蓮提出,要建立有效的過敏原檢測技術及試劑産業化,建立我國的過敏原檢測技術並開發國産免疫檢測産品。完善強化過敏原標識法律法規,重視出口問題。要充分考慮到食物過敏區域特異性和差異,做好充分調查研究。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公民預防意識。

拜發分析系統銷售(北京)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廖冰君表示,絕大部分食品致敏原沒有國際上共同認同的閾值,欠缺科研數據支撐。怎樣檢測食品致敏原?首當其衝的是以食品法典為代表以及各個國家相應法規提到的使用免疫學的方法等。方法是原理性、原則性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也要基於多年經驗在食品致敏原檢測上提高注意,在檢測之前,必須正確和準確地將食品致敏原從樣品中提取出來。因為,食品在提取加工過程中,所採取的工藝手段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加拿大衛生部食品局前局長、加拿大拉瓦爾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系Samuel Godefroy教授表示,食品過敏原管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經歷長時間的探討。把食品過敏管理以及標簽標注納入到相應的風險管理評估範圍內,把全程食品過敏管理納入到衛生學管理範圍內。從食品法典的角度召喚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基礎資訊數據研究,以促進下一步工作和相應法規的建立與討論。

與國外系統開展食物過敏研究四十多年相比,我國的食物過敏研究起步晚。陳紅兵説:“作為全球非常關注的問題,科技支撐在這方面起的關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從事相關行業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有三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第一,我們的科研活動一定要服務於人民身體健康,食物過敏是一種疾病,必須關注特殊的人群,必須關注健康,從健康的角度關注問題;第二,食物過敏是交叉學科的問題,對有興趣從事這方面的科學家,要把他們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共同解決行業面臨的問題;第三,在食物過敏研究領域也有許多先進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僅僅是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未來應該儘快將這些技術轉移落地。”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