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中,彼得•海斯勒説:“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所有中國人都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也都改變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中國2012年在改變中尋路,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印下深深的腳窩。改變蘊涵的能量令人崇敬,它不僅來源於舉國之心的堅定,同樣也有著你我一言一行的匯聚。
    2012年的你我,值得崇敬。
    2012年的中國,值得崇敬。
 
喬新生

反腐敗,別期望畢其功於一役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結束之後,中國民間掀起了一場自發的反腐敗熱潮。網際網路絡揭露出來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而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似乎又給中國的反腐敗運動注入了理性的色彩。在未來的日子裏,中國的反腐敗是否會有新的起色?

    中國共産黨新一代領導人上臺伊始,就針對中國腐敗問題開始行動。不論是廣東省開始實施的公務員財産申報試點,還是反腐敗專家座談會,都説明中國的執政黨在反腐敗問題上正在尋求新的思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未來反腐敗的任務並不輕鬆。執政黨在探索反腐敗道路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展示自己的決心和信心,與此同時,還要通過增加透明度,將反腐敗工作納入法律體系之中,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使反腐敗成為一個常態化的活動。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執政黨內部似乎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中國反腐敗究竟應該堅持打持久戰還是攻堅戰,似乎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在某反腐敗專家座談會上,主管紀律檢查工作的負責人公開調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當前不需要所謂的反腐敗預警機制,已經發現的腐敗問題早已讓紀律檢查機關工作人員徹夜難眠,言外之意,中國的紀律檢查機關工作人員似乎都成了“消防隊員”,腐敗是“和尚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現在最要緊的,是集中優勢兵力處理已經發現的腐敗案件。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説明,在反腐敗的問題上現在應該集中優勢兵力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公眾的信心,並且向公眾展示執政者的執政能力。

閱讀全文

  • 專訪李永忠:制度建設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
  • 兼聽則明 善用網路反腐
  • 國企改革 公益為先
  • 公車陪嫁 權力做媒
  • 反腐莫待巨貪時
  • 六問“房叔”案
  • 官商轉換的門裏門外
  • 三公經費:公開 公平 公正
  • 真相:關於漏油的一個奢侈詞
白明

從説得對、幹得累看中國經濟

    隨著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近些年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説是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但總的來看,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轉變並不是太多。不過,在即將過去的2012年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動作逐步加大,既看得見,又摸得著。
    
    從2012年的政策出臺情況來看,恰恰體現出近期主張與遠期導向之間的有機結合,而對這些政策的評價則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説得對。從近期政策主張來看,2012年可以説是任務艱巨。從遠期政策導向來看,2012年也可以説是有大手筆的一年。從各項經濟政策的針對性來看,2012年許多政策的出臺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一方面是帶有主動出擊成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説是帶有積極應對成分的。
   
     要在實際經濟工作中做到幹得也對,的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2012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情況來看,總的感覺是一個“累”字。事實上,正因為幹得實在“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個活兒才更加有意義。“幹得累”並不代表幹得不好,而是表明在推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大,而是要想更多點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將事情辦好。

    2012年對中國經濟來説是不尋常的一年。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看,我們不僅要“説得對”,而且面對著諸多挑戰,我們之所以感到“幹的累”,主要還是想力求盡可能“幹得好”。

閱讀全文

  • 電商戰真相
  • 一場“陞官發財”之爭
  • 中國股市有沒有未來
  • 誰來拯救溫州?
  • 中國經濟,進取之中防止成長陷阱
  • 樓市的救贖
  • 基尼系數,關於每個人的生活
  • 光棍節誰消費了誰
  • 民間資本與壟斷行業要共同改革
生態環境看得見、摸得著

生態環境看得見、摸得著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即便在程式嚴密的工業化國家,有污染風險的大型工業項目,也往往因公關上的瑕疵,導致項目所在地矛盾激化,並最終影響項目命運,中國仍是個新興國家,公眾社會活動參與熱情高,但經驗差、科普知識積累不多,政府在這方面倘不把工作做得更充分、細緻,後果只會是欲速而不達。

    出了PM2.5和PX,今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詞,還有什邡鉬銅合金項目,和江蘇啟東造紙廠污水管項目等,這些項目共同的特點,是環評過程不完整、不透明,引發公眾不滿和群體事件,群體事件爆發後當局又出於息事寧人的考量迅速妥協。這類事件的頻繁發生,既表明有關方面仍存在GDP至上的落後觀念,對環保重視不夠,對環評的重要性、尤其對公眾知情權、決策參與權的尊重缺乏正確認識,往往將合理的訴求視作“無理取鬧”加以回避、漠視甚至打壓,從而激化矛盾,一旦鬧大又惟恐出更大的事,草草讓步了解。前倨後恭,看似矛盾,實則都是對科學規律的不尊重,只要秉承科學、法治的精神,堅持生態標準,尊重環評程式,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問題就不難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一系列事件讓生態和環保成為街談巷議的大眾話題,有助於全民環保理念的樹立,十八大更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入“五位一體”,“美麗中國”成了十八大的熱搜詞。長期以來,“先污染後治理”成為許多地方、部門奉若圭臬的“鐵原則”,如今隨著單純GDP至上觀念被重新反思,環境、生態的重要性,正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更深刻、更準確的認識。

閱讀全文

  • 還我一個美麗的山河
  • 暴雨襲京的反思
  • 事件庫:世界末日傳言
  • 輿評:明膠易躲信任坍塌難當
  • 輿評:由蘋果引發的輿論爭奪戰
  • 看國産奶業的倒下
  • 壹周觀:美麗中國
  • 低碳環保論壇
  • 策論:新三農問題
丁永勳

法治進步中留下幾多懸念

    去年,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法律體系的形成,並不意味著法律體系“已經完成”,社會發展無止境,法律發展也沒有止境。正如吳邦國委員長所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立法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2012年的司法實踐中,最受關注的是兩場判決和兩個人的生死。兩場判決,分別是薄谷開來案和王立軍案的判決。兩案依法公開判決,向外界宣示,違法必究是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保證,無論涉及到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審判貫徹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表明瞭司法機關維護法律尊嚴的鮮明態度。兩個人的生死,是指此前依法被判處死刑的浙江商人吳英和瀋陽小販夏俊峰。圍繞兩起死刑案件,專家和輿論出現兩極分化。罪與非罪、量刑的輕重,竟有霄壤之別。這就不僅是司法裁決寬與嚴的問題,還涉及適用法律是否恰當,相關法律是否完善等問題。    

    備受詬病的勞教制度,在近期遭遇最集中的質疑。最有名的案例,是今年8月的“永州母親”唐慧案。隨著法治的完善和人權保障意識的增強,不經司法程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尤其是“維穩式”勞教被濫用,勞教制度越來越失去合法性。 

    2012年是“法律體系形成”後的第一年,一些重要實體法有待制定,很多現行法律需要修訂完善,汰舊立新,立法工作任務艱巨,更重要的是,從法律體系邁向法治體系,中國仍在路上。

閱讀全文

  • 中國司法改革白皮書
  • 拿什麼拯救你,時代的暗傷
  • 真假維權
  • 治亂需用重典
  • 反腐敗建設
  • 六問“房叔”案
  • 聚焦實習生權益
  • 唐慧勞教案
  • 湄公河慘案
楊雪冬

從理論創新到理論自信自覺

    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是一個理論的民族,因為理論使之形成了理性,理性使之價值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在經過10多年的理論創新,執政黨在新的世紀裏更重視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這種轉變説明瞭主體性正在理論構建中得到重視,並且發揮著越來越的作用。中國處於歷史橫向與縱向時空交匯點上,既需要從歷史中獲得資源,更需要從當代圖景中獲得比較的自信。而理論自信與自覺是每一個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人的內心憧憬,也是處理不同資源的尺度。

    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大會議上,執政黨的報告提出了諸多新的理論與判斷,表明瞭執政黨在理論架構上除了強調創新外,更強調與現實的有機聯繫與轉化,最大化地消除執政黨話語與日常生活話語、學術討論話語之間的割裂乃至鴻溝。

    這些新的提法和表述充分説明瞭執政黨是一個學習型政黨,但更重要的是執政黨也是一個高度重視治國理政實踐的政黨。而從媒體報道中,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理論創新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接受。這充分説明瞭執政黨的理論創新起到了增強研究人員理論自覺自信的作用。

    理論總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而對於這個時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來説,灰色的理論如同混凝土一樣,澆灌了行動的基礎,而五顏六色的花朵,還需要每個個體和組織在實踐中創新與奉獻。

閱讀全文

  • 十八大繼往開來新征程
  • 事件庫:八項規定
  • 創新轉型鞏固經濟成果
  • 行政審批改革 從全能政府到服務型政府
  • 新青年,一個時代的烙印
  • 輝煌十年專家論壇
  • 權威專家解讀十八大
  • 一些改革為何這麼慢
  • 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曹林

我們生活的國度被微網志控了

    這個時代,正如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把2012年串連在一起的是一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生活和時代的詞:微網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微網志,2012年是多麼的無趣;如果沒有微網志,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平淡;如果沒有微網志,作為公民的我們是多麼的無力;如果沒有微網志,公共生活將是多麼的空白。似乎每個人都進入了微網志這張網,中國每一件引起關注的大事都可以看到微網志的身影:多起反腐敗事件,微網志就是主戰場;多起熱點事件,都是源於微網志提供的線索;微網志更在設置議題和創造流行中引領著輿論。
 
    我們確實感覺到,微網志延伸著我們的眼睛,微網志已經成為很多人接受資訊的最重要途徑。甚至有一項調查顯示,微網志的公信力已經超過央視“新聞聯播”。尤其是,當很多事件發生後,我們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消息,卻能夠在微網志上看到各種聲音和資訊的碎片後,微網志更在人們的心目中確立了一種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們時代的微網志控,其實不是一個健康的習慣。因為制度的缺陷,改革的乏力,官權的強大,民權的貧弱,微網志這種本應該是一種娛樂化平臺的東西,才承擔了太多其不堪重負的功能。因為反腐制度不彰,微網志被過度依賴;因為權大於法,弱小的人們不得不通過微網志凝聚起來;因為改革漸而不進,人們又無法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去推動,只能在微網志上喊幾句。

    當我們不被微網志控了,不必如此依賴微網志,微網志不是年度的主角,也許那時中國才真正進步了。

閱讀全文

  • 雷政富事件後的輿論自進化
  • 十八大輿情:中國新形象
  • 自媒體時代,不是人人都能當偵探
  • 掌握事實,掌握話語權
  • 群體監督是為本
  • 兼聽則明 善用網路反腐
  • 為民是輿論最好指路牌
  • 誰動了“無冕之王”的王冠
  • 理性愛國:公民意識在輿論中強化
潘洪其

從民生著手,在民生之外

    公眾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城市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視公共服務建設,不斷增加公共服務投入,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和服務效率,其公共服務滿意度就會不斷上升。反之,如果只是基於製造政績的角度,投機性地增加公共服務投入,而不是持續重視和不斷投入,即便這個城市曾經獲得較高的公共服務滿意度,那也只能是暫時的成績。
   
    所有的財政資金,都是政府通過稅收或非稅收方式“取之於民”的結果,政府將公共財政投入民生領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必然要求。少“取”多“用”是最理想的關係模式,多“取”少“用”則是最惡劣的關係模式,公眾在這兩個環節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監督、制約政府權力,努力追求最理想的關係模式,避免出現最惡劣的關係模式。

    從各地居民積極參與“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打分,到社會各界強烈呼籲收入分配改革加碼提速,要求就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足見公眾對民生幸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公眾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大為增強,“以民主保障民生”正在成為強勁的主流語態。 

   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2012年社會民生領域發生的變化進一步證明,保障民生要從具體的問題著手,核心卻在民生之外。這些潤物細無聲式的可喜變化,必將成為不可阻擋的進步力量,為改善民生、發展民主創造更大的希望。

閱讀全文

  • 促進高考公平必須改革招生體制
  • 中國式養老難題求解
  • 醫改要重視兩個系統的協同配合
  • 及時透明才是過關秘籍
  • 看待國考需褪去浮躁
  • 錐尖上的城市:誰是不受歡迎的人
  • 教育:國家意志VS民間力量
  • 以人為本:社保體系“全覆蓋”
  • 公平共用 解民生之憂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