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棍節是怎樣煉成的?
首先,青年群體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意識凸顯。“光棍節”是在中國高校慢慢衍生出來的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新時代的大學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物質生活大大提高,開始關注自身的全面發展,尊重善待他人,自信關愛自己。
其次,青年群體自嘲、糾結、從眾的矛盾心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戀愛的態度有著極大的改變,由先前的禁止到既不提倡也不反對,校園愛情一下子出現“井噴”,一對對小情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那些未找到合適戀愛對象的大學生在羨慕的同時必須學會自我解嘲,尋找一個心理共鳴的群體,以解苦悶與煩惱,同時也向已戀愛群體宣告單身的自由與快樂,“光棍節”由此而生。
最後,新聞媒體的介入與商業的運作為“光棍節”推波助瀾。[詳細]
· 當商業介入,消費狂歡已與“光棍”無關
“光棍節”産生於校園,並通過網際網路廣泛傳播,現已發展成了一種流行的節日文化。但是社會接受流行存在,並不能代表它能夠在社會中正常發展。當“光棍節”受到市場的關注,商家們便開始利用這個節日進行一些大規模的打折促銷活動,以此來增加銷量。這正應了那句話“中國人可以把除了清明節以外的所有節變成情人節”,現在則升級到了“把所有節,包括自造節日在內,都變成購物節”。[詳細]
毫無疑問,“雙十一”節是一個被企業製造出的節日,而該“節日”在四年內飛速成熟,這標誌著業界龍頭企業已具備了“營造概念、教育、引導消費者”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讓淘寶從中受益,也發生效用外溢,惠及他人。網購狂歡概念一旦普及,在促銷壓力之下,包括蘇寧易購、噹噹、京東等國內多家電商巨頭也集體加入這場促銷盛宴。[詳細]
消費,以單身之名;購物,以光棍之義。似乎是“光棍節”這一怪異的節日,才促成了這一日的消費神話。但是,這顯然經不起推敲。平心而論,如果沒有商家“最高五折封頂”的“吐血跳樓價”促銷噱頭在前,光棍們至於打破頭擠在網上,搶著下單嗎?對於真正的男女光棍們來説,除了“11•11”,剩下的364日,天天也都是光棍節,這個日子對自己來説,實在附載不了更多的意義。
所以説,“雙十一”這一天的消費狂歡,實在與是否單身無關,與光棍“脫光”無涉,只與眾商家的折扣承諾是否兌現,是否暗藏貓膩有關。[詳細]
· 又是價格貓膩?消費者怎麼才能長點心
一次一次的價格戰,使得電子商務領域成了無人操作的高速列車,不坐不行,這本身反映出的就是整個行業的不正常狀態。這種不正常,已經通過虛假競爭、價格欺詐等一系列“事故”,在電商戰中體現了出來。[詳細]
就在“光棍節”促銷之前,曾經鏖戰多日的“三國殺”電商價格戰就因涉嫌價格欺詐遭到國家發改委的調查,沒想到,相隔兩個月的時間,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現,為何“價格欺詐”等現象一再發生?在商家盤算著光棍節促銷收入的時候,莫要忘了“誠信賬”。
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對於價格欺詐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走在大街上,對於店舖外面的“跳樓價甩賣”、“清倉大甩賣”的標簽或者聲音,很多人早已不當回事;即便是大型商超如家樂福等,也曾深陷“價簽們”的漩渦。在這種情況下,商業誠信並不會因為網下網上的區別而發生根本的變化。而價格欺詐行為的氾濫,必然深深刺痛社會誠信。反過來,誠信守信的商家,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收益與發展。[詳細]
· 節日文化在血拼中淪陷,我們應該如何尋根迎新
“光棍節”以一種嘻哈的色彩顛覆了曾經的沉重,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可是,當“光棍節”被商家徹底嫁接過去成為一個促銷的舞臺時,這個“美好的節日”又讓人心中感覺一絲絲不爽。事實上,從去年那個“世紀光棍節”起,這個節日的狂歡主角已經從“光棍”轉移到商家身上。當“光棍們”在這個舞臺上莫名其妙當了一回主角時,其實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是佔了便宜,還是跳進了陷阱。[詳細]
用“淪陷”來描述當今社會的文化現象一點也不為過。曾經我們有社火、有龍舟、有賞月、有祭祖,而如今這些節日文化的表達方式一一“落伍”,那些領地已經被商業購物擠佔。當所有的節日文化千篇一律地“自我陶醉”在買賣中時,中國節日文化的傳統徹底“淪陷”了。
地方政府對於節日文化的遺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許多官員眼中,文化常常成為為經濟搭臺的木板,而節日文化更是一個可以造出經濟“大舞臺”的好木頭,因為在節日裏看“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但是呼籲傳統的回歸,並不是對守舊的變相支援。我們現在呼籲回歸的節日文化,也正是吃了“守舊”的虧,才被經濟控制了話語權。在保留精華的前提下敢於取捨,才是節日文化發展的硬道理。
尋找每個節日的根源意義才是讓文化奪取高地的好戰略。當新生節日文化産生時,注重其背後的訴求才能看清節日需求的本質。“光棍節”的訴求在於社會青年單身問題。看清這一問題,就不難發現針對此問題的解決途徑有很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