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常修澤:新歷史階段推進改革要有戰略思想
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要推進改革,要有戰略思想。新階段改革戰略的要點主要有人本導向、繼續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不動搖,更不要倒退、社會共生共富這三個。中國的戰略如果不符合老百姓的“脈”,不符合民意,接不上這個地氣這個戰略是不成功的。
·李布:改革發展應明確政府和市場主導界限
·張展新:調整城鄉收入分配關係取得實質性效果
·曹榮湘:用善治去應對環境風險
·陳少峰:文化體制改革兩大進步與一個目標
轉型中國 改革攻堅
這十年世界經濟形勢動蕩複雜,“轉型中國、改革攻堅”可謂是命題深刻。新時期中國處於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有風險和挑戰,特別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
賈 康 國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常修澤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袁鋼明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專家觀點
遲福林:政府轉型公平可持續發展
成思危:改革的動力來自人民
蘇海南:收入分配改革須標本兼治
袁鋼明:深化改革保經濟穩定增長
魯政委:要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
諸建芳:經濟增長動力在體制改革
新歷史階段推進改革要有戰略思想
推進改革的戰略思想,簡化了就是9個字:見天光,接地氣,立人本。
積極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要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主要的問題則是産業問題。
資源稅改革需強化頂層設計
我國資源稅改革需掌握好物價企穩的啟動時機,同時要胸懷全局。
資源稅改革擴至煤炭成關鍵
把煤炭及其他金屬礦、非金屬礦的全面資源稅改革推出是一場硬仗。
創新轉型 鞏固經濟成果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深刻變革。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互動和依存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
李向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所長
李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韓志峰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席評論員(主持)
專家觀點
張茉楠:中國企業須經歷轉型陣痛
遲福林:推進以消費為主導的改革
黃孟復:中國經濟在彎道超車階段
楊才勇:經濟增長面臨結構性挑戰
莊健:民間投資呼喚配套政策落地
邱曉華:中國經濟絕不會硬著陸
投資基建為未來創造條件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得益於穩定政治社會環境。
民間投資貢獻有目共睹但面臨阻礙
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出齊後,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就是狠抓落實。
中國經濟增長科學發展是一個主線
競爭關係促進了各地區之間要把經濟發展放在非常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改革應明確政府和市場主導界限
整個産業、經濟發展匹配協調,更加有利促進資源配製,能更好發展。
公平共用 解民生之憂
十六大以來的十年,黨中央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平、共用、增收也成為了民生領域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詞。鞏固民生領域取得的成果,積極探索民生的發展道路將任重道遠。
呂學靜 首經貿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
張展新 社科院人口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
李智勇 《人民日報》社會版副主編(主持)
專家觀點
劉爾鐸:也談延遲退休話題
莫榮:就業是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
唐鈞:應該縮小勞動者平均稅率
楊燕綏:應制定老齡社會發展規劃
李長安:是什麼阻礙收入分配公平
張茉楠:以全局改革緩解分配失衡
社會保障體系制度設計仍需完善
社會保障待遇群體間的差距過大,社保制度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提升就業品質助推就業結構優化
目前,在就業領域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就業壓力的複雜性比原來更大。
調收入需推進個人投資渠道多樣化
我們的投資渠道過於單一,還沒有形成一個資本市場的充分競爭格局。
調整城鄉收入分配關係效果顯著
近十年來在城鄉平等就業,改變城鄉收入分配關係方面,有很明顯進展。
文化大發展 大繁榮
胡錦濤總書記在7 23重要講話中著重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文化建設道路曲折,成果輝煌,未來的文化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陳少峰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
王國華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曹 林 《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專家觀點
郭如才:文化體制改革關係全局
展江:報刊轉企改制破解難題
郭如才:深化文化改革關係全局
周正剛:對文化地位認識的新高度
畢殿龍:鬆綁是文化體制改革要件
郝立新:軟實力的特點與提升路徑
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大繁榮
滿足文化需求和文化産品的多樣性,需要靠文化産業。
文化發展要改革價值評判體系
如果不改變過去泛意識形態時期的評判體系,文化發展就會流於形式。
文化體制改革要加強立法
一旦文化創造者戴著鐐銬跳舞,文化的創意的迸發就成為了不可能。
用中國人的核心價值來重塑道德觀
核心價值觀應該跟法制相結合,沒有制度的保障,價值觀很難實施。
低碳環保 助力可持續發展
十年來,中國的環境局勢愈發嚴峻,“低碳環保 助力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包含了最佳的時效性與最具廣泛性的內容。未來中國的環保之路依舊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低碳環保的方式實現發展建設。
曹榮湘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辦公廳副主任
陳迎 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曹林 《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專家觀點
王波:調低GDP目標調高環境目標
葉小文:生産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
喬新生:減排背後是城市化綜合症
馮雪梅:“跑題”的環保新聞背後
鐘聲:中國有勇氣打贏登峰之戰
劉江永:全球關注“戰爭碳排放”
用善治去應對環境風險
成本收益分析是基礎,環境公正是前提,環境公開是條件。
生態城市建設存在嚴重問題
真正的生態城市,應該指城市的生態化,而不是城市産業的生態化。
環保標準不能超越發展階段
跟最高的國際環境標準看齊,既不現實也做不到。
綠色低碳轉型來自發展需求
中國不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未來將難以在國際上生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改革攻堅 趟出深水區
創新轉型 鞏固經濟成果
公平共用 解民生之憂
低碳環保 助力可持續發展
構建價值體系 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