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其人

黨國英

    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發展問題。對應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政治發展有偏好。 [進入人物庫]

精彩瞬間

  • 標題圖片
  • 標題圖片
  • 標題圖片

輿論坐標

以論對策

提高農業競爭力,保護優質土地資源是核心

   所謂農業競爭,説到底是資源的競爭。其實,我們東部地區大體上風調雨順,不容易發生旱災,土地狀況也很好。但是我們在這裡大量佔用土地搞城市建設,輕視了農業生産。要提高農業競爭力,最根本的是要保護好有競爭力的土地資源。一定保護好有競爭力的優質土地,絕不能再亂佔耕地,這才是最核心的。 [詳細]

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在充分就業和接受教育

   提高農民收入兩個關鍵,一要充分就業,二要接受教育。換句話説,勞動時間長的和教育水準高的農民收入一定會高,這是普遍的規律。讓大量的農民要到城裏找工作,轉化成市民,留下少量的農民,個人的耕作面積變大,勞動時間變長,就有可能採用先進機器、先進技術,那麼農民就要接受培訓。 [詳細]

“空心村”建設不宜投入過多

    在真正農區的村莊裏,因為很多農民去了城裏,空心村留下,其實這就是城市化的問題。對於“空心村”的建設,絕不能採取國家大量的投入,搞成形式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脫離農業的農民,一定要轉移走,留下來少數的農民,把他變成專業農民,實行分散居住在小型居民點,基礎設施其實就不用過多投入。 [詳細]

文字直播

    觀點中國:中國是人口大國,即使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仍然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三農”問題依然是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從總體來看,該如何概括目前中國“三農”問題的情況?

    黨國英:一般來講,過去的“三農”問題,農業是增産問題,農民是收入問題,農村是穩定問題。按我近幾年的研究觀察,目前應該説中國的農業主要是競爭力的問題;從農民角度看,主要是就業問題,從農村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化的問題。

觀點中國:為什麼您認為農業主要是競爭力的問題?

黨國英:從土地存量、技術水準、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絕對量看的話,中國生産出來的糧食,完全可以滿足我們需要。

從土地存量來看,現在官方的説法是超過18億畝。其中,我們優質農田大概在八九億畝,糧食主産區好多都是“噸糧田”。如果説在18億畝當中拿三分之一的土地當做優質農田,一畝要産一噸(考慮復種情況),就6億噸,也就是説,各種口徑算上,我們根本就用不了。當然,這是一個大略的説法,有的土地不可能一年産出一噸糧。

觀點中國:為什麼我們現在並沒有産出這麼多糧食?

黨國英:沒有産出來這麼多糧食,主要是市場問題。農民賣糧食要掙錢,産出那麼多,賣不了,可能農民就不願意再去種。現在我們擔心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既能把糧食賣出去又能讓農民掙錢。也就是説,農民即使有地,可能並不種。實際上很多劣質地是撂荒的。交通條件不好,土地不夠肥沃,地塊特別小,小的地零碎,費勞動力,成本高,收益不高,那麼農民就不願意種。

這些劣質土地資源沒有競爭力。凡是沒有被撂荒的,就意味著農民願意種,就意味著他能掙錢,或者有可能掙錢。但我擔心的最核心的問題是,現在能掙錢,不一定以後能掙。比如以後國際市場糧價下跌,我們國內加工企業他願意買便宜的原料,比如説做麵粉,黃豆要榨油,做飼料,或者其他的工業用糧,如果國際市場糧價足夠低,還有可能發生土地撂荒。

觀點中國:所以,並不能籠統地説種糧食是否賺錢,我們要算的是效率。

黨國英:對,這就是一個農業競爭力的問題。地塊好的種糧就賺錢,因為它成本高,産出高,地塊差,成本高,産出相同,就不掙錢。所謂差的地塊,是和國際市場比,國際糧價下跌了,差的地塊就被拋棄了,國際市場糧價再壓低,那麼原來認為相對好一點的地塊繼續撂荒;反過來説,國際市場糧價漲,那麼原來被撂荒的這些地塊又算好地塊。

所以在開放型的環境之下,農民種糧一定要考慮國際市場環境,和全世界生産糧食條件好的國家相比,比如美國、歐洲、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我們能和人家比的土地不多,甚至可以説很少。比如説,我們常説8億畝的優質土地主要是能灌溉,搞了灌溉以後,水渠還要放水,成本就高,一個勞動力種的地就比人家少,所以勞動生産率就低。我們的勞動生産率大體上是美國糧食生産的勞動生産率的1%,單産確實比人家高,但是我們要考慮成本,畝産出得多,成本如果是人家的很多倍,一樣無濟於事。所以説,農業競爭力始終是一個比較,所以我一再強調,不是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的資源絕對量的問題,農民願不願意種,這才是最關鍵的。

觀點中國: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加強農業的競爭力?

黨國英:我們不開放、封閉起來肯定是不行的。多給農民提供支援,提供補貼行不行?過去行,以後越來越難。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沒有那麼多財力。今年,中央與地方在“三農”領域的投入加在一起將近3萬億。就是説,如果按照現行的國際市場價格,3萬億買來的糧食足夠多了。第二,根據我們數據的研究,國家給“三農”的財政補貼對農民的影響越來越小了,因為財政補貼的表現形式是最低保護價,目前這個價格對供給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靠補貼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所謂農業競爭,説到底是資源的競爭。其實,我們東部地區大體上風調雨順,不容易發生旱災,土地狀況也很好。但是我們在這裡大量佔用土地搞城市建設,輕視了農業生産。

所以,在我看來,最為重要的條件是一定保護好競爭力好的土地——優質土地,絕不能再亂佔耕地,這才是最核心的。農業要有競爭力,農民才掙錢,這是第一個轉變。

觀點中國:那麼“三農”問題的第二個轉變,您説農民的主要問題是就業問題,如何理解?

黨國英:“三農”問題第二個轉變,原來講是農民的收入問題,現在看是就業問題。比如説我們找到一個好的行業,中國的社會分工程度提高,大家提高勞動效率,工資作為勞動生産率的反映,就會上漲。這道理對於農民來講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説,只要農民充分就業,收入就會提高。

在這方面,我們也有研究。真正的收入低的農民和收入高的農民我們做了比較,主要差別是兩個:第一,凡是收入高的農民一定是每年勞動時間長的。我們不要誤解農民是天天在地裏勞作的,絕不是這樣的,種地少,他的勞動時間就短,決定收入低的因素是勞動時間的問題。所以就,農民一定要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以後還要提高他的價值含量,必須簡單勞動轉化為複雜勞動,那麼就是第二,農民要學習、培訓,要受教育。

因此,所以提高農民收入兩個關鍵,一個要充分就業,一個要接受教育,換句話説,勞動時間長的和教育水準高的農民收入一定會高,這是普遍的規律。讓大量的農民要到城裏找工作,轉化成市民,留下少量的農民,個人的耕作面積變大,勞動時間變長,就有可能採用先進機器、先進技術,那麼農民就要接受培訓。

觀點中國:有觀點認為,通過提高農産品的價格同樣可以提高農民收入,這個途徑可行嗎?

黨國英:一定要嚴格限定條件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説通貨膨脹率本身很高,不提高農産品價格那是不行的,但是這不是收入的問題,應當説只要有通貨膨脹率,我們的收入都會下降,農民也是一樣。漲價是有天花板的,是不能高於通貨膨脹率的。因為一個國家老百姓生活要富裕,食品價格是相對降低的,因此,中國要富強,一定要把中國的吃飯成本要降下來。

觀點中國:“三農”問題當中的農村問題,你總結説是城市化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説?

黨國英:過去我們説農村問題是穩定的問題,其實,中國社會的穩定主要是城市的穩定。農民追求的是過安穩日子,絕大多數農業主産區的農民對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因為和過去比,生活水準的變化是顯著的。很多人都説,不收稅了,各種保障水準也在提高,所以,真正的農區形勢還是不錯的,所謂的“不穩定”是城市,特別城市郊區,大多是為了擴大城市徵地引起的。

我研究過很多村莊,它已經跟農業關係不大了,勞動力都在城裏,或者村莊本身就是城市規劃區裏,這樣的村莊沒有耕地了,這樣的村莊人不是農業人了。這種跟農業關係不大的村莊,要把它當成城市來建設。

觀點中國:把跟農業關係不大的村莊當做城市來建設,那麼為什麼真正農區的村莊還是城市化的問題?

黨國英:因為很多農民走了,去了城裏,空心村留下,其實這就是城市化的問題。城市化過程當中,離開農區的那些人,應該讓他們固定在城裏頭,不要在農村擴建房子。但是,目前城市化問題沒有解決好,他們無法在城市裏定居,所以他們逢年過節要回來,這其實就是城市化的問題。

觀點中國:對於這種“空心村”,該如何建設?

黨國英:對這種空心村,絕不能採取國家大量的投入,搞成形式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都沒有人了,加大國家投入,其實就是浪費,而且村莊小了,就幾百戶人家,有的村八九十戶一百來戶,投入太浪費,很多基礎設施投入太不划算。

因此,已經脫離農業的農民,一定要轉移走,留下來少數的農民,人少了,地多了,要把他變成專業農民,要分散居住在小型居民點,它的基礎設施其實就不用過多投入。比如美國就是這樣,環境保護標準降低,用水的問題,可以打一口井解決;道路的問題,從主幹路上過來修一條土灰渣路,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