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件首度曝光是在10月1號的《南方週末》,恰逢十一黃金周的第一天,由於長假效應,並未引起廣泛關注。
再次進入人們視線已是一週之後,鳳凰網原文轉發,各網站緊隨其後,紛紛轉發,累計轉載89次,由此引發了輿論。這反映了門戶網站的影響力足以控制網路關注度,形成鋪天蓋地的文字圍城,促進事件發展。而影響力正是所有媒體追求的目標,是網站的生命力。
9日,“官員調任,帶走公車”到達輿論高潮,評論分為三類:公車私用不正之風;官員違規,監管不力;人大發揮監督作用。此事件以隨州市官方回應為結尾,隨州市表態責成相關單位或個人立即退還帶走車輛;誠懇接受輿論監督,糾正存在問題。
輿論應對分析
隨州市官方就“公車陪嫁”事件共進行兩次媒體應對。
第一次是《南方週末》的《人大常委追車記》。此篇報道內容詳細具體,涉及人員多達23人。其中:事件發起人5人,涉案官員10人,中立領導5人,追車專班成員3人。向媒體爆料者有7人,大部分來自於聯名追車的五個人大常委及追車專班成員。
此次與媒體“對接”特點是涉及人員眾多,事件發展來龍去脈非常詳盡,而且涉及人員的具體姓名包括職務以及態度都非常明確。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發起追車事件的人大常委承認,“人大確實失職了”。他們強調,如果廣水市主要領導和人大主要領導堅持追查,這些車肯定能追回。一把手態度曖昧,導致了這一尷尬結局。常委們擔心,“換屆即將進行,肯定還會有人帶車走。” 這是一次主動的、有計劃的媒體爆料。基本囊括了近幾屆的廣水市主要領導成員,勢必在地方上引起強烈反響。
而第二次屬於媒體“應對”,隨州市做出三點回應:媒體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公佈追車現狀;表態(接受監督,糾正問題,追回車輛)。與第一次相比,此次應對是被動的輿情公關,而最終處理結果,還需公眾長期關注和監督。
輿情評價
《人大常委追車記》一篇詳細的報道,把公眾輿論導向了公車私用。公眾的態度普遍一致:對公務人員佔用國家財産表示氣憤。此事發生在三公公開的節點上,公車私用的不正之風引起廣泛關注之時,並且正值地方即將換屆選舉。官員調任帶走公車在廣水長期、大量存在,並且漸成慣例。可見當地的政治詬病已基本成為“明規則”,形成“傳統”。
追車記跨越了十一年時間,歷經幾屆領導依然得不到解決,選擇這個時間向媒體爆料可以理解為五個人大常委勵精圖治,對此忍無可忍,而市主要領導的中立態度迫使他們只好求助媒體,發揮地方人大的監督職能。
不過,此事涉案人員眾多,姓名職位和帶走公車的時間細節如此詳細,在曝光官員違紀的事實同時,也暴露了廣水市官員的親疏關係。而且還直接指責現任領導不作為,導致國家財産被侵佔。最後的結論是:常委們擔心,“換屆即將進行,肯定還會有人帶車走。”偏向性非常明顯,這就需要公眾正確判斷常委們的“擔心”是真的擔心車被帶走,還是想通過追車事件對換屆産生某些影響。只有公眾和媒體長期、公正、客觀地監督公車陪嫁事件,此事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處理。
此次的“公車陪嫁”,與湖南衡陽的“局長副局長互毆”事件有一定的共同之處。我們一直提倡法制社會,立法和司法上在不斷地完善和進步,但是依然存在著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的現象。無論是公車的使用和歸屬,還是地方人事的調動安排都有明確的法規依據,但是在地方上依然存在著“人治”的現象。單純的看,人大常委追車記正是發揮了人大的監督職能,但同時還需配合群眾監督、媒體監督,才能漸漸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共同建設法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