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9期,總第50期 / 11月2日
一些改革為何這麼慢
有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某知情人士處獲悉,醞釀多年的工資條例“並沒有被放棄”。由此可見該項改革不是儘快推出的問題,而是仍然遊蕩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這讓翹首以盼的大眾情何以堪。對於工資條例“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原因,此前有媒體報道説,條例出臺受到“壟斷行業反對”而夭折。
“並沒有被放棄”,這種口氣,何止是記者“心裏涼了半截”,相信誰聽了都會心裏乍涼乍涼的。本以為馬上就要臨盆了,誰知道懷上沒懷上、著床沒著床,還都是未知數,太沒譜,太讓人失望了。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醞釀8年卻仍未出臺,工資條例也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搖擺。我們不禁要問:一些改革為什麼就這麼慢?是改革的事項無關痛癢,還是改革的內容沒什麼時效性?非也。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例,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在0.5左右,早已經超過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我國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變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至今,貧富差距仍在進一步拉大之中。貧富差距過大,收入分配製度不公,可以説,這項改革,甚至已經到了火燒眉毛、不改不行的程度和地步了。既然改革已經火燒眉毛、刻不容緩了,但為什麼這麼慢,還能邁著四方步原地打轉轉?
筆者認為,改革步履的蹣跚,一是可能因為無法擺脫的利益羈絆。如報道中所説,條例出臺就受到“壟斷行業反對”。顯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必然要觸動包括壟斷性的行業、國企等既得利益者的收入。二是改革過程中利益博弈的失衡。任何改革,其實都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博弈,首先需要多元話語表達,多方利益主體有效參與博弈。
全文
-
加藤嘉一:“對於因我的幼稚與不成熟,傲慢與無知,而給大家所造成的誤解與困惑,在這裡,我深表歉意。” -
熊丙奇:“按照我國大學錄取留學生的招生方式,東大是否錄取加藤與北大的錄取的確沒有關係,但是,假如加藤在申請北大的簡歷中,説謊虛構經歷,那麼,這就需要北大對此做出調查處理了。”
-
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銀行卡部總經理魏銓:“眾所週知,因為催收的業務相對比較簡單,同時工作又比較大,我們聘請了一些公司。” -
張遇哲:“程式正義並不能代替實質正義,銀行聘請第三方追債是合法的委託行為,但不能通過不合法的手段討要債務。由於自力救濟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一旦使用不當,很容易産生侵權行為。”
-
紅十字會改革與發展課題組組長楊團:“改革阻力很大,特別是去行政化要侵犯太多人既得利益,推進維艱。” -
林蕭:“改革就是打破現有的制度進行重新洗牌,必定要觸犯某些人的利益,因遭遇阻力就宣告改革‘失敗’,只能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改革舉措的軟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