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7期,總第28期 / 5月4日
新青年,一個時代的烙印
五四青年節再次來臨,但我們已經老去。
在80後已經觸摸到30歲的門檻時,“而立”卻仍然遙遙無期。它像一個詛咒,讓我們拼命的向所有人證明自己的青春沒有虛度。因此,我們早早的背負了中年人的包袱,為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奔波,成長讓位於生存,理想止步于現實。
我們不能不現實。雖然,搜索引擎裏,“80後”的新聞篇數是40後至00後的總和,但這是主流媒體所稱的“虛擬”世界,斷開網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仍然不是我們的。當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年輕人已經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疆域和文化,我們仍然固守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理想、慾望、現實,也都在這片土地上沉浮。
這不是完美的青年一代,因為理想成本很高,慾望破壞性太強,而現實過於消極。於是很多人都在思索,究竟哪出了問題。
當現實無法找到答案時,中國人習慣向歷史尋求幫助。從80年代懷舊風開始,文革風,民國風,王朝風……輪番來襲。人們沿時間長河回溯,發現自由主義與人文精神爆發與失落在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繁榮與破滅于文革十年;而在民國與五四中,個人命運只有與國家牢牢捆綁在一起才誕生了那麼多出色的年輕人。
任何年代也都不曾平凡,任何年代都不缺少對青年人成長的焦慮,但完美的中國青年形象,很難擺脫社會的浸染和政治的油彩。個性發展與道德培養總是指向成功這一目標,而成功的衡量標準則是由社會來決定,出類拔萃也好,平庸度日也罷,青年的未來總是與國家、民族這些宏大的名詞聯繫到一起,國家旗幟的方向,仍然是青年發展的方向。
全文
-
武大法學院副教授陳少林:“年齡大了,再不評上就沒機會了。” -
王艷春:“暴力永遠不是最優選擇。象牙塔裏的斯文師者,擯棄了溫良恭謙,一記右勾拳,打碎了內心的期冀,也痛擊著那個已染上了許多名利塵埃和僵化弊病的職稱評價制度。”
-
聯合利華中國發佈聲明:“立頓黃牌紅茶原料是百分百進口,完全符合中國的國家標準。” -
任超文:“達標産品品質低都是低標惹的禍,既然低標準不能保證産品安全健康,標準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遮羞布,成為那些劣質産品的擋箭牌。”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院士:“學校在前五年的招生最多為2000人……我們希望南科大能辦成精品。” -
肖建平:“任何一方面的改革與探索,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沒有高等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改革路徑,南方科大單邊突進式的改革,能否在帕累托改進的基礎上實現增量改革,走出高校行政化的困境,達成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