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數表達貧富差距,反映民眾生存真實感受
基尼系數源自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是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數值越大,説明貧富差距越是懸殊。某種意義上説,它既是民眾生存感受的一種真實反饋,更是頂層設計亟待考量的民生數值。[詳細]
基尼系數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因此其最大為“1”,最小等於“0”。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系數浮動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還是貧富差距的預警?
有媒體稱基尼系數0.4是警戒線,此次0.61的數字更引發擔憂。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這既是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也是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自然結果,它並不可怕。”
局部來講,這種分析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也可以自成體系,但它的“罪過”是,容易遮蔽基尼系數持續走高背後的分配正義問題。基尼系數是什麼?是衡量收入分配差異、做社會預警的一個指標,其最大意義就在於“預警”二字,非説它不見得精確,非強調有各種原因,罔顧它警示的現實,引導大家視而不見,這等於是縱容收入鴻溝越來越大。[詳細]
民間眾説紛紜,官方數據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並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很多年前,無解釋、無徵兆,國家統計局就不再公佈國內基尼系數。
於是隨後出現兩種吊詭的現象:一方面是民間對基尼系數的研究如火如荼,譬如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稱,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96。2010年,新華社兩位研究員更判斷我國的基尼系數實際上已超過了0.5。及至眼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給出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61。
另一方面,否認中國社會存在貧富差距嚴重的現象,早在2008年就成為社會領域的一大“亮點”,擔綱人物包括經濟學界專家張五常、政界名人劉吉等。官方的説法則選擇了一種“曖昧表達”,譬如2011年末,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説,“從五項監測指標來看,2010年基尼系數略高於2000年的0.412,實現程度為79.8%。” 可見,敏感的基尼系數,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詳細]
無論數據如何,收入分配改革都應充分重視
西南財大這份民間版基尼系數數據是否準確,有人表示值得探討,但基尼系數的警示作用本身必須正視,而對基尼系數的正視,恰恰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必須。
中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日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十八大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提出“千方百計縮小貧富差距,給和諧社會製造必要的氛圍”,這讓許多人看到了改善生活和收入分配不公狀況的席位。必須清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份學術機構公佈的基尼系數,至少再次警示了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的急迫。[詳細]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收入分配改革已經沒有懸念,但是,如何改革,卻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因為,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一些表像的問題比較好處理,如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標準、增加農民的收入等,但是,一些深層次問題,處理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如壟斷如何打破、就業如何增加、黑色和灰色收入如何禁止、居民的就業能力和水準如何提高、機會不均等的矛盾如何化解等。可謂明灘好渡、暗礁難闖。[詳細]
中國未來收入分配改革,應有的三個深度考慮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縮小貧富收入差距的諸多舉動,之所以效力不彰,結構性的根源是制度性不公所造成的階層收入分化。這種階層收入分化,主要體現在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國企員工與民企員工、公務員與普通民眾的對比方面。
首先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化。這不僅體現在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各自在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過於懸殊,還體現在對農産品仍實行相對的價格管制,更體現在直至今天仍未真正放開的戶籍管制。
其次,在國企員工與民企員工的之間,雖然也存在極個別民企的員工待遇並不比國企員工遜色的情況,但就整體而言,國企員工豐厚的獎金、優厚的福利以及相對較低的工作壓力,可謂令絕大多數民企員工望塵莫及。
再次,在公務員與普通民眾的收入對比方面,提高公務員的收入水準固然會實現“高薪養廉”但當下我國公務員與普通民眾之間,不僅存在表面收入的相對差距,還存在嚴重的退休金雙軌制。此外,公務員因監管缺位所造成的灰色收入也不斷成為社會輿論議論的話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