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輿論展示自信形象
    只有開放的輿論環境,媒體和公眾才能很好的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輿論環境將越來越開放透明。重視輿論重視溝通,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開放,同時也更加自信。而正如評論所稱,只有更加開放和更加自信,中國才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世界,面對世界看待中國的聲音和態度。這是一個大國該有的氣度和自信!
十八大輿情

十八大召開媒體關注盛況空前

十八大召開流程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以來,國內外輿論對此持續高度關注。期間共舉辦八場中外記者會,有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會議,而參與報道這次大會的中外記者人數有2732人,其中外國記者和港澳臺記者1704人,相比5年前採訪十七大時的境外記者人數大幅增加。參與報道大會的記者人數超過代表人數,境外記者人數超過境內記者人數。

34個代表團的分組討論向媒體開放。境內外記者旁聽並參與到提問環節。7天會期,十八大新聞中心還組織了數十場集體採訪,主題涵蓋了創新驅動、銀行業改革、民生建設、黨的理論創新等各個領域。

媒體報道全方位,新詞和熱詞表決心

全國主要網站均大篇幅、多角度報道十八大盛況,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及時、準確、突出報道會議內容。十八大召開當日,截止15時,新聞網站和主要商業網站十八大開幕式報道總瀏覽量超過5.5億次,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網路電視臺開幕式視頻直播同時線上人數突破400萬人,均創歷史新高。

同時,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路電視臺在直播頁開設“十八大”“邊聊邊看”等板塊與微網志專區,供網民觀看直播時進行互動交流。中國電信手機報《新聞早晚報》《天翼快訊》和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路電視臺手機報還開設了《十八大進行時》《十八大快訊》等特刊,及時向手機用戶推送開幕式快訊,覆蓋6200萬手機用戶。

媒體通過互動、向手機客戶端推送消息和多語種報道的形式,使十八大新聞覆蓋到整個輿論場,為十八大與公眾之間搭建起暢通的橋梁。

十八大報告公佈,各大媒體迅速做出解讀,總結歸納出頻現的新詞和熱詞:

十八大新詞:“頂層推動”、“黨代會代表提案制”、“美麗中國”、“生態産品”、“五位一體”、兩個“翻一番”、“全口徑預算決算”、“服務型”政黨、“海洋強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央編譯局楊雪冬教授認為:諸多新概念、新表述、新提法的提出向全國和世界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領導人口最多的執政黨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清晰構想、迎接挑戰的堅定決心以及完成使命的紮實舉措。

高頻熱詞:人民(14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2次) 、和諧(20次) 、生態文明(11次)、改革開放(11次) 、社會建設(8次) 、小康社會(11次) 、腐敗•反腐敗(9次) 、科學發展(觀)(19次)。

這些詞彙的高頻率出現代表著中國共産黨決策和部署的重點和決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表示,總結會議的主要內容,展望中國的未來走向,貫徹大會的重要精神,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並激勵自己和昭告天下,就是:新征程上再進發。

外媒一致肯定,十八大收穫開明開放印象

報名採訪此次黨代會的國內外記者達到創紀錄的2732名,其中1704名是境外記者。外國媒體記者對此次大會主辦方為媒體記者提供的新聞服務表示讚賞,普遍認為此次大會為他們的新聞採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中共十八大吸引了世界目光,國外媒體高度關注十八大。法國第一大日報《費加羅報》網站在首頁顯著位置報道了十八大開幕式,法國《世界報》網站還報道了十八大報告要點。新加坡《聯合早報》在網站首頁用紅色粗體標題醒目報道中共十八大開幕消息,並特設了報道專題。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卡達半島電視臺等境外媒體網站,滾動播發消息,或將相關報道置於網頁顯著位置,顯示出對中共十八大的高度關注。

外國媒體主要關注的是中國今後的政治經濟走向以及中國的發展將會對世界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於十八大會議的內容,外國媒體紛紛給予肯定和讚揚。主要包括四種聲音:

肯定十年成果,預測中國未來道路

《瑞典日報》報道稱,十年來,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果。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新一代領導層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南韓《中央日報》認為,中國“未來要走的道路”是在堅持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體制的同時,通過在經濟上轉變增長模式,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評論文章,認為中共新一屆領導人將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低調務實的態度來治黨治國,中國未來“一定有一番新氣象”。日本《産經新聞》説,十八大報告強調經濟高速發展,表現出縮小貧富差距、改善環境、根除腐敗、維護穩定團結的決心。

歐美媒體和亞洲媒體都紛紛肯定了中國共産黨十年以來的執政成果,並且相信十八大以後的中國發展道路會以改革和民生為主要理念,越來越好。

改革前景和意義得到肯定

十八大期間,“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一個關鍵詞,國外媒體對此給予特別關注。

義大利歐聯通訊社稱,全世界都公認中國共産黨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中國共産黨仍保持著“清醒”頭腦。哥倫比亞第一大報紙《時代報》在報道十八大開幕時指出,大會的開幕伴隨著“濃郁的改革氣息”。 就連巴西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聖保羅報》也注意到,十八大報告實際上“是一份執政黨為兌現承諾發出的改革攻堅令”。 《俄羅斯報》政治觀察員奧夫欽尼科夫表示,十八大是中國的重要歷史事件。他認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對於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中國走向關係世界命運

由於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中國政治的未來走向對世界上其他相關國家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美聯社説,新一代中共領導人將面臨三大挑戰:把增速減緩的經濟重新拉回復蘇軌道;處理好與日本等鄰國的領土爭端;滿足新興中産階級和數百萬農民工想要過上更幸福生活的需求。英國《金融時報》説,中國領導人肩負的責任不僅關係中國的命運,也關係世界的命運。認識到這一點,能給予他們勇敢、果斷、明智行事的力量。

感謝週到服務,讚揚開放透明

十八大新聞中心為外國媒體記者提供了非常週到的服務,得到各家媒體的讚揚。同時,會議給外媒記者很多提問的機會,其中澳大利亞女記者安迪因為得到多次提問機會而被網友戲稱為“提問姐”。

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稱:“我對十八大的新聞服務總體上感到滿意,新聞中心給我們的採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十八大不僅給我們也給世界提供了了解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的絕好機會”。烏克蘭《明鏡週報》記者也感到中國共産黨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透明。他説:“新聞發佈會、聯合採訪、媒體開放日、參觀採訪……新聞中心為我們的採訪工作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

網民參與度歷史最強,既是關注也是監督

網民通過網際網路和手機終端形式積極參與十八大。網民數量的增加,為公眾隨時隨地多媒體的形式接觸十八大資訊,開展互動討論提供了普及化的渠道,創造了會場外的十八大網路空間。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公佈的數據,2007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為2.1億,手機網民數只有5040萬。而到了今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接近40%。目前,中國手機網民數量達到3.88億,超過臺式電腦上網網民數,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網際網路為每個民眾直接、平等的獲悉資訊、展開討論提供了便捷、低門檻的渠道,為每個民眾創造了置身十八大的現場感,將官民的互動融合推到了新的高度。

人民網、新華網等全國性新聞網站紛紛開設寄語、留言、投票等互動頁面,收集民聲。多項調查顯示,民主政治、反腐倡廉、社會民生等話題最為網友青睞,這透露出網友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感知判斷,對國家和個人未來的期待。網民主要關注民生類話題,參與度堪稱黨代會歷史最強。

根據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的輿情監測,“人民利益第一”、“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公開透明”、“反腐敗”、“政治體制改革”、“收入分配”、“海洋權益”、“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成為網民關注度最高的TOP10關鍵詞。

網民的高度關注表現出公眾對於十八大之後中國共産黨執政的熱切期望,同時也起到了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主任趙曙光博士表示,網民圍繞十八大的報告內容進行討論,直接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意見建議,網路已經成為距離十八大會場最近的窗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不僅是黨中央和黨代表關注的重要議題,也吸引了無數網民參加討論,十八大的會場和網路空間形成了積極的、良性的互動。

重視輿論溝通,中國展示自信新形象

只有開放的輿論環境,媒體和公眾才能很好的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輿論環境將越來越開放透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記者見面會上稱讚各位記者朋友“很敬業、很專業、很辛苦”,並指出:“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希望你們今後要繼續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作出努力和貢獻。”

重視輿論重視溝通,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開放,同時也更加自信。而正如評論所稱,只有更加開放和更加自信,中國才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世界,面對世界看待中國的聲音和態度。這是一個大國該有的氣度和自信!

觀點中國編輯 張林  

十八大輿情分析
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觀點中國專題:權威專家解讀十八大
人民日報:擔當歷史使命的堅強領導集體
環球時報:官民合作解決難題,中國必由之路
京華時報:公平,億萬人民的幸福感之源
中國青年報:青年有了期待國家就有未來
《時代》週刊: 十八大對美國産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美國大選選出的新一任總統對中國産生的影響。
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 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帶來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將支援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合作,鼓勵更多外國投資進入中國。羅傑斯認為,中國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評論員李德全: 中國新聞戰線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反映了不少中國基層的生産生活狀況。如果外媒記者也在中國“走轉改”一番,相信外媒對中國的評價會更客觀,外媒記者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會更少。
中廣網記者王浩: 開放和自信,我想是互為因果的。因為更加自信,所以更加開放,反過來,因為開放了,也讓代表們面對世界媒體的聚焦更加自信,從而能夠平實、客觀、準確的傳遞執政黨的理念。我的一個感受是,不論是在會場還是在駐地,跟代表約採訪還是比較順暢的,而那種不期而遇的採訪更加好辦,不管是基層代表,還是各級官員,跟記者走碰了頭,把採訪機遞過去,基本上都能夠欣然接受。7天會期裏,我差不多用這種方法採訪了40多位代表。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 政治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新的中央領導的決心和智慧,需要站在戰略高度制定改革規劃,需要將政治文明的目標具體化,需要有推進計劃步驟和時間表。只有堅定不移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胡錦濤同志所説的“四隻攔路虎”才能夠被降服,公共權力才可能更加規範和廉潔,市場經濟和公平正義才能得到切實保障,十八大的宏偉藍圖、廣大黨員和社會大眾的期望才更有條件實現。
中央編譯局教授楊雪冬: 毫無疑問,中國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但擺在執政黨面前的困難也是複雜艱巨,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各個方面的改革,進行自我革新,才能使民心更牢更穩。而話語表達的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從習近平的講話中,我們已經感受到清新樸實的語言所具有的力量,而從社會輿論的反響中,我們也能看到話語有效互動帶來的正面效應。
十八大網民參與程度高嗎?
第四十二期
北京暴雪
北京暴雪應對
第四十一期
紅會去行政化
紅十字會去行政化
第四十期
過頭稅
浙江過頭稅
第三十九期
保釣愛國情緒
保釣全民愛國情緒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