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蘋果引發的輿論爭奪戰
    一場關於“藥袋蘋果”的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演變成為一場因為媒體立場各異引發的針對事實真相的輿論爭奪戰。部分常駐外地、籍貫煙臺的公眾,自發的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為煙臺蘋果的品牌進行辯護。這與以往一邊倒的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口誅筆伐的局面大相徑庭。
藥袋蘋果

事件概述

作為煙臺紅富士的主産區的棲霞和招遠,年産蘋果十幾億公斤。6月11日,新京報記者調查稱,一種小作坊生産,無任何標誌的藥袋被當地果農大量使用。這種藥袋將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藥末直接與蘋果接觸。對於所用藥物,當地人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

6月12日,新京報第二篇報道出爐,詳細列出了記者針對“藥袋蘋果”的調查情況,並且引用了山東省農業廳工作人員提供的資料。下午15時,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此前存在個別果農使用藥物套袋的現象,但根據連續兩年農業部對煙臺蘋果品質進行的例行監測和風險評估監測,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均達到100%。承諾將對個別違規使用藥袋的果園進行摸底排查。

6月14日,煙臺蘋果的重要産區棲霞市市長陳兆寬稱,經過排查,確實有極個別果農使用了藥物果袋,目前棲霞全市蘋果種植面積70萬畝,只有約30畝地使用了藥物果袋,棲霞市立即採取措施對這些套袋進行置換。

之後的幾天裏,多數地方媒體都報道了該地蘋果的農藥殘留檢測情況,目前尚未發現有不合格的煙臺蘋果出現在市場上。與此同時,山東地方媒體以及網際網路平台中出現了指責新京報誤導輿論,遺失媒體社會責任的報道。目前,關於此事的討論仍在繼續。

異地媒體隔空交火 公眾無奈明哲保身

藥袋蘋果

媒體報道量數據圖

“藥袋蘋果”事件在11日被新京報曝光,首日媒體報道量就達到近600篇,事發當日,“藥袋蘋果”已經進入百度新聞熱搜詞排行榜第五位,且開始出現以“藥袋蘋果”為關鍵詞的媒體評論,包括以新浪為代表的商業門戶網站,以及新華網等官方門戶網站,都在頭條區進行了推薦,即時通訊工具騰訊QQ當日的彈窗新聞也進行了展示,而新浪微網志中頭條新聞等賬號的大量轉發,使得相關資訊短短8個小時即攀升至23萬條。輿論關注度呈現出高位上升態勢,基本上覆蓋了活躍網民。

6月12日,新京報繼續報道,當地政府通過中國網等官方媒體進行了第一次回應,並且于當日下午進行了首場也是唯一一場新聞發佈會。期間,多名煙臺本地媒體從業者在新浪微網志等平臺進行了強烈的反擊,內容從媒體責任到公關黑幕。“藥袋套蘋果之爭”出現在新浪微網志的熱點話題第二位。山東本地媒體仍然以新聞發佈會的通稿表明瞭立場,但在此期間由於省外媒體無法採訪到地方宣傳人員,因而阻礙了公眾對資訊的進一步了解。

6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進行了獨立的調查,記者稱“沒有發現藥袋存在”。但引用當地人的話:“蘋果在國內流通環節沒有任何檢查”。這也是第一家省外媒體對此進行獨立調查。全國各地的平媒大多以“未發現藥袋蘋果”為煙臺蘋果進行了背書。煙臺水母網、山東大眾網,利用地域優勢,採用圖片等形式,進一步澄清套袋蘋果的真實情況。新華網新華視點欄目推出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煙臺農業局局長梁傳松的專訪,文中引用了專家説法,解答了民眾關心的套袋技術安全性,農藥安全性等相關技術問題,打消民眾的恐慌,以及對套袋蘋果的全盤否定。這一報道得到了廣泛的轉載。

6月14日起,新京報轉發新華時評,將矛頭指向《藥袋蘋果背後的安全體系》,但針對新京報新聞真實性的質疑開始發酵,包括《環球時報》的評論《“藥袋蘋果”拷問新聞真實性》,山東地方媒體連續幾日刊發記者的調查報道,新浪微網志博友通過視頻讓果農現身説法等方式指責媒體誇大事實以一概全……人民網16日發表了《煙臺蘋果真相調查》,文章小標題分別為:套袋“套”出好蘋果;退菌特和福美胂合理使用並非違禁;“藥袋”乃個別現象,比例微乎其微。這被質疑者們視為官方支援。

於是,一場關於“藥袋蘋果”的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演變成為一場因為媒體立場各異引發的針對事實真相的輿論爭奪戰。

但有一個事實是各方公認的:煙臺蘋果存在套藥袋的現象。因此,除了山東省內媒體與新京報進行了隔空交火之外,其他媒體大多仍將焦點集中在食品安全方面。特別是在《新京報》曝光《煙臺紅富士套藥袋長大》的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農藥殘留沒那麼可怕》的報道。恰逢之前盛行的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爆中國,因此這一巨大的反差瞬間引發了群眾的集體焦慮:如何捍衛舌尖上的安全?

近期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觀點中國頭條評論便指出:難道要讓中國的水果行業成為新的奶業,我們才去廓清思維,才去較正航向?若如此,最終損失的恐怕不僅是果業的良性發展,還有公民的身心健康。在基於食品安全形度的評論中,媒體聲音仍然集中在三個方面:監管不力;品牌失信;地方利益論。

地方政府反應遲緩 暴露日常監管不力

在媒體報道之後的24小時內,當地政府並未採取任何應對措施,網際網路平臺上充滿了各種質疑、不解的聲音。政府的官方回應發佈于6月12日,在此之前,新京報的第二篇報道出爐,山東省農業廳技術人員提供的技術諮詢以及相關媒體的評論進一步坐實了這條消息,而網際網路的傳播速度,決定了活躍網民有足夠的時間獲知這一資訊,這一階段的受眾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源,往往會尋求各類傳聞以及小道資訊,因而哪怕是一些明顯不實的消息,也會得到積極的傳播和響應。對於地方政府來説,最寶貴的應對時間已經錯過。

新聞發佈會本應是當事人對事實的正式回應,是官方傳遞資訊和表達誠意的慣用方式。只要能夠保證公開透明,並且與媒體進行良性溝通,那麼絕大多數情況下,新聞發佈會可以起到撥亂反正、以正視聽的作用。但6月12日的官方聲明以及官方新聞發佈會提供了3方面的資訊:藥袋的使用可追溯到2010年。2010年和2011年,農業部監測顯示,煙臺蘋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均達到100%。對果袋生産經營者進行拉網式檢查。

24小時的時間,政府交出的答卷如上。其中有官方歷史數據,有未來執法承諾。但對於民眾迫切關心的問題:如套袋技術的安全性、農藥殘留的安全性、當地涉及到的果園數量等進行了明顯的回避。地方政府被動接招,與其説是麻木,不如説是懶政,由於基層政府的不作為,導致上級主管部門在遭遇轄區內的突發事件時,缺乏真實數據,因而無法及時響應,以至於外界看來步履蹣跚,麻木不仁。

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包括煙臺農業局局長梁傳松、棲霞市長陳兆寬等在內的地方官員相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態,力挺煙臺蘋果的安全性。但他們的聲音,已經淹沒在了受眾對這一事件的口誅筆伐當中。官員在申明個人立場方面的可信度已經遠遠落後於他們提供數據資訊等內容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等新媒體平臺仍然游離于傳統的官方話語空間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初官方反應遲鈍的時期,以新浪微網志為代表的新興互動平臺上已經産生了關於“藥袋蘋果”的大量聲音。當下的公眾已經習慣了通過“意見領袖”單向傳遞、“粉絲”互相轉發等互動方式來獲取資訊。它被視為對官方資訊的二次確認。屬於民眾自己的可信賴“資訊源”。而官方的失語,導致了它在這一平臺上也失去了話語權,這體現了當地政府缺乏基本的網際網路素養,考驗了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和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

民間道德一息尚存 自發捍衛地方品牌

在本次煙臺蘋果品質危機中,有一種情況值得關注。部分常駐外地、籍貫煙臺的公眾,自發的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為煙臺蘋果的品牌進行辯護。這與以往一邊倒的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口誅筆伐的局面大相徑庭。

煙臺蘋果這一品牌並非某一廠商獨有。“煙臺蘋果”一直是一個産地地域概念,膠東半島自膠萊河以東的整個膠東半島地區都是煙臺蘋果的主要産區,2002年9月,“煙臺蘋果”獲得了國家原産地域産品保護。2008年,煙臺蘋果獲准註冊産地證明商標。

這就意味著,對這一品牌的任何損傷,影響到的是該地數以萬計的蘋果種植者。而且與奶製品行業的情況不同,分散的水果種植者並未成為某幾個大型的企業的供應商(如蒙牛、伊利),因而避免了雙方的內耗與博弈。人們對資本作惡的擔心尤甚于傳統的農業安全事故。因為前者是有意為之,後者則具有偶發性的特點。

在以往的食品安全評論中,有相當多的矛頭指向了“底層互害”。時評者們認為,存在著一種“互害鏈條”,地溝油、瘦肉精和染色饅頭就是這個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因而不能將食品安全寄託在底層的道德底線上。必須通過法制等手段提供強有力的監管,來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

但在煙臺蘋果的品質危機中,我們確實看到了一直存在於民眾之中的一種樸素的道德觀念,就如同近期涌現出來的“最美”中國人系列一樣,在當下的環境裏,這更顯得珍貴無比。這也告誡我們的執政者,必須提供一個保護、鼓勵這種道德觀念的制度空間,否則,一旦我們再也聽不到這種來自底層的善意,那就意味著,全社會的道德淪陷,彼時,我們連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都喪失了,那我們還會相信什麼?

 

輿評 觀點中國 藥袋蘋果
藥袋蘋果
觀點中國:別讓果業成奶業之後再來撕藥袋
解放日報:蘋果套藥袋,最終害了誰
新京報:查處“藥袋蘋果”需要動真格
齊魯晚報:正視問題,更要保護果農
光明網:“藥袋醜聞”帶來的品牌警示
記者丁書斌: 藥袋蘋果成為很多老百姓的擔憂。更有人調侃,我們的餐桌不求營養均衡,但求化學元素平衡,農藥殘留真的那樣嚴重嗎?農藥殘留是否真的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危害?農業部官員:農藥殘留沒那麼可怕 低於標準可食用。
棲霞市委副書記陳兆寬: 經過排查,我市確實有極個別的果農套用過果袋。我們也已經進行了處理。我們棲霞市已檢查各類果袋生産企業和經銷業戶210多家,查處和沒收藥物果袋220多萬個,對查處沒收的果袋進行了集中銷毀。
青島農業大學劉春連: 這種藥袋究竟對果實的安全究竟有什麼影響,也沒做過研究,也沒見過這方面的報告。為了食品安全,還是建議大家不要使用涂藥的藥袋。
新聞編輯陳寧: 媒體的譴責與當地“靠天吃飯”的果農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觀點。這件新聞事件是否屬實?有無“臆斷”成分?到底誰才是害死消費者的“魔鬼”?希望此事能夠儘快徹查清楚,給果農也給消費者一個交代。
濟南博警孫海東: 煙臺蘋果因個別果農用藥袋被報道,輿情出來後,山東農業廳應對水準讓人大跌眼鏡!用一句話評價”不如不説”!含糊混沌,態度暖曖昧,缺乏科學。。權威機構連個權威的話都不會説!悲啊!果農們利益應該是一份沉甸的責任!農業廳你對於整個輿情處置幫了倒忙。
煙臺蘋果還敢吃嗎?
第二十八期

抵制非你莫屬
第二十七期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十六期

最美女教師
第二十五期

杭州“房鬧”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