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河南洛陽: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發佈時間:2023-04-10 10:03:0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勝昔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隨著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入選,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評以來,河南洛陽累計入選的項目達14個。

3月30日,河南洛陽偃師區二里頭村。春光正好,二里頭遺址“九宮格”區域西側,十余位考古工作者正埋頭在探方內忙碌。

時光回溯到64年前。1959年4月,我國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正式啟動。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進入了考古團隊的視野,隨著發掘不斷深入,一個沉睡3800餘年的都城遺址一點點揭開面紗,帶給世人接連不斷的驚喜: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

“從最新的考古發現來看,二里頭遺址中可能不止‘九宮格’,而是由更多的‘網格’組成。”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再次為大家帶來驚喜:二里頭都邑以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佈局的基礎框架,這種嚴謹、規整的規劃佈局,顯示二里頭文化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為我們展現了夏王朝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曾被認為是虛構的歷史變成真實可信的歷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開後世都城“裏坊”制度的先河。

在洛陽,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跡,借助大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得以驗證。王巍指出,二里頭的都城面貌、宮室制度、中軸線、多重院落等都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二里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應該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春天的黃河洛陽段,碧波萬頃,水鳥雲集。乘船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碼頭,西行10余公里,便會看到一個名曰妯娌島的小島。在妯娌島以北水下約50米處,淹沒著一個距今約5000年的原始村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要發現,妯娌遺址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與史載黃帝時代相當,同時位居古人所説的黃帝或黃帝族的聚居區,其文化內涵與《史記》等書對黃帝的相關記載吻合,因此,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應當是黃帝曾經生活過的家園。

在妯娌遺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用於祭祀的禮器——鐃形器,其宛如一株文明之苗,在古老的土地上逐漸紮根、生長,對商周時期的鼎、鐘等青銅禮樂器産生重要影響。除妯娌遺址外,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東漢帝陵、漢魏洛陽城、隋代回洛倉等均有不少成果填補歷史空白。

“考古是對歷史的追問和探尋,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版圖。”王巍認為,中國有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的結合,使考古學和歷史研究相得益彰,中國的考古發現有很多方面印證了文獻的記載,但同時也有一些是糾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為我們築牢文化自信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根基。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立足洛陽,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向前溯源。文明密碼被一點點破譯,充分展示了洛陽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王朝興起、都邑規劃、陵寢制度、隋唐大運河、絲綢之路、黃河文化及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廳,借助數字化互動遊戲,觀眾可以沉浸式與歷史“對話”;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VR智慧導覽,遊客可以360°欣賞千年前的運河風光……走進洛陽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勾勒出文明的發展脈絡,讓公眾共用文化遺産保護成果。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通過考古發掘破譯的文明密碼,作為中原文明核心區關鍵一環的古都洛陽,將再現歷史文化遺産新的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智慧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08日0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