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娛
- 産業
- 文創
- 收藏
- 宗教
看豫劇、賞民俗 河南民眾盡享“雲”上文化盛宴
非遺記錄片、傳統文化講座、戲曲表演……在16日上線的河南2.0版本“百姓文化雲”平臺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讓酷愛豫劇的老楊興奮不已。
2021國際華人“春之聲”新年晚會播出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演唱交響京劇《神州禮讚》,英國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獨奏《G弦上的咏嘆調》,加拿大二胡演奏家張仕根演奏《賓士在千里草原》,英國青年歌唱演員菲比和中國青年歌唱演員劉鵬同臺演唱《我和你》……
北京人藝上演《名優之死》 展現京劇與話劇融合的魅力
《名優之死》由田漢創作,講述注重戲德戲品的京劇名角劉振聲,在徒弟劉鳳仙小有名氣而被流氓惡霸腐蝕後,起而抗爭卻倒斃于舞臺上的故事。
豐富多樣的文旅活動成為人們跨年新選擇
今年元旦假期,各地在切實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到圖書館閱讀、去博物館看展、體驗非遺項目、觀賞實景演出、線上聽一場音樂會、收看跨年晚會……線上線下的各類活動、充足便捷的公共服務讓人們的選擇更多樣,節日文化味更濃。
疫情阻不斷 愛讓心相連——2020年中埃文化交流回眸
一年來,慶祝中埃建交64週年雲交響音樂會、中埃藝術家攜手創作抗疫歌曲、“網上中餐廳”美食教學及廚藝大賽……70余項中埃文化交流活動線上上線下精彩呈現,一次次證明疫情沒有阻斷中埃人民的交往,而是讓彼此在攜手共克時艱中更加心心相連。
舞劇《李白》首登國家大劇院再現詩仙逸興
中國歌劇舞劇院出品的交響合唱版舞劇《李白》日前首度登上國家大劇院。關於李白的作品在舞臺上層出不窮,以舞劇的形式錶現詩仙的卻鮮見。
“藏身”辦公樓中的小劇場,何以讓年輕人爭相打卡?
隨著形式多樣的演藝新空間在上海這座亞洲演藝中心蔓延,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挖掘”隱匿在鋼筋叢林裏的小劇場,就像偶爾摸到“彩蛋”,為平凡日子添彩。
主旋律電影《紅船:開天闢地》在京啟動
日前在京舉行的主旋律電影《紅船:開天闢地》啟動儀式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何毅亭説,影片將生動講述中國共産黨是如何起步、如何開天闢地的,用電影藝術形式反映“紅船精神”,呈現中國共産黨人的特殊精神品質和精神內核。
吳克群《追夢人之開闔人生》道出人生遺憾 探尋追夢的內心支點
本週日晚10點,音樂人吳克群將做客《追夢人之開闔人生》,吟唱他出道20年的追夢詩歌,暢談這一路走來的迷茫與成長。
小村裏的大銀幕
在廣大的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支支電影放映隊伍,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一方幕布,為鄉村打開多彩生活。 如今,隨著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基層電影放映隊不斷升級設備,創新服務。新華社記者走近部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與他們一道巡覽田埂地頭的光影世界。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人文類題材受歡迎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正式開幕。18年來,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參評參展數量由2003年的147部,增至2020年的3227部;從當初的一場學術研討會,變身為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名片,為國內唯一具備紀錄片投融資、交易功能的國家級專業平臺。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年教學成果展演落幕
自9月22日始,140多場線上展播,17場線下展演,力求在光與影的盛宴中,展現中國戲曲學院綿延70年的傳統文化藝術魅力與育人傳承風采。
讓邊遠地區對芭蕾不再遙不可及
從2014年起,中央芭蕾舞團“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已經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南至三沙的藍天碧海,最西到達了新疆綿延無垠的國境線。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芭的前輩們就曾走到沂蒙山,在泥濘中為鄉親們跳起《紅色娘子軍》。至今,在普及芭蕾藝術的路上,一代代舞者們從未停下。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週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今年正值徽班進京230週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第十年,一系列紀念徽班進京230週年主題活動密集開展。
2021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在滬啟幕
“演藝大世界—2021上海國際音樂劇節”開幕式7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行,本屆音樂劇節包括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國際音樂劇發展論壇以及2021音樂劇歌唱大賽等活動。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落幕 粵劇《紅頭巾》獲大獎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頒獎晚會6日晚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現場表彰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大獎。
國內電影投資市場熱情逐步恢復
在投資熱情復蘇的背後,是國産電影票房亮眼表現的強支撐。數據顯示,10月全國電影市場産出票房63.51億元,共吸引1.65億人次觀影,不僅票房産出遠超2017年和2018年同期,也追近2019年10月同期的86.16億元,其單月票房和觀影人次還創造了全球單一市場的新紀錄。
北京喜劇藝術節如期而至 陳佩斯:疫情之下觀眾更需要喜劇
第十屆北京喜劇藝術節專家研討會近日舉辦。陳佩斯表示,疫情之下觀眾更需要歡樂、更需要喜劇,這也是他今年堅持做喜劇藝術節的動力。
都市題材小説 聚焦“網紅”
當“網紅”開始普遍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該如何看待它?近日,作家周婉京帶著新作《了不起的郝大小》在京舉辦分享會,與學者胡赳赳現場探討了近期社會上熱門的“網紅”現象。
金雞獎配套活動學生影評大賽結果出爐 147篇作品獲表彰
作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盛典的重要配套活動,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系列活動——學生影評大賽29日舉行頒獎儀式,經過學校初篩和專家評審組的三輪“盲評”,147篇優秀習作從廈門全市在校中小學生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受到表彰。
京劇"第一科班":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
首屆“富連成戲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富連成社的發展歷程,對於當下戲曲的“守正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劇場,從“文化地標”到為城市的精神“畫像”
上海正在掀起新一輪劇場建設高潮。上一輪全國各地建設“大劇院”的風尚,也是由1998年落成的“上海大劇院”掀起的。在火熱的大劇院建設潮流中,全國各地的“大劇院”紛遝而至,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

一人食書店
這些年在泡書店的時候,吃過一些好吃的簡餐,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後來我也約上朋友一起去書店吃飯,或者一個人泡書店也願意坐下來專心地吃,我想這早就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吧。我也把這類型的書店,叫“一人食書店”。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産品,應該説無論是産品形態,還是産業規模,都具備很大影響力和傳播力,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電影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北京電影學院作為國內培養高端電影人才專門的高等院校,身上的責任非常大。
《熊出沒·狂野大陸》預售至近十個國家及地區
春節即將到來,每年標配的《熊出沒》大電影很快就要上映,許多親子家庭正熱切期盼全新一部《熊出沒·狂野大陸》,但“熊粉”們可能並不知道,這部《熊出沒·狂野大陸》已預售至美國、加拿大、拉美、英國、法國、俄羅斯等近十個國家及地區。
科技+文化:打造電影全産業鏈體系
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産業園總裁孫恒勤表示,“十四五”開新局,東方影都正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在創新發展中搶先機贏主動。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總體向好,破解影視文化産業發展的難點,要從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切入,從滿足人們趨新趨變趨優趨異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
山西:精心繪就文旅融合工筆畫
近年來,山西圍繞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標,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旅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産業,推動山西文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守護鄉村兒童閱讀夢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情暖童心閱享未來”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啟動儀式近日在北京舉辦。此次公益活動的目的是資助“希望書屋”建設,守護農村兒童的閱讀夢。該公益活動將匯聚社會力量,向部分較不發達地區的部分農村學校資助一所“希望書屋”,每所書屋配500-1000本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新書。
數字化賦能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文化産業數字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如何通過數字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産業邁向高品質發展,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重要課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支招”公共文化建設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日前分組審議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執法檢查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普遍認為,法律的頒布實施對公共文化建設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但也正如報告指出的,有的地方、有些方面法律的執行和實施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發揮法律保障作用,用法治來推動文化建設的任務仍然繁重。
2020北京文創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總決賽收官
經過激烈角逐,《清華藝博藏珍系列文創》《帝都的半徑——CityWalk城市行走活動》《“魯迅漫畫像”系列文創産品》等項目脫穎而出。
文物+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
今年5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有“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評選,30年來第一次在“雲上”進行。考古“發燒友”們通過“雲端漫步”,“走進”評審現場,聆聽重大考古項目最新進展,與考古“大咖”熱烈互動。
改編IP作品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12月10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中國影協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網路文學IP影視劇改編論壇”亮相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與會專家圍繞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中國民間工藝整合》山西卷編纂工作推進會在太原召開
潘魯生在聽取山西卷相關卷本編纂工作情況彙報後,在對各卷本的工作推進的同時,指出相關卷本存在的問題,調整工作思路,並對專家、學者的付出表示感謝。
集合會員授權解決個人維權之困 談著作權集體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個人會員已達4萬多人,團體會員數百家,各協會收取的版權費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數字、IP、創意……中國文旅産業的多樣賦能之道
在中國,隨著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高附加值、沉浸式的深度遊和個性遊層出不窮。為文旅産業賦能有多少種可能?正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文化産業博覽會從中可一窺其解。
海峽文博會啟幕 數字創新促兩岸文旅融合發展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4日在廈門開幕。共計6.8萬平方米的3200余個線下展位中,有台灣展位236個,另有300余家臺企線上參展。
讓“地標”映紅農民的臉 ——山東省地理標誌農産品發展培育採訪紀實
山東,物華天寶,歷史悠久,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眾多名優農産品,成為了我國的一個重要的農業大省,一個重要的農産品出口大省,而其中尤以地理標誌農産品更為引人注目。
轉型升級有活力 提質增效有亮點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鏡像遊移:從賈家莊到阿那亞
2020年11月27日-11月29日,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聯合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阿那亞在孤獨圖書館舉辦了名為《鏡像遊移:從賈家莊到阿那亞》的獲獎短片展映活動。
騰訊副總裁程武:站在新世界路口,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就“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這一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雲上文博會 精彩不打烊
11月16日至20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將借助5G、視頻直播、VR等新技術,首次以“雲上文博會”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橫店影視業復蘇“井噴” 欲打造全球最強影視産業基地
今年5月,橫店正式復工,迎來意想不到的“開機潮”。截至10月底,橫店累計接待劇組277個,目前在拍劇組54個、籌備劇組70余個,同比超2019年。
記者探訪十堰茅塔鄉東溝村:紅色文化+綠色發展走出文旅扶貧路
走進湖北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村,近年來,東溝村以紅色文化為依託,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綠色生態發展融合到一起,走出了一條文旅脫貧之路。
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田埂當舞臺 老鄉唱主角
2018年起,婁底市出臺措施,以鄉鎮街道為單位,成立鄉村文藝宣傳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學常識、村規民約等編排成節目,到行政村巡迴演出。目前婁底85個鄉鎮街道全都組建了鄉村文藝宣傳隊。
新疆非遺“軟實力”變脫貧“硬本領”
新疆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區,有3項非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83項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還擁有290余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新疆銅器製作、傳統民族服裝、木雕技藝、民族樂器製作等非遺産業越來越紅火,非遺産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
廣電總局:大數據的作用不能絕對化
中宣部副部長、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在10月16日召開的2021-2025年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推進會議上説,確定電視劇選題,大數據的作用不能絕對化。
第五屆安仁論壇將舉行:聚焦康旅,賦能新型城鎮化
2020年10月20日至21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指導單位,國務院參事室、中華文化促進會、華僑城集團共同主辦,以“新型城鎮化與康旅産業”為主題的第五屆安仁論壇將在成都安仁古鎮舉行。
我國網路視聽用戶規模破9億
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12日在成都發佈《2020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路視聽用戶規模達9.01億,2019年網路視聽産業規模達4541.3億。

國潮動畫,讓世界感受中國美學韻味
從20世紀60年代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到近年的《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動畫産業已走過半個多世紀,涌現出一批製作精良、備受好評的動畫電影,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彰顯中國美學的重要載體。我們特邀動畫創作團隊、愛好者等講述親歷,並請專家深入解析國産動畫電影的前世今生、未來之路。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
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科學家讓泥芯“開口”講述青銅器産地故事
我們判定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據此推測此批青銅器係在楚地鑄造後輸入古麇地,這從另一角度講述了麇國為楚所滅的歷史。
濫用科技會使人性發生質變
在拍攝了《目擊者之追兇》等頗受好評的懸疑犯罪片後,青年導演程偉豪的新片《緝魂》今天正式公映,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他強調,這次自己嘗試拍攝一部東方式的軟科幻電影,“希望將西方的靈魂概念和東方人對於生命的感受結合起來,探討科技高速發展會給人性帶來怎樣的改變。”
打卡網紅書店免費借書看
在網紅書店借書不需要花一分錢,還有專門獨立的區域進行借閱,與成都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1月13日,第二批“城市閱讀美空間”名單正式公佈。這是成都圖書館“閱讀+”創新服務的再升級。
方寸之間有華章 “金牛賀歲——2021辛醜年生肖郵票展覽”舉行
展覽以郵票發行時間為順序,集中展出中國郵政發行的四輪生肖郵票“全家福”(1980—2021年),用郵票展示生肖民俗,演繹家國情懷。
徽外漢服:復原東方美學 走進日常人生活
“經由文獻書籍,回望過往傳統,想像古人生活方式,對空間、服飾、器皿、食物、音樂、繪畫等給予理解創作,凝練成當下看得見、聽得著、聞得了、吃得了、可觸碰的東方美學生活形態”,她專注于過這樣的日子——復原傳統人文生活方式。 為了“回到”過去,范雪動手做古人的衣裳,從漢服開始。
易硯:一方在手轉乾坤
易水河畔的制硯人一邊執著堅守,一邊又不斷突破。從盈掌之物到百噸巨硯,他們又開巨硯製作之先河。他們所開發研製的茶海、魚缸、加濕器、石版畫等硯雕新品開始走入千家萬戶。
“文物數字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4日披露,該省“十三五”文化旅遊對外交流成績斐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物保護、價值研究、文化傳承、遺産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增進交流,數字化技術促彼此間文化遺産合作不斷密切。
“雲展覽”帶你走近文明現場 “網際網路+文博”潛力無限
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線上展覽、博物館直播掀起熱潮;到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雲展覽”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乃至今年下半年舉辦的博物館大展中,“雲導覽”“雲課程”“雲互動”也為展覽增色不少。
模型師老原兒:幹貨,請查收
從傳統媒體到短視頻,老原兒的創作始終專注于科普內容。他沿用了模型道具,將大千世界中的微小生物或是那些讓人嫌棄的東西,蚊子、耳屎、頭髮、蟑螂……都變成可愛有趣的模型。
2020北京文創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總決賽收官
經過激烈角逐,《清華藝博藏珍系列文創》《帝都的半徑——CityWalk城市行走活動》《“魯迅漫畫像”系列文創産品》等項目脫穎而出。
文物+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
今年5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有“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評選,30年來第一次在“雲上”進行。考古“發燒友”們通過“雲端漫步”,“走進”評審現場,聆聽重大考古項目最新進展,與考古“大咖”熱烈互動。
海峽兩岸書法名家“雲端”對話
海峽兩岸百餘位書法名家23日參加了在台北和北京兩地連線舉辦的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文化之旅二十週年書法交流會,探討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共同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美猴王之父”誕辰120年 288幅原作展出
今年是“美猴王之父”——張光宇先生誕辰120週年。12月22日,“為了前方——張光宇藝術12燃”展覽在嘉德藝術中心揭幕,多維度的展覽也展示了《大鬧天宮》《神筆馬良》等作品的幕後創作故事。
“考古盲盒”:讓文物“活起來”
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名為“失傳的寶物”,設有“傳承”“史詩”“傳説”等級別。玩家打開盲盒,取出包裹有“寶物”的土塊,小心翼翼地“挖掘”,“出土”的瞬間如開獎般驚喜,成就感油然而生。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兵馬俑戰車”動起來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張氏風箏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天偉介紹,“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早在2014年就製作了一部分,前後共用時8個月。
“銅道·鐘仁”國際藝術展啟幕 非遺大師跨界推新作《五牛中國尊》
中國銅雕與景泰藍領域兩位非遺傳承人朱炳仁和鐘連盛首次跨界創作的《五牛中國尊》在京城亮相,為中外嘉賓奉上一場視覺盛宴。
數字技術可以怎樣重塑博物館
2020年,數字技術成為博物館的關鍵詞,全球各地的博物館不約而同加快了數字化進程。這種變化既和疫情有關——疫情之下的博物館尋求各種替代現場體驗的線上方案,作為吸引觀眾參觀的另一種方式。
深圳文博會:科技令藝術品顯風流
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正首次通過線上3D虛擬展廳舉行。年代久遠的藝術品通過V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重新煥發活力,線上展覽則打破時空限制,讓藝術品實現其真正價值。
網路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
前不久,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在各大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的獎項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但是還有書籍》這類文化紀錄片的“破圈”傳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紀錄片的繁榮發展。
北京明年建成100家園藝驛站 市民可免費參加體驗活動
日前,全市第80家園藝驛站在東城區龍潭公園建成開放。市民既可以坐在佈滿綠植的園藝驛站中讀書小憩,還可以參加書法、水仙雕刻、創意製作等互動體驗活動,在家門口體驗“綠色生活”。
戲曲融入園林 質樸釋放魅力
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的主場活動,在北京園博園畫上句號。36家在京專業及民間戲曲社團在13處表演空間,為遊客、觀眾奉上180場精彩演出之外,戲曲票友大賽、數字體驗展、學術活動以及5G直播等也同步登場。
線上學中文 玩出新花樣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中文教育機構推出了線上中文課程,這其中既有傳統教學平臺由線下至線上的轉變,也有科技賦能的學中文應用軟體的推出。在此背景下,線上學中文已成為不少母語非中文學習者的必選項。
世界文化遺産成為引領中國文博行業發展的“鮮明旗幟”
世界文化遺産已經成為引領我國文物博物館行業發展的“鮮明旗幟”,一批高水準的保護、管理、監測、展示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狀況,傳承延續了突出普遍價值。這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4日在杭州表示的。
2021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實現全球時尚互動
以“重構”為主題的2021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1日在此間正式落下帷幕,為期9天的盛會吸引了來自秘魯、英國、南韓、白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時尚品牌共同參與,國際參與品牌近半數,通過秀場發佈、線上線下對接會等多個環節,實現全球時尚互動。
北京中軸線文創大賽結果揭曉 文化內涵引關注
10月21日,“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大賽決賽在京舉行。參加決賽的10組選手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各單項獎全部評選出爐。
中國詩歌學會填補中國兒童詩歌百年演進研究空白
中國詩歌學會日前接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通知:該會申報的《百年中國兒童詩歌的演進與發展研究》被立項。這是本年度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16家社團唯一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主題學術活動的課題。

“方寸洞天——鼻煙壺精品展”展出251件遼博館藏文物
“方寸洞天——鼻煙壺精品展”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共展出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文物251件,其中絕大多數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工筆·新世代——中國青年工筆畫名家學術邀請展”開幕
在濰坊魯臺會展中心盛大開幕的第十屆濰坊中國畫節上,受邀由中國工筆學會主辦的“工筆·新世代——中國青年工筆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在會展中心的二樓主廳同步開幕
海峽兩岸書法名家“雲端”對話
海峽兩岸百餘位書法名家23日參加了在台北和北京兩地連線舉辦的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文化之旅二十週年書法交流會,探討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共同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藝術人生”開展 多幅珍貴典藏首次公開展出
12月11日下午,“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藝術人生”展覽的策展人通過直播方式對為觀眾做了一場生動的線上講解,展名取自《詩經》,形容艱難困苦使人成功。
“銅道·鐘仁”國際藝術展啟幕 非遺大師跨界推新作《五牛中國尊》
中國銅雕與景泰藍領域兩位非遺傳承人朱炳仁和鐘連盛首次跨界創作的《五牛中國尊》在京城亮相,為中外嘉賓奉上一場視覺盛宴。
2020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11月25日開幕
本屆文物博覽會以“共用收藏、繁榮市場”為主題,展區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匯聚了北京、天津、遼寧、江蘇、河南、河北、湖南等地60余戶國有文物商店、古玩經銷商和藝術品機構參展。
淘淬襟懷·謝雲書畫展在榮寶齋美術館舉辦
11月18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龍港市委宣傳統戰部、榮寶齋展覽部共同主辦,北京藝人行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淘淬襟懷·謝雲書畫展”與藝術研討會在榮寶齋舉辦。
170件文物匯聚國博大運河文化展 《運河全圖》等重磅文物首亮真跡
水波為曲,槳帆當歌,大運河帶著故事,“流”進國家博物館展廳。這場“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的展廳裏,170件文物中圖的比例頗高,嚴謹的平面圖、寫意的風景圖,還有數據統計圖等應有盡有。
“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上線 展現傳統文化
11月2日,“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通過中摩數字媒體平臺上線。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同名線下展于11月2日至12月2日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俄羅斯著名畫家油畫精品展”啟幕 引八方遊客駐足
“塵封不住的色彩—俄羅斯著名畫家油畫精品展”通過百餘幅優秀作品展示了俄羅斯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俗,吸引了眾多南北遊客前來觀賞。
古建館2020年中秋國慶正常開放
“2020年中秋國慶”兩節期間,10月1日~8日古建館均正常開放(期間10月5日週一不閉館),廣大觀眾到館參觀前,需通過古建館的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
271件內蒙古美術作品“南下”長沙 展“草原文化”
“風從草原來——內蒙古美術館館藏作品展&‘草原畫派’油畫邀請展”26日晚在長沙市李自健美術館開幕,共展出271件各類美術作品。
一展看盡明代禦窯瓷器 故宮又獻“禦瓷新見”展
該展將景德鎮明代禦窯遺址出土一些新發現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修復件和殘片標本,配以精選的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明代禦窯瓷器,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
典集百匠神韻,復刻千年盞脈——訪《中國建窯建盞大觀》主編陳吉
《中國建窯建盞大觀》通過全方位視角,揭開建窯建盞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神秘面紗,讓建窯建盞走向公眾。
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在華展出 民眾排隊到“日落”只為看“日出”
近日,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開幕,這是“印象派”開山之作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

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圓滿舉行 演覺法師當選新一屆會長
2020年12月1日至2日,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在浙江寧波舉行。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當選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楊曾文在杭州凈慈寺首屆佛教文化論壇致辭
各地寺院住持責任重大,除帶領兩序維持寺院運轉之外,在寺院各項建設中負有艱鉅任務,其中的文教建設對推進佛教適應時代,走中國化道路意義重大。
“風月萬里天 品味文化的力量”《佛教聖地文化巡禮》即將付印發行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結佛教中國化的歷程,推進宗教活動場所文化建設,宗教文化出版社推出《佛教聖地文化巡禮》系列圖書。
蘭州大學聲樂套曲《敦煌廿咏》作品發佈
蘭州大學中華詩樂文化研究中心歷時三年創作的聲樂套曲《敦煌廿咏》舉行作品音樂會,以現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首次嘗試用聲樂演繹敦煌文獻。
世界文化遺産麥積山石窟啟數字化公益籌款
近日,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數字化保護”項目,為麥積山石窟第165窟數字化工作公益籌款。
山西永樂宮發現蒙元時期珍貴道教紙質文物
“這些珍貴紙質文物的發現為深入研究蒙元時期道教尤其全真教傳道、布教及齋醮制度提供了豐富材料。”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説。
研讀三藏 融入時代—雲南南傳佛教2020年講經交流會舉行
9月15日,雲南省南傳佛教2020講經交流會在西雙版納總佛寺舉行。此次活動由雲南省佛教協會主辦、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西雙版納總佛寺承辦。
敦煌莫高窟首個整窟復原臨摹重現盛唐洞窟風采
由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20位藝術家聯手進行的莫高窟首個整窟復原臨摹項目,目前已基本完成洞窟內的臨摹白描,明年將為其上色,重現這一1200多年前唐代洞窟的原始風采。
妙手補書書可春:來國圖看敦煌遺書等珍貴古籍修復成果
“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9月1日亮相國家圖書館,展出涵蓋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
中國民協調研甘肅河西走廊民間文化
中國民協組織開展河西走廊民間文化調研活動,先後深入甘肅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等地的文化場所、鄉村聚落和民間文藝傳習所、工作室,推進中國民協與各地民間文藝工作的對接。
50余幅精美唐卡亮相廣西南寧 盡顯藏文化魅力
8月20日,《一瞻·一禮——青海多傑旦民族職業技術學校舊勉唐派唐卡作品展》在廣西南寧博物館開展。52幅舊勉唐派唐卡作品及一幅藏文書法作品,讓壯鄉民眾近距離感受藏族文化藝術魅力。
樊錦詩:優秀傳統文化應繼承發揚,人才是一切工作核心
像敦煌這樣的文化遺産,它不僅僅是給人來旅游來玩的,也是為了受到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洗禮……”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19日在莫高窟説。
甘肅敦煌“牽手”中國人民大學建敦煌文化學院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敦煌市攜手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共建的敦煌文化學院成立,面向全國開展以敦煌文化為主的各類培訓和研學搭建平臺,並列入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的重點項目。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全球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亮相。開啟雲岡石窟“環遊世界”之旅,讓越來越多的世界觀眾感受到雲岡石窟的藝術內涵。
李海明:琺瑯畫再現敦煌盛景
掐絲琺瑯畫脫胎于景泰藍傳統製作技藝,是將琺瑯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主要材質為倣金絲及琺瑯釉料。它突破了景泰藍只能附著于銅胎的限制,將琺瑯技藝拓展于平面載體,並使其産生立體效果。
巡訪聖地——西國三十三所的信仰與至寶
所謂“西國三十三所”,即日本關西地區的33座觀音寺廟,相傳由大和國長谷寺的德道上人于718年受閻魔王囑託而倡議修建,旨在讓普羅大眾通過參拜觀音靈場,從而凈化罪孽、積累功德,死後得以前往極樂世界。
拉希仁欽法師2020年6月16日于北京雍和宮圓寂
拉希仁欽法師愛國愛教,修持精進,廣育人才,為雍和宮和內蒙古佛教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得廣大僧俗信眾的愛戴與崇敬。
兩岸將繼續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網路祭祖同步進行
公祭伏羲大典已經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慎終追遠祭拜祖宗的重大祭祀盛典。今年是公祭伏羲大典舉辦的第31年,也是海峽兩岸連續同時、異地共祭伏羲的第7年。
甘肅永昌縣發現古代崖刻石雕佛塔塔龕群
11日,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委宣傳部發佈消息稱,該縣發現古代佛龕塔石刻塔群遺跡,經該縣文物部門初步判斷,此為西夏懸葬崖刻塔龕,現名稱初步定為“廟灣子石雕佛龕塔群”。
揭秘小縣城的皇家古剎為何能安然屹立千年?(圖)
曾長期被北方遊牧民族統治的東北及內蒙古地區,早在西元1020年建造了一座融合中華民族諸多文化內涵的曠世傑作,這就是位於遼寧義縣的遼代皇家寺院奉國寺。
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實現數字化“永久保存”
歷時30餘年的“數字化”之路,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計完成230多個洞窟的數字化採集,這意味著其逾三成洞窟實現了“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初衷。
學者揭秘“梵文塔磚” 或可佐證雲南與南亞千年交流史
“這些塔磚的發現,不僅助於研究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交通史、文化交流史,還對梵文流變史、宗教史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學者尹恒説。
全國人大代表張金濤:加強和創新宗教活動場所管理
道教界人士將始終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持抵制宗教商業化,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同向同行。
全國政協委員釋寬運:推動國人形成自覺禁食野生動物的素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釋寬運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加強法律教育與宣傳,推動國人形成自覺禁食野生動物的文明素養。
全國政協委員拉巴:用科技手段保護西藏的可移動文物
“當前,西藏可移動文物保護形勢良好,但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卻存在潛在威脅。”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大昭寺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拉巴建議,用科技手段加強西藏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管理。
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局部危岩體獲搶救性保護
天梯山石窟,開鑿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的歷史。它被歷史文獻考證為“中國石窟鼻祖”,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
西藏羅布林卡系統壁畫修復已完成60%
世界文化遺産羅布林卡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幾乎所有殿堂均繪有壁畫,歷史最早的壁畫可追溯到18世紀中期,最晚期的也在20世紀50年代繪成。
西藏:提升文保單位安防能力 強化文物古跡保護利用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獲悉,2019年西藏開展實施了近110項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一大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防護能力進一步提升,文物古跡得到更好保護與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