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有著“節氣”和“節日”兩重身份的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且因其傳統悠遠而有著深厚的積澱。那麼古人是怎麼過清明的?清明的起源、祭拜的傳統來自哪?讓我們一起去古籍中,找找關於清明的記載。
祭祀習俗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清明起源於周代祭祀祖先的禮儀,後來慢慢與寒食、上巳三者合併為一個節日,它也是唯一一個與節氣相關的節日。
在古代,祭祀要嚴格遵循禮制,平民不能建廟來祭祀祖先。直至明代,士、庶才開始被允許建立自己的家廟,逐漸演化為後世的“祠堂”。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研究館員趙大瑩:傳統禮法規定只有皇家、品官有權利在家裏祭祀先祖,一般的老百姓都沒有。所以,慢慢才會跟寒食、掃墓這些結合起來,普通人也可以在家裏懷念自己的先人,並且有公共的假期可以安排這些事情。
鄉野新綠進餐盒踏青賞玩不願歸
除了祭祀先祖,古人也將清明時節鄉野壟間的新綠春色都藏進了餐食裏。在《荊楚歲時記》《節序同風錄》《隨園食單》等古籍中,都有清明時將艾草、青草汁水加入點心,做成糕餅的記載。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任昳霏:現在知道清明節吃得最多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南方地區普遍吃的青糰、米糕、桂花糯米藕這一類“糯嘰嘰”(的食物)。涼的時候它也是軟的,而且香糯可口。
和現代人相似,古人也講求吃、喝具備,甜酒是必不可少的清明飲品。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任昳霏:有一本書叫《鄴中記》,書中説“寒食三日作醴酪”,大致可以理解為是輕微發酵的麥粥,有點像現在我們説的醪糟。就是喝一杯甜酒,或者是相當於我們的醪糟湯圓。
除了吃各種應季的美食,古人在清明時節還會鬥草、拔河、放紙鳶,開展各種民俗活動。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任昳霏:我們有本明代人寫的古籍叫做《帝京景物略》,在描繪清明時期高粱橋河畔的時候,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一幅《清明上河圖》,“遊人數萬計,簇地三四里”,所以就有些商販拿著茶拿著酒來販賣,民間藝人雜耍的表演翻跟頭,感受春天才能真正享受春天。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