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余論(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6 10:48:45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多年來,我們比較重視和強調理性,強調意識和自覺性,而比較忽略情感,忽略非自覺性,忽略甚至否定潛意識。這種片面性,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造成的消極的有害的後果至今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認識和重視。

 

  一味強調理性和自覺性,必然忽略甚至否定人情,以及人性,而忽視人性和人情就會導致對人本身的忽視和否定,甚至使人不成其為人而發生兩極分化,要麼是神,要麼是鬼。

 

  凡是人們的活動都離不開情,不可能離開也不應離開情,這本是不待證明的問題。但在過去,情卻是禁區,是被“管制”、“專政”、“改造”直至消滅的對象,幾乎無時無地不在理性和自覺意識的嚴密監督和監視之下,流弊所至,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人愈是沒有人情就愈先進;而愈先進就愈要沒有人情。實際上是培植、製造矯情,迫使人做違心、昧心的偽君子,像魯迅當年批駁過的,要人們吃西瓜“也該想到我們的土地的被割碎,像這西瓜一樣”,因而“連一個西瓜也不肯主張平平常常的吃下去”的違反常情的事是太多了,據説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資産階級思想滋生,改造非無産階級世界觀。其實,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有機地發展、成熟。其變化是靠潛移默化,靠熏陶漸染,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所謂“徙善遠罪而不自知”,小至一個觀點的産生,大至某種思想體系的形成,都要經過一個無意識的社會心理過程,存在決定意識,但意識來自無意識,並且其決定過程也是不自知的,即在不受個人意識積極干預的情況下進行的。古人早就指出,“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如此去做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知其所以然,一生都順著這條路走,卻不明白這是什麼路,這是一般的人。)“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孟子·盡心章句上》。(人們每日向好的方面發展,卻不知道誰使他如此。)這完全符合實際,也完全符合心理學規律。杜威曾説:“我們所恃以直接理解新事物的,是我們的習慣;硬要把習慣的反應,化成有意的觀念反而阻礙了它們的作用。當然舊經驗中有若干因素是必須轉化而為有意的認識,像植物的生長,有時是必須靠移植一樣。但常常挖掘經驗,也和常常挖掘樹苗一樣,是生長的危害,我們最容易忽略觀念的自己推動力,觀念一經引起,學生自會增進新觀念,和樹苗的發生新芽一樣。”《思維與教學》第243頁。杜威強調觀念本身的推動力就是強調潛意識作用。他這裡講的是教學原則,當然也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太強調自覺性會使“一切徒有其表的東西都在人身上培植虛偽的性格”。並説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這種不道德的行為還有更巧妙,更隱蔽的表現——事先設計、故意生造一種教育的場景。”而當受教育者“非常準確地看穿這種矯揉造作的把戲”,“他的心靈,形象地説,便會扣上全部紐扣,整個封閉起來。”所以受教育者“愈少感到落在自己頭上的教育設想”,則其“教育效果便愈大”。《教育的藝術》第31頁。我認為如何對待人的感情涉及到對人的認識和態度問題,從根本上説乃是是否把人當做人來認識和對待的問題。有意識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向人説教,設計所謂教育活動,會使人感到他是被有目的地引到什麼地方去而傷害他的自尊,因為這種態度和做法本身就帶侮辱意味。這種現象在藝術創作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不能否認,我們過去的所謂藝術作品,很多是在“通過什麼表現什麼”這樣一個公式的指導下,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而炮製出來的。結果如何,社會效果如何,事實早已作了回答,不必我來説了。這樣説,絕不意味著我們反對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只是要強調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只能間接地起作用,人的深刻的情緒體驗、感情和熱情是不能受直接影響的。人在任何時候也決不會根據命令、按照要求,甚至是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去愛什麼和不愛什麼。丹麥心理學家海甫定説:“在精神生活中,惟感情與感情之爭耳。吾人所謂理性與情慾戰者,自心理學上視之,甚為不確,何則?此二者不能直接相爭,而一思想勝一感情惟存于喚起于其他感情後故也……所謂理性與欲情之爭,實不外思想與思想之爭。”《心理學概論》第315頁。這是説感情只能靠感情來控制。一種感情可由另一種感情克服或取代,理智是無能為力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感情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生活實踐的必然的和自然的結果。最能説明問題的莫過於如何進行思想改造了,思想改造的過程當然就是感情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可能自覺進行的,如像我們過去所一再強調的那樣。魯賓斯坦深刻指出:“人們常常説,人應當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改造”,但是,這種改造,“只有作為一個環節而參加在直接為了解決對生活有意義的課題的勞動和活動中去的時候,才可能達到。”就是説,不能帶著自覺的自我改造的意識去進行自我改造而只能在社會活動中無意識地進行。意志和性格的鍛鍊也是這樣。意志和性格“不是在故意的鍛鍊中,而是在認真地旨在解決重大生活課題的活動中得到徹底的鍛鍊的”。“它們的形成不是主體的直接的、有意的目的,而是表現為它的活動的結果。如果有人把自我改造當做自己的關懷和行動的直接目的而直接來從事的話,那麼,他通常是很少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的。”在這方面最富有效果的是真正忘我的勞動。“人應當達到自我改造;可是他首先應當爭取的不是使自己個人成為好的,而是在生活中要做出某種客觀上良好的事情。”也就是“人在不是為自己而忙碌的時候,卻在事實上進行著自我改造”。所以“自我改造表現為他的生活和活動的自然的結果”,而不是事先定好的目的和動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下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1)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2)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3)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4)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5)
·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6)
· 藝貴自然(1)
· 藝貴自然(2)
· 藝貴自然(3)
· 藝貴自然(4)
· 自然與自由
· 自由與目的(1)
· 自由與目的(2)
· 魯迅論創作目的(1)
· 魯迅論創作目的(2)
· 魯迅論創作目的(3)
· 魯迅論創作目的(4)
· 魯迅論創作目的(5)
· 魯迅論創作目的(6)
· 非理性是更高的理性
· 瘋人有理性嗎?(1)
· 瘋人有理性嗎?(2)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1)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2)
· 情中之理(1)
· 情中之理(2)
· 情中之理(3)
· 情中之理(4)
· “無私心即是當理”
· 仁與智
· “創作總根于愛”(1)
· “創作總根于愛”(2)
· 人類行為的根源是情
· 理不是先導而是事後的反省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無意到有意,從有意到無意
· 人的心理生活是多種水準、多層次的統一過程
· 意識與潛意識的界線是模糊的
· “心靈之運作,非直線而為圓形”(1)
· “心靈之運作,非直線而為圓形”(2)
· 有我在而無我執
· 余論(1)
· 余論(2)
· 余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