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中國白
第19期
發佈日期:2018-12-18 丨 時長:00:04:02

有一種瓷,潔白如雪、溫潤似玉,胎薄如紙、其聲似磬。這就是德化白瓷。

德化瓷·中國白

有一種瓷,潔白如雪、溫潤似玉,胎薄如紙、其聲似磬。這就是德化白瓷。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8/12/21/201812211545356489960_463.mp4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here.

【德化瓷·中國白】

有一種瓷,潔白如雪、溫潤似玉,胎薄如紙、其聲似磬。這就是德化白瓷。

德化窯始燒于唐代,歷經宋元的發展,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特別是明代以來,以“瓷聖”何朝宗為代表的陶瓷雕塑大師,開創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的“八種技法”。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700年前,他從這裡將德化瓷(德化窯青白釉四係罐)帶回珍藏,至今仍陳列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德化瓷是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商品(清代“泰興號”出水德化瓷)。歐洲各國極力研究、仿製德化瓷長達300餘年,給歐洲乃至世界陶瓷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法國人將德化瓷器稱為“中國白”(Blanc de Chine)。“白”作為德化瓷的一大特點,由瓷胎中鐵元素的含量而決定,根據其燒制條件不同可達到“豬油白”、“象牙白”“蔥根白”、“孩兒紅”等。德化縣地處戴雲山區,境內擁有最優質的高嶺土,使得德化瓷的胎釉結合細密,渾然一體,可形成猶如玉石般的溫潤之感。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歷經朝代變遷、斗轉星移,但千年窯火不曾熄滅。留存至今的200多條龍窯中至今仍有三座投入燒制使用。瓷器是一門火的藝術,縱然經過精雕細琢,如果在燒制過程中稍有瑕疵,一切都會歸零。源於土,得于火,德化白瓷在千錘百煉中更融入了國人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有一種瓷為德化瓷,有一種白叫“中國白”。在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德化瓷作為國禮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魅力。德化瓷以古為師,薪火相傳,在新時代,搭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風帆,再次走向世界。

何以中國

在21世紀全球化潮流之中,什麼才是中國?

哪些是我們幾乎遺忘的民族記憶?

哪些是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當代中國的精神特質?

我們將基於什麼來創造中華文明在世界中的當代貢獻?

“何以中國”系列短視頻節目立足中國歷史,尋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下的復興,探尋通往中國文化深層精神內核的路徑。

德化瓷·中國白第19期 | 00:04:02

有一種瓷,潔白如雪、溫潤似玉,胎薄如紙、其聲似磬。這就是德化白瓷。

陶的生命第18期 | 00:03:18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一捧泥土,以手捏塑,和泥、捏造、入窯、淬煉、成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出萬千姿態,這就是陶器。

蘇繡流芳第17期 | 00:03:26

蘇繡,簡單來説就是蘇州地區的刺繡,它最初起源於蘇州吳縣一帶,如今已遍及到整個太湖流域。它與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榫卯匠心第16期 | 00:02:59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和傢具最主要的結構方式。在部件連接處,凸出來的叫榫,凹進去的則是卯。

天圓地方第15期 | 00:04:29

土樓由客家人建造,遵循天人合一的觀念和風水八卦進行立體佈局及設計,用以抵禦山林強盜及野獸,是客家人棲居的家園和守護的城堡。

循木造形第14期 | 00:02:59

不同材質的木料,經過能工巧匠的雕琢,産生了不同的審美,正所謂“循木造型”。

不朽漆藝第13期 | 00:03:48

漆的文化內核,是內斂含蓄、溫和古樸、厚重而又經久不衰,純粹中有萬千變化,簡單中可包羅萬象...

文人花事第12期 | 00:03:22

直到現在,傳統插花依然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美化著人們的心靈。

以木為器第11期 | 00:03:00

傢具從古至今都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著起居方式的轉變,承載著文人的審美意趣,反映著“器以載道”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

華燈初上第10期 | 00:02:37

花燈也叫燈彩、燈籠,多用竹、木或金屬扎制燈架,再裱糊上紙或絹,外表常裝飾吉祥圖案,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

千年皮影第9期 | 00:04:03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戲曲藝術。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明清,元代時期曾傳至西亞和歐洲。

景泰藍第8期 | 00:03:50

如古玉般溫潤,如錦緞般富麗,集繪畫、雕刻、青銅、瓷器等中國傳統工藝于一身,這就是景泰藍。

玉成其美第7期 | 00:03:33

世人常説“美玉無暇”,但是無暇的美玉少之又少。琢玉藝人巧思妙想,因材施藝,巧奪天工,琢制出一個個寓意美好的作品,讓人嘆為觀止,愛不釋手。

時空中軸第6期 | 00:03:37

中軸線是一座城市的脊梁,貫穿著古代皇權的氣脈,見證了王朝更替、起落興衰;中軸線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與美學的精髓,體現著中國人的宇宙世界觀。

廣袖華裳第5期 | 00:03:33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民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于博遠。

十二生肖第4期 | 00:03:11

作為來自民間的信仰,生肖文化根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血脈裏,綿延不斷,世代相傳。

傳燈人第3期 | 00:03:55

油燈,曾映照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燈,不僅是光明的使者,也成為智慧與真理的化身。人們把開啟心智、傳承文明,形象地稱之為“傳燈”。

花開敦煌第2期 | 00:03:21

幾十年的歲月中,敦煌,一直是她生命的標簽,並成為她的藝術之源,在她的藝術中不斷生長、開花。

漢字演藝第1期 | 00:04:04

“漢字演藝”通過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雕塑作品,探索漢字作為一種新的視覺資源,在世界文化圖景中的姿態與活力。

English
我們的目標是100期——在中華文化裏選擇100個點,以具體的方式共同呈現出一個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象。根據主題內容,《何以中國》共分為人文藝術、文化遺産、民族記憶、人物故事四個類別。

人文藝術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由當代藝術作品切入探討中華文化精神,如《漢字演藝》、《千年漆器》等;

文化遺産則聚焦于我國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二十四節氣》、《山水清音》等;

民族記憶將從考古、歷史事件及觀念信仰出發,探討背後蘊含的精神價值,如《傳燈人》、《崑崙信仰》等;

人物故事則選擇優秀的中華兒女代表,以崇高的人格精神反應偉大的民族精神,如《花開敦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