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中國福州舉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通過大會審議,躋身《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
作為全球擁有世界遺産最多的城市,北京正在進行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並成功組織了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城市歷史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的邊會活動。
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進展如何?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呂舟介紹,目前,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文本正在編寫中,北京中軸線的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已全面展開。天橋、正陽橋等重要地點的考古工作仍在進行。
中軸線上已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産,申遺需區分遺産價值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為什麼要申遺?
呂舟:在中國歷代都城中,北京是歷史格局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市。
在北京的城市格局中,最能反映出獨特城市氣質和特徵的部分,就是北京中軸線。它構成了北京的城市輪廓,展現了一個宏大、壯美的空間序列,是一個氣勢磅薄的城市景觀,是中華文明近800年曆史的積澱,也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
對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展現出我們應如何去保護和展示城市歷史遺存。保護是一方面,更要把它的價值展現出來,變成今天的文化認同,形成社會凝聚力、國家凝聚力,同時體現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上已經有天壇、故宮、萬寧橋(大運河)三個世界文化遺産,你曾介紹北京是世界文化遺産最多的城市,這會不會成為申遺的不利因素?
呂舟:我們對這個問題做過專題研究,也在國際研討會上與世界遺産領域的國內外專家進行了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價值和已有遺産的價值有什麼不同”。如果區別很明顯,就有作為新的遺産申報項目的可能性。比如,故宮是一個建築傑作,天壇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天與人的關係,北京中軸線則強調了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對整個城市形態的控制。
新京報:泉州申遺成功,對北京中軸線申遺有無可供借鑒之處?
呂舟:泉州的申遺項目由二十幾個分散的遺産構成要素組成,北京中軸線7.8公里範圍內的建築群是一個整體。二者在申遺的方法、概念上是不一樣的。但泉州如何講好遺産價值、如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看待這一遺産的影響,是具有借鑒價值的。
若有重要考古發現,將納入中軸線構成要素
新京報:從北京中軸線啟動申遺至今已有十年,哪些問題在影響申遺進度?
呂舟:任何申遺項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過程。申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花很長時間,比如英國有個申遺項目,從第一次申遺到最終成功用了30年,這還沒算他們在第一次申遺前的準備時間。這樣的情況很多。一般申遺項目從列入世界遺産中心的預備名錄到正式申遺成功,起碼也得4年的時間。
北京中軸線涉及範圍特別廣,北京現存老城的全部範圍都有所涉及,這就需要大量時間來做工作。沒有充分的時間對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價值內涵進行發掘,就無法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改善保護狀況、立法也需要時間。
“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申遺工作促進北京老城保護水準提高,最大限度發揮引領老城保護的作用。這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核心價值。
總而言之,申遺時間不是核心問題,關鍵是申遺過程中做了哪些事、解決了哪些問題。
新京報:關於北京中軸線的構成要素(重要建築),此前媒體公開報道是14個。隨著申遺準備工作的推進,構成要素有無變化?
呂舟:14個要素是一個粗略的提法。根據對北京中軸線遺産價值的表述,會做進一步的細分。比如,端門城樓不在故宮作為世界遺産的範圍內,但是它對中軸線來説是重要建築,所以需要專門提出來;北京中軸線的空間層次具有重要的遺産價值,天安門南側的外金水河和金水橋是重要的空間邊界,也應該加以強調。所以,北京中軸線要素的具體數量還會有變化。
目前,北京中軸線上的正陽橋、天橋等區域,還在做考古調查和發掘。如果發現有重要遺跡,就可能會成為新的構成要素。
新京報:對於社會關注的地安門、永定門箭樓等,是否會復建?
呂舟:目前看起來,新的建設應該不會有。新建的不能算遺産,這是必須厘清的一個概念。
申遺文本已徵求百餘人次專家的意見
新京報:北京市文物局今年的工作要點提出,基本完成中軸線申遺文本。目前申遺文本編制進展如何?
呂舟:申遺文本包括的內容很多,要全面介紹北京中軸線這樣一個縱貫北京老城的遺産項目,要與世界相關的世界遺産及還未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做比較研究,要分析北京中軸線現在的保護狀況,要提出保護要求,制定監測遺産變化情況的規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遺剛啟動時,準備過一個預備文本,它的內容相對簡略。目前正在編制的正式申遺文本從2017年開始著手,經過反覆修訂、不斷調整。這個文本的核心內容不斷在徵求國內外專家的意見,其中,國內專家已有百餘人次,國際專家也有幾十人次。
新京報:申遺文本的修訂工作,什麼時候會徹底完成?
呂舟:這要看申遺時間表,從程式上首先要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確認和國務院的批准,才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正式提交申報文本。在正式提交前,文本會不斷修改。中文文本確定後,還要對正式提交的英文文本進行修改。只要申遺文本沒有最終提交,恐怕到最後一分鐘都還會修改。
提交之後也還存在根據世界遺産公約專業諮詢機構的審查意見補充材料的可能性。申遺文本並沒有一個終極的標準。只要有人提出問題,我們就得思考如何去完善。
目前,對天橋、正陽橋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由於城市環境的變化,所以我們得搞清楚,正陽橋、天橋或其他北京中軸線上曾經存在的建築、構築物是否還有遺跡保存,這些都會影響申遺文本。只要考古有新的相關材料出現,申遺文本就要修改。
新京報:從鐘鼓樓到永定門,中軸線從北到南似乎並無統一的標識系統,今後會有嗎?
呂舟:北京中軸線會有一個整體的展示方案,但是現在還沒有著手這項工作。我想大概還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會出來。
2020年,北京市確定了中軸線申遺的三年行動計劃,涉及四十幾項工作,這些工作在兩三年內基本上都會結束。
北京中軸線申遺,要讓市民和遊客分享成果
新京報:在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邊會上,你曾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北京模式”。何為“北京模式”?
呂舟: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範圍縱貫整個老城區,是對老城的整體保護,是首都核心區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還有對視廊的控制、對整個城市建築高度的管控,通過老城保護促進城市環境品質提升,改善市民生活水準。
用“城市歷史景觀”這一教科文組織推行了十年的方法來保護老城,是北京的實踐、北京的方法。北京在不斷探索,為世界遺産保護提供北京的解決方案。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申遺,跟周邊居民、其他北京市民及遊客,是什麼關係?
呂舟:申遺和老城保護也是老百姓的事。比如騰退文物建築、公房的申請式退租,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整個北京中軸線的文物保護、環境整治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軸線的保護帶來的區內居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改善。所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也需要市民的理解和支援。
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核心目的是什麼?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人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保護,目標是要形成層次更加清晰的、從歷史到今天的首都風貌,讓區內居民、全體市民和遊客能夠從中分享申遺工作的成果。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