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泉州“李堯寶刻紙”與花燈絕活的家族傳承

發佈時間:2021-08-06 10:57:46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陸林漢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泉州刻紙藝術歷史悠久,始於唐代,盛于宋元。而花燈也有著歷史悠久,每逢春節、元宵和婚嫁喜慶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剪紅刻翠,貼上喜慶的桃符、團花,挂上花燈,好一派熱鬧的場景。

在泉州的刻紙和花燈工藝中,李堯寶(1892-1983)兼具兩種工藝,不僅在刻紙藝術上有所突破,還創造了無骨架刻紙料絲燈的技藝,使得其一人獨享兩項國家級非遺名錄。如今,李堯寶的外孫女黃麗鳳是“李堯寶刻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且同時掌握了無骨架刻紙燈和刻紙兩項非遺絕活。讓人意外的是,黃麗鳳還把家傳技藝從“家族”帶到了校園。

談及家族刻紙技藝的傳承,黃麗鳳表示:“我太爺爺是閩南的古建築油漆畫師,刻紙的出現是在做建築油漆畫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這一手藝最終傳到了我外公(李堯寶)手中。解放初期,隨著閩南古建築的減少,外公意識到了這些建築上的精美的圖案、石雕、木雕可能會逐漸消失,於是他便以刻紙的方式將其保留。”

李堯寶刻紙與無骨花燈

李堯寶1892年出生於泉州一個油彩畫及刻紙工藝世家,他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在刻紙技藝的藝術表現上有所突破,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他還把刻紙技藝運用到泉州刻紙料絲花燈上,使泉州刻紙的技藝有了延伸。

上世紀20年代,在手藝人層出不窮的環境下,得益於在祠堂做檐上漆畫的經歷,李堯寶便將所要繪製的漆畫,先畫在牛皮紙上,再以刻畫的手法鏤空。這種工具圖案製作出來後,試用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效率,成為了後來被廣泛應用的陰刻圖案。之後,他又將這種圖案運用到建築物或傢具上,將做好的工具圖案按在傢具上,再用金粉和顏料一刷,呈現出清晰明艷的花紋。

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為了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李堯寶在其刻紙基礎上結合了鑲嵌玻璃料絲工藝,用紙板拼接的方式做成了無骨架花燈。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其作品代表福建省傳統工藝,在人民大會堂中展示。

2008年,李堯寶刻紙隨“中國剪紙”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此外,其刻紙無骨花燈項目也成為了另一項燈彩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李堯寶的刻紙作品

李堯寶的女兒李珠琴,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學習刻紙技藝。經過刻苦努力學習,她掌握了純手工制燈、刻紙工藝,並經過創新、設計出上百種形象優美的刻紙圖案和造型優美的料絲花燈。如今,她是泉州燈彩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而李珠琴的女兒黃麗鳳則得外公衣缽,成為“李堯寶刻紙項目”傳承人。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黃麗鳳回憶了家傳剪紙的發展歷程。

李堯寶女兒李珠琴在創作料絲花燈

“刻紙的初衷是一種對於古建築上的圖案的保護。”黃麗鳳説,“刻紙的出現是在做建築油漆畫的過程中就出現了。比如在修漆工藝裏的貼金箔的工藝中,就是用油紙板把圖案雕刻出來,作為一種紙膜靠在板上,再把金箔貼上去,這樣總是比用手畫方便,而且適用於任何角度。我太爺爺是閩南的古建築油漆畫師,這一手藝最終傳到了我外公(李堯寶)手中。解放初期,隨著閩南古建築的減少,外公意識到了這些建築上的精美的圖案、石雕、木雕可能會逐漸消失,於是他便以刻紙的方式將其保留。”

刻紙燈

而對於另一制燈絕技,黃麗鳳表示,“大多的傳統制燈是先做形狀骨架,這是採扎工藝,而我外公制燈的獨特性則是用刻紙的技藝去雕刻紙板,再通過拼接的方式拼裝出一個花燈,獨具閩南古建築特色彩繪、及鑲嵌玻璃料絲工藝。”

細於一毫米的非遺絕活

1968年出生於泉州的黃麗鳳從小與外公、母親生活在一起,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繼承了李氏刻紙、花燈的精髓。如今,她站在兩代工藝美術師的肩膀上,不但像祖上那樣操刀,而且大膽融入現代思維與其他藝術表現手法。

黃麗鳳

“刻紙藝人之所以少,是因為善畫者不善刻、善刻者不善畫——而刻紙技藝,二者缺一不可。”黃麗鳳説,刻紙看似簡單,其實,一件好的刻紙作品光構圖就需要幾個月時間,每件作品都要幾易其稿才能最終成型。

黃麗鳳作品《進退兩心知》

對於刻紙的題材,她表示,“李堯寶刻紙的題材取自閩南的古建築上。閩南古建築的這些裝飾紋樣本身就非常精美,構圖也非常完整,在風格上很接近中國畫的一些構圖,在疏密、層次上都非常好。這些圖案又有著民間的藝術元素在裏面,比如説一些動物形象、神話形象等。同時,這些圖案也是被限制在一個尺寸裏,如一些磚雕圖案就是被限制在門的兩邊,其規模是根據建築行業來規定的,是有等級制的,以顯主人的身份。它們的一些限制也很適合在紙上進行表現,因此我們通過刻紙這種技藝重現這些紋樣。”

李堯寶刻紙技藝以其圖形工整、線條流暢著稱,其中刻畫的線條特別細,最細的線條不到一毫米。黃麗鳳説“我們現在的作品成品一般都是A5紙大小,小作品都是10公分左右的巴掌大小,所以體現的都是很細緻的圖案。同時,每次雕刻都是幾十張紙一起雕刻,所以對手工的要求很高。”

刻紙工具:刻刀、蠟盤、磨刀石、修刀的削刀

在談及刻紙工藝時,黃麗鳳也強調了刻紙的刀法。她説,刻紙的刀法一般是:先內後外,先精細部位,再大塊面,先刻中心,再刻邊框。在刻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首先刻紙刀要隨用隨磨,始終保持刀口鋒利,其次刻紙時是手腕用力,持刀要正,行刀要直,不能左右搖擺,尤其是刻厚紙時不要劃,走刀時是靠上下用力來游動刀口的。

一疊紙經過她手後,最終形成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而她在刻紙的題材上也多選擇與“閩南”相關題材,她將惠安女、拍胸舞等具有濃濃閩南風情的元素加入刻紙中,也因此豐富了刻紙的內容。

黃麗鳳作品《惠安女》,“首屆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金獎

黃麗鳳作品,《大海的新娘》,首屆中國文人剪紙邀請展最佳創意獎

如今,黃麗鳳依舊在學習、創新。今年4月,她參加了在江蘇陽澄湖邊的藝文鄉野共創營,與插畫師合作,思考著以刻紙為手段的插圖繪本。她認為,藝術創作應是天馬行空,“雖然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但是我時不時會感覺自己內心還是一個小女孩,感覺到童真、童心。作為一個做藝術的人,刻紙也好,任何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好,在思想上不應該對年齡有所限制。”

黃麗鳳刻紙花燈作品

而除了是刻紙項目的傳承人外,黃麗鳳也掌握了無骨刻紙料絲燈的工藝,為每年泉州花燈節貢獻頗多。對於她來説,刻紙與花燈是同步進行創作的。

本土非遺保護與走進校園

“小時候聽母親講,當時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一個街頭就有七家賣刻紙的店。因為我們泉州的民俗活動多,過去幾乎兩三天就有一個,泉州的廟也多,所以在刻紙這方面的需求量很大。同時,看看歷史記載,揚州、廣東、佛山、潮州等地都有刻紙。這也與沿海地區的生産力有關係。”談及刻紙的普及程度,黃麗鳳這樣説道。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燈彩、春聯、年畫、剪紙等民間傳統習俗越來越衍化為一種美好的記憶和節慶點綴,它們留下了鄉愁,卻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

黃麗鳳刻紙花燈作品

黃麗鳳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十年代,外公李堯寶收了近20位學生。後來,1960年代受到衝擊,刻紙藝術逐漸銷聲匿跡。李堯寶的20多位徒弟也相繼轉行,另謀出路。“解放前,我們都是手工作坊的模式,之後我們成立了工藝美術廠。改革開放後,又隨著政策的放開,刻紙行業也因此受到衝擊,公司沒有訂單,又停産了,大家就又回到自己做的那種作坊模式了。”

此前上海“何克明燈彩”第三代傳承人何偉福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何克明燈彩”已缺席上海的元宵燈會許多年。何偉福曾説,“何克明燈彩”製作工藝複雜、手法精細,依賴純手工生産,因而製作一件立體動物燈彩週期長,需要花費的成本也高,燈會活動為了節約成本,提高生産效率,會更願意請一些外地的燈彩藝人來製作,或使用流水線上批量生産出來的燈彩替代。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市場的衝擊,研究所裏的燈彩工藝師也不得不自降身價,製作和設計簡化型的燈彩,為的是能夠快速銷售,提高營業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工藝美術師的時間被大量擠佔,抽不出足夠的精力去完成心中那些需要精工細作的圖紙,這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燈彩的進一步發展。”

對於這樣的狀況,在談及當下的泉州花燈工藝現狀時,黃麗鳳給出了全然不同的結論。“現在泉州花燈會每年都舉辦,且規模一年比一年大。這也使得我們有機會去做這些工藝,去鑽研這些工藝的創新表達。得益於這一點,現在,我們工作室有二十幾位工匠,規模已不輸之前了。”

黃麗鳳刻紙花燈作品

關於這樣的對比,黃麗鳳認為,“這其中最重要一點在於我們泉州的燈會是堅決不讓外來的花燈團隊介入的。它是以非遺保護的目的去舉辦花燈的,而並非是以社會盈利的經濟目的去舉辦。”

“全國各地都有辦燈會,很多地方是把燈會作為一種和經濟效益掛鉤的目的來做。這樣其實在引進外地的花燈團隊的競爭,對於地方文化來説是一種毒藥。一些地方並非每年舉辦燈會。那麼,這樣就沒有考慮到花燈傳承人要怎麼生活下去。如果明年不做花燈,這些師傅要去幹嘛呢?等過幾年舉辦花燈節的時候,又能找誰去做呢?外地團隊一進來,本地的師傅就沒活幹了,他們只能去轉行做其他的事,無法形成延續性。”

“非遺進課堂”教學現場

如今,黃麗鳳把家傳技藝從“家族”帶到校園。2007年開始,她在泉州市第六中學開展“李堯寶刻紙”非遺進校園,與校方採取“以高帶高”的模式培訓在校美術老師,進而設計課程、編輯校本課程,由美術老師在每一學期的美術課中普及性地進行常態化刻紙教學。

第二屆福建省花燈比賽培訓現場

同時,她也將花燈技藝帶進校園,“我們教學校的老師做設計,並且讓他們成為福建省花燈專委會的會員。我們通過社會組織的這種方式把他們集合起來。這樣,當我們有做花燈任務的時候,就可以發動他們來參與。他們也可以在學校裏發展比賽,設計作品。每年的泉州的燈會上都會有展示區域,需要呈現最新設計的花燈作品。”

德化楊梅鄉非遺研學基地揭牌儀式現場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