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諮詢公司AEA發佈了《2020全球文化設施建設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共有104個大型文化設施建成,同時報告還公佈了2020年價值最高的13個新建設項目,其中有7個位於深圳。
為什麼深圳能新建這麼多高水準的文化設施?反映出城市發展怎樣的趨勢?建成後又將給城市帶來什麼?深圳衛視《晚間報道》邀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智庫研究與資訊部部長鄭宇劼進行解讀。
一、2020全球文化設施建設報告發佈 深圳7個上榜 領跑全球
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項目建成數量與2019年相比減少了30%,總價值減少了27%。但城市仍將對文化景點的投資增加了一倍,文化産業正在強勢復蘇。報告指出,亞洲成為全球領先地區,中國是該行業發展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價值最高的13個新建設項目中,有7個項目位於深圳。
報告指出,集中發展在深圳的表現,揭示了中國文化基礎建設的四點資訊,分別是深圳經濟特區正在成為“文化特區”,傳統文化遺産在城市規劃中重新佔據中心地位,博物館仍然是城市文化的堡壘,以及深圳是中國城市實驗的關鍵點。
二、全球文化産業産值已經達到 2.2萬億美元 規模超電信業
在全球旅遊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文化産業卻在強勢復蘇。為何全球各地都在加大文化投資?在發展規模和方向上呈現出怎樣的特徵?
鄭宇劼表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發佈的報告,全球文化産業産值已達2.2萬億美元,超過全球電信業産值。
他認為,從近幾年的報告可以看到三個非常突出的特徵。第一,亞洲完成了大型基礎文化基礎設施的數量已超過北美和歐洲;第二,傳統博物館藝術館越來越向一個綜合性文化中心的方向去發展,傳統文化設施的功能大大拓展;第三,從全球的文化設施投資角度來看,商業組織和一些非公共部門的參與越來越多。
三、深圳現有博物館49座 到2030年計劃建成150座
在深圳的“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中,從類型上看,超過一半都是博物館項目,這體現了怎樣的文化形態?
鄭宇劼表示,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價值,首先是收藏和傳承,其次是研究和保護,第三是展示和教育,第四,當下博物館和藝術館越來越多的成為文化創意産業的發源地。博物館和藝術館在整個現代城市文化體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目前深圳市有49座博物館,按照規劃到2030年會建設到150座。
四、深圳建設全球標桿城市 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
有評價稱,深圳正在由“經濟特區”成為“文化特區”。對此,鄭宇劼認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了5個戰略定位,在這當中,城市文明典範是作為深圳雙區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到2035年,深圳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全球標桿城市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支撐。深圳正在建設新時代的十大文化設施,同時也在打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以及一批文化地標和重大文旅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對整個特區的一體化發展均衡化發展,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從“經濟特區”到“文化特區” 深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深圳基本構建了“一個平臺、二層架構、三級垂直、四方聯動”的特大城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
今年6月發佈的《深圳“圖書館之城”2020年度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圖書館之城”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室)、自助圖書館合計1012個。“千館之城”已成為深圳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又一標簽。
文化設施關乎城市品位,更關乎民生幸福。2018年,深圳制訂出臺《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啟動規劃建設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到今年3月,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設計方案全部出爐,一批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群力將於2024年基本建成。
與此同時,打造的“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全市51個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23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讓文化滲透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和一批市區級重大文體設施陸續啟動,掀起特區第三次文化設施建設高潮。
六、通過公私合作和融資方式 提升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程度
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通過創新的公私合作和融資方式交付,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鄭宇劼表示,一方面既可以擴大社會資本參與到城市建設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能讓整個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交付、運營和維護,都有更加專業的團隊和專業的力量來保障,有利於更快擴大內需補短板。未來在公共文化設施的公私合作方面,是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七、發揮相容並包 多元並蓄文化特色 促進大灣區繁榮穩定
在“雙區”建設的浪潮中,深圳未來文化建設還應該有怎樣的擔當?
鄭宇劼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了建設人文灣區的重要發展目標,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引擎,在整個文化設施、文化産業和文化思想發展上,都要體現出相容並包、多元並蓄的特色,同時發揮深圳在促進港澳地區持續繁榮穩定方面的作用。(記者 / 黃燎)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