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日電
中新社記者鄭巧
如何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如何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春法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從文博機構實際工作出發,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中華文化走出去,除了形式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理解其中承載的文化內涵。
王春法。本人供圖
中新社記者:國博作為國家的文化客廳,肩負著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職責,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展示中華文明魅力、傳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窗口作用。您覺得中國的文博機構應如何適應當前國際環境,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王春法:國家博物館是集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賡續民族血脈、弘揚民族精神、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高國際話語權的需要,是國博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近年來,國博把走出去作為全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深化不同層次的文明對話,構建起了立體化、全媒化、分眾化的國際傳播體系。
中國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一些西方媒體至今仍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西方對中國的偏見、誤解、甚至是挑釁,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阻礙。
為了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我們需要以國際化表達,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中看中國貢獻,從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國的現狀,站在世界的角度為中國辯護。中國的文博機構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更自信的立場與國際博物館同行交流互動,參與到國際的文化傳播中去,推動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王春法。本人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具體存在哪些問題或者説需要改進的地方?
王春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個特別緊迫的問題。目前來看,在文化交流方面,引進來的多一些,走出去的相對少一些。特別是我們自主策劃、在國際上能帶動大家對中國有全新認識的活動,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少。
從博物館的工作來説,到國外辦展是一個重要的方式。長期以來,展覽也是引進的多,出去的少,而且出去的是以古代的展覽為主,近現代的展覽很少,反映新中國巨大變化的更少。要走出去,我認為應該塑造一個系統的、立體的、完整的中華文化形象。中國除了是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非常有活力、前景光明的一個國家。關於這個形象的塑造、推介,做得還不夠。
另外,中華文化走出去,除了形式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理解其中承載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即文化內涵。比如包餃子,意味著中國人對團圓的追求,這是中國與西方不一樣的文化。當包餃子這種形式走出去的同時,其中的內涵能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我們要努力與探究的方向,就是讓文化內涵被更多人理解。
中新社記者:您剛提到,現在海外辦展是以古代的展覽為主。在我們的印象中,也是古代文物比較能引起海外觀眾的興趣,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王春法:傳統來説,古代文物的展覽更能引起海外觀眾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海外博物館的中國專家們的學術背景以研究古代文物的居多,研究近現代文物的非常少,所以國外博物館對於中華文明的展示和收藏均以古代文物為主。海外觀眾對於中華文明的了解從國外的博物館而來,所以對於中國古代的文物更為熟悉,更覺親切。
近現代的歷史文化,特別是我們的革命文化,對於海外觀眾來説是很陌生的。近20年來,由於資本市場的介入,中國的當代藝術也獲得了很大的國際關注。但是由於中國當代藝術受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影響太大,所以對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體現,有時候很片面甚至是負能量的。
可以説,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一直存在一種獵奇心態,而我們也曾有意無意地迎合這種的心態,缺乏導向。實際上,不應該是別人喜歡什麼,我們就給他送什麼,而是我們認為這是美的、有意思的,再用能聽得懂的語言講給他聽,打動他。
比如,10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個奇跡是怎麼發生的?要好好講清楚。總的來説,如何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把中國經驗推介到世界上去,需要好好探索。
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2019年,我們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了“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展覽,展覽展出170多件(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以及40多件(套)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藏品,讓參觀者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現代化進程。展覽期間,每天都有逾千人參觀,效果不錯。
資料圖: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展出的吳為山雕塑作品《孔子》。中新社記者蔣啟明攝
中新社記者:近幾年,國博舉辦出國(境)展覽的力度不斷增強,出境展的比例從2016年的12.5%增至2019年的37.5%。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博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王春法:近年來,國家博物館在拓展“朋友圈”,提升影響力、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積極推動同世界一流大館的關係成熟穩定,著力提升牽頭成立的新型博物館組織的影響力,深入參與博物館國際治理,積極提升國際傳播的主動性。
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同國家博物館保持聯絡的國際同行越來越多,涉及的國別越來越多元。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博物館目前與近百家國外博物館保持各層面的聯絡,同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簽署了深化合作的備忘錄,走出去的路子越走越多。
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我體會很深。在我們發出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線上接力”活動的邀請後,很快得到積極回應。主題為“手拉手——我們與你同在”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線上接力活動,自2020年9月6日起持續9天,全球5大洲15個國家的16個博物館的精彩專場直播向世界展示了博物館的文化魅力。20余家平臺參與直播,累計吸引約2億全球觀眾線上“追劇”,微網志話題閱讀量達1.9億。
此外,博物館交流合作平臺更加廣闊,國家博物館牽頭打造了不同層級的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其中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作為全球層面的多邊對話和決策平臺,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等跨區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目前還在籌備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博物館聯盟成立。
國家博物館還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瀕危文化遺産保護國際基金等多個國際組織的各項活動,全球治理的參與度不斷提升。
資料圖:遊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參觀遊覽。中新社記者蔣啟明攝
中新社記者:未來一個階段,國博將如何加強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
王春法:國博將繼續強化自主策展能力,展示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長期交流融匯。比如,將推出“大航海時代的東西方對話”展覽,展現大航海時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景象,從“中國視角”重塑全球史觀;還將舉辦“中國藝術、義大利藝術與人工智慧展”,呈現中國傳統繪畫在世界繪畫史中的重要角色;並運用數字科技手段,在海外推出“乾隆南巡圖”多媒體展。
同時繼續推動走出去多元化發展,啟動烏茲別克國際聯合考古發掘項目,推出多個語種的國際傳播系列圖書,啟動博物館國際顧問網路,增強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網站建設,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還將深度參與博物館全球治理,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瀕危文化遺産保護國際基金等國際組織的活動,與各國際組織廣泛開展務實合作,支援中國專家學者參加各類國際會議和學術研討活動,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參與度。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使命,就是要全面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中國視角、發出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立體、全面、多彩的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了“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要求,為我們在新形勢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瞭路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也在努力探索,希望通過重構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發展脈絡、尋找人類社會發展的共性、協同探討藝術與科學的未來等多個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完)
王春法,蘭州大學歷史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2000年晉陞為研究員。2017年至今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1998年至1999年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
長期從事科技政策研究和管理工作,主持編寫《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畫冊》以及多卷本中國現代科學家學術傳記,主持翻譯有《康橋歐洲經濟史》《國際經濟的成長:1820-1990》《決策科學化譯叢》等多部重要學術著作。近年來,研究重點轉向博物館管理,擔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館刊》《博物館管理》等刊物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