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答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7 16:26:19 |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雙重視覺”或稱為“四維二度”:二個一元論,二個一度的時間,在觀念上突出空間、時間的意義。就空間來説,它是二個一元論的再現,二層畫面的視覺顯現,使之具有視覺上的深度思考。就時間來説,它是對過去的再現,因為這是一切經驗最基本的出發點。藝術作品同樣如此。

“雙重視覺”的時間觀念是,任何藝術都是對過去的思考,都是對知識的回憶。就這個意義來説,藝術作品應該沒有新的概念,世界上也沒有新的藝術。因為所有的藝術,都是對知識的回憶,都是對過去的思考,都是對“已經過去”的事物進行整理和發現。所有的藝術內容,都不是藝術家憑空想像的,對“未發生的事”進行表現的。就是科學幻想,同樣依據已有的經驗作出認識上的想像,所以藝術作品在時間的概念上不存在未來。黑格爾認為藝術在於“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願望和情慾,使它們再活躍起來”(參見黑格爾,《美學》)。因此,就這個意義來説,任何藝術都是對“舊”文化的顯現,任何藝術都不是創造,任何藝術都不是創新。藝術家所做的事,只是把所見所想的事物提升到一個新的情景,使作品擁有感人的狀態,所以,任何藝術都是對已有知識的再發現。藝術家從那些經歷過的事物中找到了新的存在方式,而這個方式可以滿足藝術家的認識和判斷,就這個意義來説,藝術的創新才具有了意義,但更正確地説,是藝術家獲得了一種發現。

對過去的事物進行認識,然後有了發現。我認為大多數人會輕視時間的意義,或基本的時間概念,即過去的一直向後,現在的也在向後。而藝術上的表現,就是把“向後”著的時間拉回到現在,甚至當下。就這個意義來説,所有的藝術,都是時間上的“剪、刀、叉”,都是反時間概念的,都是對時間的不真實。因此,“雙重視覺”強調“時間的雙重對流”是藝術永恒的真理,這也是一切藝術作品甚至大多數文化最普遍的事實。也就是説,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舊的再現,都是對認識的回憶,都是對經驗的再認識。

如果時間可以切割,在過去與未來這條線上,人們永遠不可能走進未來,誰都不知道,未來的一秒將會發生什麼事?人類不可能對未發生的事作出肯定的回答,只有發生了的事,人才可以感知。

顯然,“雙重視覺”提示的是時間的不可逆轉性,但同時在視覺意義上,顯示時間的可逆轉性。它的“剪、刀、叉”事實,對時間的切割,對時間的重現,對時間的逆向流動形態,這是設置二個畫面、二個一元論、二個空間時間最主要的視覺思考。

可見,藝術為時間上的逆向反應,呈現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是所有藝術最普遍的規律。換言之,在所有的藝術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不包括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也就説,所有的藝術作品背後,幾乎都有某种經歷,甚至故事,這是所有藝術作品最基本的事實。例如:拉菲爾的“聖母子與聖約翰”,敘述的是古老的“聖經”;戈雅的“著衣的馬哈”,記憶著當初的往事;馬奈的“槍斃馬克西米連皇帝”,更是法國革命的紀錄;印象派藝術同樣是對自然體察後的再現;而培根的作品更是對受刑、死亡的探討;波伊斯的作品是自我經歷的哲學性回憶;就是抽象藝術,同樣是對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的重述。可見,所有的藝術作品,其共同點,都是對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再發現。由於人們早已熟悉藝術作品是對現實事物的重現,並習慣於藝術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存在,從而對藝術作品的過去時態,根本上給予忽視。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時間上的“剪、刀、叉”,都是將過去的時間拉回到現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與其説“雙重視覺”呈現的是“不開放”與“開放”這種過去與現在的文化對流,倒不如説,它呈現的是時間的“逆向現象”,“剪、刀、叉”的雙向流動概念。

時間的雙向流動性無疑給人視覺上的深度。18世紀德國批評家萊辛(Lessing1729—1781),把繪畫視為空間,把詩歌視為流動的時間。但有意義的作品,擁有空間時間的雙向含義,這是視覺現象的另一種方法論。

對空間時間有明確概念的首先是義大利未來主義藝術,馬利內蒂的“未來主義宣言”讚揚的是時間之美,“宣稱世界的光彩已因一種新的美感形式,即速度之美,而更趨精彩。一輛衝過爆炸的賽車比《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還要美”(參見周宏智,《西方現代藝術史》)。藝術家博喬尼(Umberto Boccioni)的“城市的興起”作品,其筆觸的流動性,正體現了未來主義的時間概念。而當代藝術家裏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追求視覺的模糊性以及色彩的流動感,同樣是對空間時間概念的另一種呈現。顯然,哪一種視覺思考,就會決定哪一種視覺樣式。

 
《清洗·局部4-8》攝影,144x184cm,2007年,王友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上一頁答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答 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