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答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7 16:26:19 |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漸修”與“頓悟”,體現了中國禪學與印度禪學的不同,也體現了兩國文化的區別。我認為,中國文化從秦漢起,始終關注“認”與“智”,所以大多數中國文化都包含了“認”與“智”的內容,並且強調“智”的存在,“智”的重要性,“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例如,《三國演》儘管敘述了很多歷史事件,但其核心要義,還是“智”的顯現,包括“智”的歷史,“智”與“非智”交合,“智”的勝出,或“非智”的失敗。又如《孫子兵法》更是強調“智”的意義,“智”對慾望的體現。甚至《易經》中的陰與陽,這肯定是“智”的概念,也是樸素的二元論,它基本具備了人對外在事物,對宇宙,對人本身的認知方法,這是智的呈現,體現了“智”的判斷力。

因此,中國禪法在中國文化的驅動下,突出“認”與“智”的結合:頓悟頓修,頓悟漸修,漸修頓悟,漸修漸悟。這使普通人昇華到智的境界,也是禪的境界。

如上所説,禪宗作為一種哲學,既是本體論和認識論,又是方法論,這與道家有共同之處。所以禪宗的思想,帶有直覺思維或審美觀照的特點。禪宗與道家思想相通之處,就是“無心,無念,不言”三個方面。禪宗又與儒學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發展。(參見章太炎,《國學大師説佛學》)

我認為,“無”,在禪宗中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無”,就是産生各種方法的心情,它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認識境界,只要有了這種心情,就能形成各種有效的方法,萌發創造力,所以在禪宗中稱之為“無修之修”。這與當下提出的敬業精神有點相似,即進入神化的狀態。也與你提出的“反演法”與“唯智論”是一致的,達到你認為的自由和不受壓抑的狀態。

實際上這種自由的境界正是莊子哲學的“道”與禪宗的“心”。莊子的“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禪宗的“心”,也是一種神秘的概念。“心”是一種哲學理念,與莊子思想相通。莊子哲學主要的內容是認為自然的“無為”,即是天地萬物的生存方式。莊子與禪宗均追求無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境界。

我認為,在認識的高層次,幾乎所有的哲學,所有的文化,探討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如何認識自然和認識自我。一個是自然,一個是人本身,這是人類知識的全部,也是知識的主要意義。不同的是,西方文化重邏輯表述,中國文化重事實判斷,這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禪宗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禪宗注重的是如何能動地發揮自我,用智的意識去了解世界,當智獲得了頓悟,或稱為反演法的狀態,智的意義也就顯現了。所以,禪宗肯定的是人,而不是神。它認為禪,源於每個人,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心,無高低貴賤之分;認為禪,一旦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就可以活潑自然,不受慾望牽累,到處充滿生命力,可以不為現代生活的亂象迷惑,發現生活的本真,可以超越世俗之念。有了禪,心就安靜祥和,生活就有禪機。而明白了禪,就無需借助他人的經驗去領悟,因為生活裏充滿禪意和禪機,只要認識到,禪就是自然。禪與自然相通,而自然本身就是禪。禪不與自然相背,禪就是自然的本體。

禪宗的六祖慧能認為“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參見杜一心,《禪宗圖文百科》)

我認為,概括地説,禪,就是一種自悟:大徹大悟。它屬於思想修,或“靜慮”。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禪,你做這些嘗試,就會享受其中所帶來的完全自由,以至沒有了壓抑。這裡就像康得認為的“先天綜合判斷”。即人有了認識,才能對外部世界作出正確的判斷。

禪宗的十六字玄旨為“不立文字,教外別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參見杜一心,《禪宗圖文百科》),指的就是大徹大悟。靠個人自我的感悟,去了解自然,了解自身。而不是尋找什麼聖人的書籍,實際上也根本沒有這樣的書可以告訴一個人如何得到禪。禪,實際上就在每個人的身上。所以,十六字玄旨所傳的是一種無言的心態,一種不説。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重事實判斷的思維特性。

這種非邏輯的直接性判斷在西方文化中同樣存在。例如,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認為哲學除了説之外,也可以不説。即不説之説,讓人去體驗,為思辨之無限。它與十六字玄旨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真正好的藝術作品也是這樣,它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領會。藝術作品有時僅僅是渠道,它為觀眾展開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去尋找答案。

禪學有五種方法(參見杜一心,《禪宗圖文百科》),為不説破,人人有佛;疑:自己去想;禪機:不給暗示;行腳:自走;悟:自得。這為知識的創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簡單地説,禪學的方法,就是頓悟,超度個人。但超度個人不是目標,超度社會,為禪的真正境界。這也是知識的原意,是為了走向社會,而不是為個人,但這個社會的概念也是一種禪的本真。禪的境界,同樣是為社會的發展牟利,達到知識的社會化。或者知識可以被社會認可,是有意義的知識發展。因而禪宗具有積極的社會性,也是知識社會化的顯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上一頁答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答 勞倫佐·薩斯爾·德·佩克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