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宮城玄武門時隔千年“重現”
經考古人員持續發掘,隋唐洛陽宮城玄武門遺址日前初現全貌。該遺址的發現對了解唐宋宮城的形制佈局有重要意義,有助於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形制變化和沿革關係。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墻體系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墻、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墻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跡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歷史感和創造力共生 江西景德鎮:千年瓷都青春常駐
作為千年瓷都,這裡有老窯址、老街區,也有陶瓷藝術村、文創市集;有堅守工藝的匠人,也有創意迭出的年輕人。他們在這裡追逐夢想,見證改變,也為這座城市帶來發展新活力。
羅城遺址新發現:楚文化入湘可追溯至春秋中期
“這些遺跡表明文獻記載的楚人遷羅事件並非空穴來風,羅城遺址可能是楚國安置羅國遺民的地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羅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盛偉説。
國家圖書館上線展映48部非遺紀錄片
48部非遺紀錄片將於12月31日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正式上線,第三屆“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也由此拉開帷幕。
陜西唐九成宮遺址考古發現“粉壁、涂泥”歷史見證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24日公佈,考古人員發現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以白灰裝飾,是“粉壁、涂泥”的歷史見證。
四個廣州本地特色技藝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向社會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廣州有4個項目成為新列入或擴展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
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于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
對敦煌殘捲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只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涌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
山西發現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 出土虢國重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發佈重大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垣曲發現9座春秋早期的王卿高級貴族墓葬,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刷新認知 滅絕時間比現有記錄晚3000萬年
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道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打破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紀錄。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 “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長城守護者:他走遍每一座烽火臺,説這是山裏人的本分
6年前,在明長城腳下生活了一輩子的賀文希被當地文物管理所聘為長城保護員;6年間,賀文希的足跡遍佈了這裡的每一座烽火臺。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五個項目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
良渚古城遺址開展村民遺産監測保護行動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與良渚街道、瓶窯鎮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我愛世界遺産——良渚古城遺址村民的遺産監測保護行動”系列活動。
園博園裏36家院團唱大戲 13處園林空間變身“戲曲園”
10月23日至29日,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的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園博園舉行。園博園內13處園林空間將變身“戲曲園”,36家專業及民間戲曲團體將為市民獻上約180場演出,邀市民在中國園林中領略中國戲曲的魅力。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濟南開幕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將於2020年10月23日至10月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包括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線上和線下精彩活動。
研究表明:滄源崖畫絕對年代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間
滄源崖畫是史前中國西南地區不同於中華文明起源中心區域的極其精美的史前藝術遺存,罕見地記錄了邊疆地區先民的社會經濟精神狀況。
保護亞洲文化遺産 中國高校在行動
近20年來,中國高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密切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遺産保護的亞洲經驗。在緬甸妙烏古城和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團隊已連續多年紮根當地。
“數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價值闡釋與展示”主題論壇召開
9月24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京杭對話”活動期間,組織了一場以“數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價值闡釋與展示”主題的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
一部“口述史”講述幾代人 《口述國圖》聚焦紀錄片文獻價值
“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21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辦。該片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一展看盡明代禦窯瓷器 故宮又獻“禦瓷新見”展
該展將景德鎮明代禦窯遺址出土一些新發現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修復件和殘片標本,配以精選的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明代禦窯瓷器,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年至7600年遺址 提供研究東北亞原始形態線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20日對外消息指,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發現一處乃仁陶勒蓋遺址,該遺址距今為8400年至7600年,是迄今為止內蒙古中部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早期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影視助力“非遺”出圈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越來越重視,“非遺”逐漸成為影視作品的創作富礦。在融入劇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讓“非遺”的文化魅力綻放出來,成為圈粉年輕觀眾的引爆點。
世界文化遺産麥積山石窟啟數字化公益籌款
近日,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數字化保護”項目,為麥積山石窟第165窟數字化工作公益籌款。
山西永樂宮發現蒙元時期珍貴道教紙質文物
“這些珍貴紙質文物的發現為深入研究蒙元時期道教尤其全真教傳道、布教及齋醮制度提供了豐富材料。”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説。
《似是故人來》第九期播出 探尋“泥人張”藝術永葆青春的秘密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錩,探索百年民間技藝“泥人張”是如何保持創作的生命力。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研究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近日掛牌,具體承擔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跡保護和申遺的基礎性工作。
北京古建築研究院在天津大學揭牌成立
此次北京市文物局與天津大學進行戰略合作,成立北京古建築研究院,旨在依託天津大學強大的科研力量和寶貴經驗,服務京津冀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鐘為何鳴?——交泰殿大自鳴鐘傳奇
大自鳴鐘所在的交泰殿,得名于“天地交而萬物通”的古老東方智慧。“天地交”催動時間,浩浩蕩蕩奔涌不居,意味著進取創新;“萬物通”突破空間,取長補短生機勃發,意味著開放交流。
《長城謠》歌誦會:讓傳統文化搭上實景演出的快車
當前背景下,實景演出遇到新機遇,而傳統文化傳承則是亙古不變、常談常新的話題,《長城謠》的演出對於表現長城文化的成功,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借鑒。
敦煌莫高窟首個整窟復原臨摹重現盛唐洞窟風采
由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20位藝術家聯手進行的莫高窟首個整窟復原臨摹項目,目前已基本完成洞窟內的臨摹白描,明年將為其上色,重現這一1200多年前唐代洞窟的原始風采。
去商業化,拆建築…單霽翔揭秘故宮如何“吸粉”年輕人
7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客第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名家大講堂。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裏,他分享了世界遺産的許多故事,也談到故宮防火、防盜的種种經驗。
千年雄關:見證古今文化交流與融合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古往今來,函谷關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故人鄉思。
山西盂縣發現元代紀年墓 “明堂”屬元代考古首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對外發佈山西盂縣後元吉元代紀年墓考古發掘簡報,在該墓葬地心位置發現的“明堂”,在中國元代考古中尚屬首次。
妙手補書書可春:來國圖看敦煌遺書等珍貴古籍修復成果
“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9月1日亮相國家圖書館,展出涵蓋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發行
紀念券正面乙太和殿為主景,背景輔以紫禁城鳥瞰圖。背面選用九龍壁上的第一條龍為主景圖案。紀念券設計精巧,細節豐富,故宮經典元素分佈在紀念券的不同位置。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文化發展離不開交融與互鑒
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前,王旭東堅守戈壁大漠28年,見證了莫高窟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數字敦煌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助力敦煌文化更好地走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