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發佈時間: 2020-12-21 08:55:15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張璐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太極拳申遺成功,新京報對話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和陳氏太極拳傳人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引發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太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曆史。


太極拳申遺是如何準備的?面對此前人們對於“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事件的質疑,“太極拳界”又如何評價?新京報先後採訪了溫縣政協副主席、原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和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斌。


嚴雙軍:太極拳傳播要靠語言溝通


太極拳“七流派”共同申遺


新京報:太極拳申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嚴雙軍:2006年5月,太極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9月,我接到通知,被抽調到焦作市參加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工作。當時時間很緊,河南省文化廳也派出專家幫助我們分析研判、填寫申報文本、準備收集申遺資料。我們又到北京去接受文化部專家的指導。


新京報:當時,申遺的方案是如何準備的?


嚴雙軍:方案修改完善的次數太多了。如果當年申報不能通過,四年之內不能再申報,我們覺得時間倉促,就把申報先撤下來了。


2009年,我們又把文本詳細進行了修改,重新製作了申遺宣傳片,準備再次申報。但當年又有了新的規定,一個國家只能報兩項,太極拳沒有被列入。再後來,申遺規則又變了,一個國家一年只能報一個項目,再往後兩年報一個項目。


後來,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列入201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委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對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的太極拳申遺相關材料進行完善修改,並按時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這時候環境和10年前不同了。2006年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武氏太極拳列入名錄,2014年,和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和王其和太極拳也列入清單。2018年,我們就聯合了七個社區(流派)共同申遺。


10年間,聯合國和申遺文本填報的要求不斷變化,我們就按照要求不斷補充完善申報材料。


正在建設河南太極拳學院培育傳拳人才


新京報:溫縣被稱為太極拳的發源地,宣佈申遺成功後,當地的反響怎麼樣?


嚴雙軍:大家都非常高興,覺得實至名歸。大家組織的歡慶活動。


新京報:此次申遺成功,你覺得會給溫縣帶來什麼變化?


嚴雙軍:最明顯的是能促進文旅業發展。另外,太極服、練習太極拳使用的刀槍劍戟等拳械器材的生産,也能帶動服裝等産業發展。


新京報:申遺成功後,你們如何繼續發展太極拳?


嚴雙軍:溫縣正在建設太極拳的專業本科學校、專科學校,培養高品質的太極拳教練,傳拳人才,我們已經做好這方面準備。


太極拳傳播範圍越廣,對老師的要求越高,而且太極拳傳播也要靠語言溝通,僅僅通過架勢,有時領會不到其中奧妙。溫縣正在建河南太極拳學院,一期工程規劃512畝土地。


另外,焦作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極拳數據庫。


新京報:未來向世界推廣太極拳,你有哪些建議?


嚴雙軍: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溝通解釋太極拳,仍然存在很大障礙。我希望太極拳傳承人以後也要學習其他語言,把中文的意思用準確的外語來表達。也希望專業的部門對這些進行研究,做出標準翻譯,就像詞典一樣。


申遺不是終點,申遺的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認同、熱愛太極拳和傳播太極拳,讓太極拳為更多人的健康和社會和諧發展服務。


陳斌:應加大管理使太極拳規範發展


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


新京報:你是何時學習太極拳的?現在收了多少徒弟?


陳斌: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村,我本身是陳家溝人,從5歲開始就跟著父親陳正雷學習太極拳,他是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我的成長經歷和同齡人一樣,從小利用課餘時間習練太極拳,而不是放棄學業去繼承家學。我從2015年第一次開門收徒,到現在總共收了三批,有三十多人,其中還有三個外國人。他們是武術愛好者,經常來河南學習,也邀請我到國外講學。


新京報:如何成為太極拳傳承人?


陳斌:太極拳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遺後,傳承人要一級一級往上報,從縣級到市級,再到省級和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往國家級申報,有明確的要求,要有6代以上清晰的師承關係。在此之前,家族幾百年,每一代都會涌現代表性的人物,傳承人要綜合考量個人的技術水準、綜合實力、社會廣泛認知等因素。


新京報:此次共同申遺的有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七大社區(流派),區別在哪?


陳斌: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陳家溝村創編以來,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


在發展過程中,有些流派進行了動作簡化,去掉了一些技術性動作。雖然套路和動作有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太極拳的大原則和基本拳理,大家都要遵守。


新京報:除了競技性,你理解的太極拳還有那些內容?


陳斌: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迴圈、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作規律的認知。


比如陰陽迴圈就代表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辯證關係。太極拳也體現著這種理念,例如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手上開闔有致、腿上虛實分明。


建議加強管理,讓太極拳規範發展


新京報: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如何從太極拳中受益?


陳斌:太極拳習練者遍佈全國各地,並在海外“圈粉”,普及面很廣,過去它的推廣是靠習練者口口相傳,自己強身健體後和身邊家人朋友分享。很多中老年群體長期習練後,體會到身體的舒適和健康的狀態。


現在也有科研機構用現代生物醫學來解讀太極拳的養生機理和功效,研究它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的改善。


新京報:此前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引發關注。你是否留意到此事?


陳斌:這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借著太極嘩眾取寵的事件,現在習練者太多了,業餘愛好者水準都開宗立派了,這種亂象背後都是利益驅動。有個一招半式的人都能有市場,能忽悠到人。這種事件可能會讓外界對太極拳造成誤讀。


新京報:你認為太極拳成功申遺有何意義,今後如何推動它更好地發展?


陳斌:申遺成功擴大了太極拳的影響力。作為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我相信太極拳下一步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希望更多的人能共用太極、共用健康。


另外,我也建議主管部門加大管理力度,使太極拳規範化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