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西洋拳擊界正式提出與中國武術界進行對抗賽,王子平、蔡桂勤、蔡雲龍等武術家毅然應戰。風雨飄搖的國度外加飽受列強淩辱的時代,形形色色的擂臺賽總能給中華同胞帶來無盡勇氣。
70餘年過去,為民族鬥志而戰的頻繁中外擂臺對壘早已消散于歷史雲煙,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明裏暗裏的較量卻一直為世人所關注,勝敗輸贏也因“規則不一”等因素引發多方爭議。
其實,技擊結果遠不能涵蓋武術全部。中國武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著的文物,它不止于技擊,更承載哲學和科學智慧。
西元前6至4世紀,古希臘的先哲們正醉心於思考萬物構成;同一時期,中國的孔子、老子在社稷治民、個人社會等層面中總結出一套套實用哲學,他們當然也思考萬物起源,但似乎更看重彼此的結構關係。譬如道家“五行説”,宇宙一切事物皆由金、木、水、火、土組成。依託五行相生相剋、制則生化之理,中國內家功夫形意拳應運而生,共編出五種拳法:劈、崩、鑽、炮、橫。這些拳法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彼此間制約連環、無限搭配,最基礎、簡單的招式套路,都可演練出無限變化,易家辯證法之“變”也足見貫穿其中。
秦漢時期,中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橫空出世。一個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概念“經絡”步入世人眼前。經脈貫通上下內外,絡脈縱橫交錯全身,二脈往復於臟腑、體表間,行氣血、營陰陽,使得人體各部位功能、活動實現相對協調與平衡。中國人看待自身本體的這種獨特視角也影響到武術。在吸納中醫經絡學養料的基礎上,武術擅行氣血運作、吐納之功,將“外練筋骨皮”進一步升級為“內練精神氣”。
是以,有史學家雲“中國武術始於易而成于醫”。
中國武術並非為單純力量搏擊,而是飽含智慧、哲思;中國武術不止于技,而是崇德尚武,追求一種更為達觀的境界。“止戈為武”,境界之高深可窺見一斑。
8月25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節目第六期將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全國金牌武術教練吳彬,帶領觀眾一起走進神奇的中國武術世界。(作者: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