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文字相伴而生。約在5000年前,古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借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古代中國的資訊帶入今日。
翻開《詩經》,可以瞥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個熱戀中的女子;翻開《楚辭》,可以與屈原共勉“吾將上下而求索”;翻開《唐詩》,那個“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李白的狂放灑脫躍然眼前;翻開《宋詞》,可以感悟“詩酒趁年華”的蘇軾處變不驚的超然智慧。
這就是漢字作為二維文字在跨越時空中散發出的獨特魅力。相較于表音的一維線形文字,這種脫胎于象形文字的二維意音文字在同樣的方寸之間,容納了更多的資訊,也深鎖住了古人的情緒與思想。
從結繩記事到刻甲求卦,從河圖洛書到倉頡造字,漢字在數千年曆史與傳説交織中,見證並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這種由“橫平豎直”構建起的二維文字特性加強了中華民族強調整體的辯證定性思維的特性,催生了諸如儒學、太極、中醫、中餐等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思維與處事模式。
7月21日(週二)21:29,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的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作為文化發起人,特約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帶你從甲骨文的發現地開始,撥開數千年前漢字源頭的迷霧,探尋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解讀你不知道的漢字二維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