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江南水韻中見證千年文脈

發佈時間:2023-02-28 17:13:48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李健 蘇雁 | 責任編輯:鄭偉
此次展覽展出的“宜子孫”青玉璧。 本報見習記者李健攝/光明圖片

“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一首《長江之歌》唱出了長江的源遠流長,也唱出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亙古奔流的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

近日,江蘇南京博物院舉辦“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聯合長江下游9家文博單位精心挑選約250組(件)展品,向觀眾展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化高峰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以及當下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

領略長江下游文明的獨特魅力

走進特展館8號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代表長江底色的藍色背景墻,畫有長江下游地區的流經路線,上書“大江萬古流”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長江奔騰不息的氣勢。

“這些大米怎麼黑乎乎的呢?”一位小朋友好奇地問媽媽。“這是溧陽神墩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媽媽耐心地講解。溧陽神墩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駱駝墩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6000年之間。這説明在幾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在無數次的探索中,創新培育出可種植的稻米。

展櫃中一把覆有薄銹的古劍格外引人注目,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明確了這把劍的主人是吳王夫差。劍首鑄有八圈同心圓凸棱,是最為稱道的“吳越青銅劍三絕”之一。這把青銅古劍是高超青銅鑄造技藝的明證,也是吳越先民不斷技術創新的生動注腳。

無論是群星璀璨的文化藝術,還是精緻雅趣的平常生活,在展廳裏時刻都能感受到長江下游文明的獨特魅力。

漫步展廳,吳鎮的《古木竹石圖》、唐伯虎的《看泉聽風圖》、八大山人的《水木清華圖》、董其昌的《草書五絕詩》等作品赫然在列,宛如進入中國書畫藝術的長廊,美不勝收。

“看!這裡有一隻蟬。”一個展櫃前簇擁著大量觀眾,嘴裏發出讚嘆聲。原來這裡展出的是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的“金蟬玉葉”,晶瑩透亮的玉葉襯托一隻栩栩如生的金蟬,有著“金枝玉葉”的美好寓意。這件金蟬玉葉是明代中期的傑作,體現出金器、玉器製作工藝的高超水準,把江南文人匠心與文心的交融體現得淋漓盡致。

南京博物院展覽部副主任、策展人田甜介紹,此次展覽的展品都是精挑細選、優中選優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60余件,“展品的選擇要兼具審美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同時每件展品都緊扣展覽主題,每件展品背後都能講出一個故事來。”

開放包容成就江南繁華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隨著衣冠南渡,北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紛紛涌向長江下游地區,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隨之南移。

鞏縣窯唐三彩水盂、繁昌窯青釉瓷執壺、建窯兔毫釉瓷盞、越窯青釉瓷碗、景德鎮窯青白釉瓷盞……這些來自河南、安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窯口的瓷器,為何被擺在同一個展櫃中?田甜解答了記者心中的疑惑,這些瓷器都出土于江蘇張家港市的黃泗浦遺址。黃泗浦遺址曾是唐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出發地,宋代以後更是成為一處重要的出海港口。

鎮江府製造的城磚在安徽明中都出土,廣東地區製作的錫一品鍋在江南地區被使用,從蘇州到關東的海關出口茶照……一系列文物,生動展現了江南地區與各地物質文化交流和貿易的發達。

文明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鑒,也離不開世代的傳承。在展廳顯眼處的展櫃中,擺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朱漆戧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紋奩。奩是中國古代女子用以盛放梳粧工具的化粧盒。此奩蓋面為戧金仕女消夏圖,奩身四週十二棱間戧刻有荷花、牡丹、梅花、山茶、蓮花等六組折枝花卉。奩蓋內朱書的“溫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十字款銘,包含産地和工匠姓名等重要資訊。這件漆奩反映了宋代晚期漆器工藝向華麗風格的轉變,也盡顯江南工藝藝術的文人氣韻。

水隨物賦形、四通八達、開放包容等特質,融入江南人的血脈。他們通過長江、運河、海洋與全國乃至世界相聯結,南來北往的航船造就了江南繁華,不斷延展著江南文化的輻射範圍。

“創新、發展、交流、融合,給人民帶來最美好的生活,這就是長江文明。”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如是説。

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

展覽的最後有一面互動墻,絡繹不絕的觀眾用手中五顏六色的小水滴貼紙裝飾了心目中五彩斑斕的母親河。

為了更好地保護長江,長江沿線省市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要求。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進方案》,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美麗江蘇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沿海地區高品質發展等戰略高度,提出文化遺産保護等八大工程、20項重點任務。江蘇正在歷史傳承、生態修復、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方面作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積極探索。

田甜介紹,南京博物院曾于1989年舉辦“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在社會上産生深遠影響,“我們再次策劃長江下游文明展,是響應國家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號召,通過融入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諸多成果,以更豐富的展品來喚起人們對長江的熱愛,對長江文化的認同,對江南文脈的傳承。”

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離不開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守護。

  (本報見習記者 李 健  本報記者 蘇 雁)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