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刷新認知 滅絕時間比現有記錄晚3000萬年

發佈時間: 2020-12-10 09:09:56 | 來源: 科技日報 | 作者: 陸成寬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道了一件産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道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打破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紀錄,亦是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相關成果發表于《化石記錄》雜誌。


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頗為龐大,具有尖利的牙齒,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裏的頂級捕食者。此前這些化石主要分佈在歐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地層中。這件二疊紀晚期的化石標本只保留了頭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員研究比對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動物類群,最終確定它屬於始椎類,這個結果很令人驚喜,此前認為這類化石在早二疊世晚期就已經滅絕了,這個新的記錄比其他已知記錄晚了近3000萬年,刷新了我們對這一類生物化石分佈的認識。


研究團隊于2018年—2020年對山西陽泉的二疊—三疊地層和生物群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工作。今年早些時候報道的二齒獸類新種白氏桃河獸也是出自這一生物群。這次陽泉長壽螈的發現,更加豐富了這一動物群的組成。


陽泉長壽螈能夠存活在晚二疊世的華北地區,與石炭—二疊紀的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始椎類是一類典型的適應熱帶叢林氣候的生物。在歐美的石炭紀古赤道附近分佈著大量的熱帶濕潤氣候下形成的煤層沉積,這也是發現始椎類化石最多的地區。但隨著二疊紀全球氣候的惡化,濕潤的熱帶叢林逐漸被乾旱的熱帶荒漠所取代,這導致了始椎類化石分佈的遷徙和碎片化。晚二疊世最晚期,華北板塊是少有還保存熱帶叢林環境的地區,這為始椎類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難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