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白露,北京城便如林語堂在《京華煙雲》裏描繪的那樣:
一切都被染上顏色。北京與衚同,這兩個詞相依相存無法分離,沒有去過北京的衚同,也便讀不懂北京。
而構成衚同的一個個四合院落,自然就成為讀懂中國傳統建築的基礎。
四合圍起另一個天地
輕扣開一扇垂花門,一進入四合院,便豁然開朗。雖是圍合式建築,但包裹在安全感之下的梧桐參天而發,帶著陣陣雀鳴,也引來鳳舞之思;柿子樹開始挂上小燈籠,在院角墻頭點燃金秋的喜悅;紫藤架下,就著路邊排隊買回的糖炒栗子,且將新火試新茶。這方天地,是人工創造的生活空間,有對自然的效倣,也承載著中國人對自然及自我的認知。這種從視覺看到的實體外在形式到內心對構建空間感知的雙重認知,才是“建築”的真正釋義。
四合院式建築最早可上溯至3000多年前,陜西歧山鳳雛村的西周早期宗廟建築四週已有房屋圍合,分前後兩進院落。陜西出土的東漢明器灰陶院落和四川出土的大量東漢畫像磚充分證明四合院式建築至遲于東漢初期已作為民居建築廣泛存在於中華大地上。而這種圍合式建築可大可小,可官可民,當被不斷擴大,就有了宮殿式、廟宇式建築,乃至整個城市佈局。
記載了先秦一系列營建制度的《周禮·考工記》説: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這個中軸線對稱的方形棋盤式佈局,以經緯道路為分割線,劃分城市功能,明確了各主要建築物的位置,體現出國家意志層面的秩序感與等級意識。這是中國建築最早的建築技術文獻,一般也認為是周公旦主持營造的東都洛邑的標準。後世各朝代的都城和宮殿的建設與佈局,皆遵循此制。2500年後,明成祖營造的北京紫禁城,亦未破此例。
中國古代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爭奪生存空間與生産資料的記錄。築墻這種可以帶來安全感的行為是農耕民族最便利且行之有效的防禦手段,從閉合的四合院墻到高聳的朱色宮墻,從巍峨的城墻到帝王用來“家天下”的長城,對這種通過圍合形成封閉空間的安全感的追逐,便承載于建築之中。
木材營造的溫暖世界
與西方因追求永恒的建築觀念而選擇磚石結構不同,中國古代建築自西周始便專情于木材的使用。究其原因,首先緣于中國“五行”文化中對“木”的理解。這種柔和、溫暖、能屈能伸且具有生長性的元素,更契合中國人“構木為巢”的理想生活。而那些冰冷的磚石材料,除了用作防禦功能的各種圍墻外,主要被用於修建踩在腳下的臺基和埋入地下的陵寢。
以木為構,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與制約。“毀舊國,建新朝”也是傳統之一,毀掉代表社稷的宗廟與宮殿便是亡國的象徵。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一座座無比瑰麗的帝王宮殿都在改朝換代的歷史風雲裏終逢煨燼,無從憑吊。所以對於中國人而言,與其將建築看作永恒的紀念,不如專注于將其打造為當世的實用空間更好,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築從皇宮到寺廟再到住宅,形式區別不大的原因之一。而新王朝如何在短時間內百廢俱興,充分運用好建築這樣一種禮儀形式來為帝王加持,則是當務之急。
先來看一組古代中西世界重大工程建築所用時間對比:
約西元前1100年,周文王姬昌建靈臺,雖巍峨高達24米,但“不日成之”;
西元前518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在波斯波利斯修建百柱宮,耗時58年建成;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的長樂宮破土動工,1年零5個月後竣工,緊接著修建的未央宮也只用了2年時間;
西元前174年,希臘雅典的巨大“爛尾樓”宙斯神廟在安條克四世的贊助下得到重建,用時42年;
西元662年,唐高宗再興土木營建停工許久早已一片荒蕪的大明宮,10個半月後,他在紫宸殿和百官共賀新宮落成;
西元1296年,義大利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開工,前後用時200年,其中穹頂一項就費時18年;
西元1417年,明成祖備好材料開建紫禁城大殿,近1000幢建築的實際施工時間僅用了4年;
西元1506年,教廷城的聖彼得大教堂開建,用時120年建成。
以上不難看出,較之西方的磚石結構建築,中國的木構架建築有著巨大的時間成本優勢。再加上木構架三千年未變的建造體系,使得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時期,只要遵循藍本備料,不需要累積太多建築人才,就可以快速投入到建築施工中去。對於在兵荒馬亂中新立的政權而言,欲在短時間裏建設一座規模龐大的宮殿,採用木材構架建築形式,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朝代更疊,審美變遷,外來文化影響,中國傳統建築中這種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以榫卯相連結組成的木構架形式,基本統一了下來。就連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外來宗教,也在建築領域裏也選擇了融入。當密檐式佛塔漸漸被樓閣式木塔取代,佛教僧侶選擇了木構架圍合式院落,也迎來了中國百姓的人間煙火;牛街禮拜寺以六角亭式的望月樓替代伊斯蘭風格大拱門、以重檐歇山鐘樓樣式的邦克樓取代宣禮塔,青磚影壁與木製牌樓便不再隔開與牛街的市井氣息。
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産物,建築的物質外在體現正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的折射。當西方磚石結構建築體系分崩離析先後形成古希臘式、古羅馬式、羅曼式、拜佔庭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式建築等諸多樣式,中國木構架建築卻基本保持著三千年不變的建築體系,卓然不群於世。中國傳統建築,以不變應萬變,更行、更遠、還生。
9月8日晚21:20,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將同步播出《似是故人來》第八期。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梁思成的再傳弟子王貴祥,一起走進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探索古建築文化的內涵與智慧。(作者:李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