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白庚勝:在歷史的語境下觸摸人性之光

發佈時間:2022-07-18 11:29:2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白庚勝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編者按:近日,《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以下簡稱為“《張掖傳》”)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該書係“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

張掖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絲路古城。從漢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戰河西走廊開始,這片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從此,開啟了中原文明向西擴展的藍圖,也迎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張掖傳》以此為切入口,穿越時光追溯這座城市的前塵後世,用數十萬字展現了張掖獨特的文化特色及文明歷史。

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特為《張掖傳》寫序。中國網文化全文發佈,以饗讀者。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陳玉福 程琦 任玲著,2022年6月新星出版社出版。


在歷史的語境下觸摸人性之光

——白庚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不僅僅是一部散文體的文學傳記,更是一曲抒寫張掖歷史文化的讚歌。傳記文學和志書及歷史專著有極大區別,她不是簡單地敘述歷史、羅列數據,而是讓清新的文字、別樣的表述、哲學的思考進行跨越歷史的跋涉和遠征。《張掖傳》選取的歷史斷面,雖然發生地在張掖,但在人物內心矛盾糾結與和解妥協的掙扎和新生中所寄寓的一種精神力量,卻超越了當下的時空。作者筆力精微邏輯嚴密,語言精準簡約,凝練剛勁,渾厚樸實,穿透深邃,賡續了如祁連山挺拔巍峨、黑河水波滔洶湧的磅薄血脈。開篇中的那些文字見證:“天若有情天亦老!歲月想要冷落直至遺忘一方天地,總是無情且殘酷的,不管那裏曾經有過怎樣的繁盛。水天一色抑或沃野千里,馬蹄沒草還是人聲鼎沸。當那些過往漸漸消散一如繁華之落幕,誰還記得幕布之後的掙扎與嘶吼?委頓蒼白取代了胭脂勝雪,歷史也便成為簡帛之中只言片語的冰冷敘述,若要重溫就好比是隔著層層面紗去窺探佳人真容般朦朧,剛有了一點點眉目倏忽間又是霧鎖煙迷,像縈繞祁連山頂的晨霧霜露,又如滔滔而去的黑河水流,無語靜默的迷霧中令人思而不得,常有雲深不知處的困惑。”(《第一章:弱水之畔崑崙之巔》)。作者視野遼闊,翰墨雄宏。從六合八荒到商賈雲集;從資源富庶到冰雪滋養……無不展示著張掖這塊風水寶地的無盡傳奇和俊採星馳。

喝著祁連雪水一如神水延續的張掖人,自有她的神性所在,有著對於自然的敬畏;大自然毫不吝嗇的滋養令我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用一種科學的神力,呵護自然和自然賜予的神恩。所有的蠻荒,都在歷史文明的進化中逐漸演變。也許在傳説中的“蠻荒”裏,人們把自然之力解讀為某種神力,只為了一種敬畏,一種對於賜予的恩典的崇敬和頂禮。如今的釋然,也只是撥開了籠罩在神身上的神秘迷霧,而自然之力依舊存在,像冥冥中人類歷史前進的內生動力,當下是對過去的銜接和承載。這是自然歷史和人類歷史的重合,也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所在。

作者以客觀理性的目光和理解,追尋著張掖歷史文字中、文字外的珠璣。在作者筆下,一切淒美絕倫的神話,都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個瑰麗夢想的達成,無論是神仙在人間高處的客居,還是一種怪異藥物的誕生,都是給予現實的兌現和治療。張掖,是神話的發祥地,也是滋生美好生活、美妙愛情的土壤和集結地。神話是文明的開端,是播撒于天地之間神聖而崇高的種子,在張掖這片卷帙浩繁的冊頁上駐足落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遞著人間樂園的永恒無限。

張掖的歷史與水有關,與道有關。仿佛大禹治水,是一個象徵,也是一個暗喻。象徵了一種善性的內涵,暗喻了一種水一樣的修身和存在。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一種生命的命脈,也是一種文化的根系和延續。我們周身的血脈,是水做的。周身佈滿的血脈,像充實的水文化,在化育著自己,也化育著他人和這個世界。

老子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與道,是給人的生存境界和完美性打了一個比方。是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更是內化外化于形,使得抽象內在的立意智慧外在形象化。這裡的形,是物象,便是佛與道的造像。一種立意有了物象的支撐,可視可見。這裡的道,便是自然。這裡的善,也便是自然。自然是道,自然是佛。自然是道的自然。自然是佛的善性。一切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和人類。這也才是作家匠心獨具,對人與自然和諧歷史的完美傳播和解釋。

道,是生活之道。佛,是生活之佛。佛道,都是一種生活的清規戒律。是一種大智慧。像我們的中華漢字,有內讓,有外包,兼具了內方外圓的人生哲理。每一個漢字,不只是有橫平豎直,棱角分明的人格,也有撇捺點鉤等曲筆婉約、描繪不盡的漢家風範。這是漢字的文化寄託。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如此,我們延續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亦如此,而張掖仿佛就是這些漢字當中富含歷史韻味的濃縮與精華。在作家筆下,從一城山光半城塔影到西遊記事磨礪禪心,都是用自然的和諧在隱喻人生和社會的歷史演化。

漢唐的興衰繁盛,就是張掖的歷史證詞。張掖有著歷史演進的多元疊加文化,而各種文化的積澱,促成了張掖的展翅翱翔和鳳凰涅槃。這樣的文化厚植價值連城,讓張掖一再擊楫中流。張掖的歷史與人有關,與戰爭有關,與汗血馬有關,與大漠風沙有關,弱水三千澆鑄了錚錚鐵骨;張掖的歷史,是金戈鐵馬的歷史,是龍馬精神的歷史,是佛音渺渺的歷史,是開山鑿壁的歷史……

東來西往的駝鈴聲裏,張掖乘風破浪鏗鏘而行。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歷史是定位儀,歷史是燈塔。張掖歷史,是游離于每一個內心世界的西遊記,是夢裏的敦煌,更是一種馬不停蹄的詩意和遠方。

黑水國,黑水河畔建立的一個王國,依山傍水的雄廓,化為了殘垣斷壁。那是被風沙掩埋了的哭泣和吐不出、咽不下的苦澀膽汁。這樣的沉痛教訓,應當警鐘長鳴。過度開採,過度砍伐,過度使用不當,都是黑水國遺址的無字碑。地球的機體,絕不是一種物象的簡單位移。人法地,只因人在地球上生活,地法天,只因地球是天體的一部分。地球的自轉産生了白天黑夜,地球的公轉形成了一年四季。宇宙,自有它內在的運作軌道。

陶器,是繪畫和文字歷史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象徵和國粹經典。那些曾經埋藏在地下的瓷器,更是碎片化文明裏的歷史遺珠。醉心瓷器彰顯漢文化雄渾底蘊,一板一眼燒制雕琢,那是對文明嘔心瀝血的焊接。復述這段歷史,用穩重不失有趣的文字描摹鉤沉,足見作家對於先賢經天緯地之才情的推崇,以及對傳統文化之膜拜。

智慧者和虔誠者永遠是歷史的奠基人。石窟造像,也是為了一種信仰的安放。歷史中的民族,因為尊,因為善,因為慧,也是因為心懷天下,而一再成為歷史傳承的新星和霸主。

焉支山下人頭攢動,萬國旌旗招展,盛況空前。駱駝演繹了駱駝城的固若金湯,魚米滋養了張掖的貴族氣質。多少蔥郁,蒹葭了張掖;多少水雲天,琇瑩了張掖。

甘州糧倉豐盈了鍋碗瓢盆,也富足了張掖人的精神世界。無愧於張掖歷史,無愧於天下米糧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張掖而殫精竭慮,運籌帷幄;多少俊彥秀眉,為了張掖而鐵馬冰河,馳騁千里。驛站,古城,馬幫,駝隊,戈壁,沙漠,村莊,絲綢,瓷器,茶葉,落日,圓月,長河,田野,睡夢,旭日,烽燧,邊關,鐵馬,秋風,王朝,都是歷史的乳汁,滋養著花開花落。那是歷史的天空在輪迴,陰晴圓缺裏,一種蒼茫的雄宏,一種銹蝕的鏗鏘,是現實和歷史的若即若離,像我們在臨水望月,像我們在對酒當歌。

歷史鋪展的,仿佛是漫長西征路。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那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意志。而歷史的咔嚓骨折處,聽到的總是一衣帶水的、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千絲萬縷的血脈和輪迴。一個王朝與一個王朝的交替,總是在一種分道揚鑣裏耦合,吐故納新,萬象更新。

歷史,就是讓我們在深埋或者坍塌的黑暗中,追根溯源的一次又一次探索,只要有艱辛的付出,就會有閃光的發現。歷史更疊,天下英雄只余傳説,史家在竹簡絹帛的典籍中揮毫潑墨、躍馬揚鞭;眾生在閱讀中感悟歷史,在歷史中鑄造華彩。

史家精神,文學表達。《張掖傳》描摹了我們的精神圖騰,豐盈了張掖歷史文化內涵,更是張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作家如捕魚者一般沉著,用智慧打撈歷史遺落的珠璣,用智者不偏不倚的銳利目光擦亮歷史的天空,讓我們一覽各個時期獨屬於張掖特有的風采華姿。作者的筆墨一再以美喻美,只為讓人們領略西部張掖人文自然的景觀和歷史。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別樣甘州、大美張掖,生動再現了張國臂掖之傳奇,塞上江南之豐美。張掖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在“一帶一路”的壯麗行程裏,為世界吟唱一曲綠水青山生態之都的華美詩篇!作者為張掖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相信通過這部《張掖傳》,會讓張掖旅遊文化的發展跨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