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好好吃飯”,幾多鄉思涌上心頭
——屏上美食風味訴説生活日常與人間情感
【網聚世界中國風情】
美食是舌尖上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鍋碗瓢盆碰撞出的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思。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美食文化就是這條文化長河中波瀾壯闊的生活歡歌。近些年,美食類網路文藝備受觀眾喜愛,在“舌尖體”的敘事範本下繼續前行,在網路話語體系中推陳出新、大放異彩。
從生活的“客體”轉變為被觀看的“主體”
食物早已不滿足於為人們提供果腹的低端需求,化身兼具治國智慧、價值實現與情緒調節職能的新生活範式。文人墨客將千種情思寄于山水,將萬般心緒付于舌尖,對美食不吝筆墨,字裏行間充滿著生活情趣,每一道美食背後都蘊藏著或溫暖或哀婉的人間故事。
從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來看,美食不斷更新迭代和花樣頻出,有其不可忽略的歷史背景,也展現著立身其中的時代風貌。凝聚天地之靈氣、四季之精華,食物是壯美河山對人類的慷慨饋贈。美食的演化史就是百姓的生活史,物盡其用體現出百姓的辛勤勞作和生活智慧,原生材料經過精巧技藝變幻為種類多樣的珍饈美饌。美食樣式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地域、時令、場合甚至心境等適時調整,這正是源於中國人自發的創新精神,在守正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進取,這不僅是熱愛生活的初心,更是堅守品質的匠心。
當人類進入數字媒體時代,美食展現的手段更為多樣與自由,不再依賴文字解讀産生“通感”之效,“視覺+聽覺”的全方位輻射帶來更為直觀的審美享受。在藝術的濾鏡下,美食從日常生活的“客體”轉變為被觀看的“主體”,生活因“間離”而充滿新的意趣。有關美食的網路文藝是對本真生活的深度挖掘,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解讀,它們將深邃的哲理和內涵重新進行話語編碼,兼顧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社會,用人間煙火去詮釋生活本身。
如今,美食類網路文藝更加關注個體在獲得美食時的滿足感,善於從微觀視角去探尋人類的至善至美,用影像記錄和展現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它們用紀實的鏡頭語言感謝大自然的慷慨,將自然生態與人類生存縫合為命運共同體,共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昇華出正向的情感倫理價值。這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探索,用人性、自然、審美、藝術的情懷去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美食與人類一體化的人間生活全景。
網路文藝將美食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尋找食物中獨有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內涵,借用數字媒體展現新時代中國美學精神。《早餐中國》與《宵夜江湖》恰如一天的兩極,串聯起早晨的忙碌和夜間的閒適,是古代文人“晚尊和月吸,早飯帶星炊”的新時代書寫。嫋嫋炊煙是美好生活的開啟,是“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民間智慧,更是奔赴遠方的行動能量。夜幕下升騰的煙火氣犒勞人們一天的辛勞,藏匿街頭巷尾的美食讓平凡的日子變得熱烈且充滿希望。
另一層面,美食之所以走紅網路文藝還在於人們對現實生活短暫的精神逃離,是對簡單生活的真切渴望。現代生活所攜帶的快節奏和高強度讓越來越多的人需要精神撫慰,而美食便成為繁忙生活與平靜內心之間的最好橋梁。“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更能代表現代人的思緒,也成為人們情感慰藉的心理訴求點。
人們在享受高科技、便捷化生活的同時,更加嚮往原生態、綠色自然的生活理念。美食類網路文藝的出現滿足了觀眾的情感需求,大家沉浸在安逸舒適的鏡頭語言中,疲憊得以舒緩,壓力得以緩解。這樣純粹、美好、熱烈的生活方式,撫平了人們內心的嘈雜與煩亂,每一道美食在呈現出具有飲食情調與意趣的文化藝術享受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心靈靜謐之所。美食類網路文藝給予日常生活中無限重復的事件新的創造力和感染力,在重新被發現、被表達中升騰出新的美學價值。
在“家味”敘事中激活思鄉情愫
美食類網路文藝在生活節奏全面加速的當下廣受歡迎,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更青睞它內部呈現出的“慢”內涵。這種看似矛盾的情境實則是對“家”的情感眷戀和精神回歸,體現出一種更具現代性話語特徵的“家味”敘事。
主創者在關注食物的同時,也深入挖掘背後的真摯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講述情感的韻味。風餐露宿、不辭辛勞的食物供給者與大自然相融,將大自然的原生樣態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他們對著鏡頭開懷大笑,炫耀自己捕獲的戰利品,每一張笑靨背後都是對現有生活的滿心歡喜。這承載著他們勞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認可的獲得感和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風味人間》通過微觀視角深度詮釋“幸福”的味道。夫妻店和老字號等常常出現在鏡頭裏,簡單的食材在店家們手中變為吸引四方來客的美食,他們的“打情罵俏”和彼此揶揄成為另一道風景,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萬事興的真實寫照。
天地精華孕育萬物生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遊子們尋覓家鄉美食來懷念家鄉的人與物,相似的味道讓他們實現精神回鄉,鄉愁得到短暫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緩解。對家鄉味道的懷念與嚮往還能使散落各地的同鄉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間中獲得家人般的陪伴。食物成為子女與父母、個體與群體、家鄉與異鄉的情感聯結,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屬性的生活符號,並在藝術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氣息。
美食類網路文藝通過視覺“味道”帶動感官沉浸,讓觀眾産生深切的情感共鳴,將視覺構建的美食意境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此建構出一個兼具熟悉感與陌生化的網路空間中的家鄉。《川味》《大叔小館》《尋味順德》等網路節目正是以美食為切口,滿足當代人回家的情感需求,通過真實的視覺和聽覺、營造的味覺和觸覺來虛構一個身臨其境的家鄉場景。另外,美食只是作為一種直觀的表達符號,其深層的所指符號則是鄉音、民俗和記憶,它們與具象化的美食共同打造文化場域來安置思鄉情緒。
鄉土社會中的“家”樣式在現代社會有了進一步演化,年輕人因求學、工作、婚姻發生空間遷徙,新的“家”類型在這種聚散離合中建立新的“家”模式。原本依靠地緣、熟人社會建立的大家庭模式,變成陌生化、多元化的生活社區。因遠離家人,物理意義上的“家”此刻就等同於情感意義上的“家”。獨自生活的年輕人,無法與親人實現隨時隨地的情感互動,那麼因美食而結緣的青年群體的自然聚合,使美食自身所特有的分享屬性成為都市人群交往的最重要的情感連接,成為打開社交圈的重要介質。另外,“好好吃飯”似乎成為當代人表達生活態度的集體宣言,這種頗具口號意味的群體發聲實則是從精神層面對認真生活態度的自我褒獎和情感補償。
美食類網路文藝將有關家鄉、家人、家的情感具象化為一日三餐,情感元素和時空記憶在舒緩的節奏、安靜的場域中被重新拾起。食物的色香味美、烹飪的匠心傳承、餐廳的物件美感都超越“食物”本身的意義,攜帶了文化基因、戀家情結和思鄉情愫,激活了文化基因和情感要素,喚醒人們對美好歲月的深層記憶。
技術賦能讓“生活美學”有了新格調
隨著網際網路與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形式多樣的媒介豐富著百姓的日常生活,新媒介在改變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藝術樣式和審美意趣的同時,也重塑人們的欣賞習慣和感官體驗。人體的各項器官在數字媒體時代得到延展和強化,身體的多重樣態同時作用於情感表達,感官體驗成為文本敘事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內容。
“生活美學”的興起就是對數字時代來臨的有效回應,它突破傳統審美和原有類型,嘗試著將藝術和非藝術的邊界模糊化,有意搭建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審美,與傳統的非功利審美並駕齊驅,共建多圈層、多層次、多元化的審美文化空間。
美食類網路文藝就是對“生活美學”的用心詮釋,它建構出一種以“物”觀“人”的新角度,在繼承傳統媒體敘事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美學意義。觀眾在日常生活“陌生化”和“變形化”的藝術加工中獲得新的審美體驗,最終達成一種超越習慣認知的審美思維,進而産生更深層次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愉悅。
有關美食類的網路文藝樣式繁多,紀錄片、影視劇、綜藝、微短劇和短視頻等都紛紛涉足,它們帶給觀眾更為多元的沉浸式享受,創造出與現實世界相倣的虛擬鏡像,營造出參與感極強的真實體驗。同時,各種文藝樣式不斷調整敘事策略以達到持續不斷的內容輸出,將普通的日常生活片段注入雋永的藝術魅力。
廈門廣電集團創作的美食系列微視頻《八“鮮”過海》加入擬人化的敘事角度,賦予食物“選手”的主體身份,“先生”和“小姐”的稱謂讓食物具有人的性格和魅力,深得青年觀眾喜愛。《奇食記》挖掘中國大江南北的“另類”美食,以反傳統、反常規的拍攝思路記錄原汁原味的民間生活風味,用繪聲繪色的鏡頭語言展現“奇葩”口味。美食類網路文藝在具有電影質感的畫面語言中深度解讀隱藏其後的生活味道,以“潤物無聲”的寫意鏡頭代替傳統的解説詞,增添了中式美學的涓涓細流的浪漫表達。
自媒體時代的短視頻創作還激活了大眾表達自我的創作慾望,美食博主在自媒體平臺發佈原創作品,不單是對個人生活軌跡和記憶的記錄,還成為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藝術創作水準的新職業。一些節目不過多解讀美食背後的意義,將專注度放于美食製作全過程;一些借美食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主張;還有一些緩緩講述每道美食背後的故事和意蘊。視聽藝術滿足各種意圖的創作初衷,節奏、音樂和剪輯將藝術的氛圍感“拉滿”,跨越地域限制和文化隔閡貫穿生活經緯,再現被日常瑣碎遮蔽的生活美。
美食類網路文藝賦予世間人情藝術質感,生活碎片在鏡頭語言中成為情感索引,本能化的生存需求引起群體情感共鳴,同時還填補人們碎片化的閒暇時間,不間斷地提供可操作性的實際幫助,是網路知識版圖中頗為接地氣的類型之一。它帶動觀眾對過往慢生活的嚮往,激起社會的內聚力和引發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追尋,給觀眾提供了靜謐、安逸的情感棲息地。在這種鏡像敘事中,記憶深處的情感元素和時空感知被重新喚醒,美食將斷裂的時間、離散的情緒重新復位。
(光明日報作者:郝靜靜,係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