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甜美的葡萄與浪漫的文化

發佈時間:2023-05-05 11:06:51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那秋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作者:那秋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飲之,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由此可見,葡萄最早來自西域。

葡萄和葡萄酒,歷來作為文學家創作詩賦的題材。除史傳外,葡萄和葡萄酒還出現在圖經、方志及文書檔案中。葡萄、葡萄酒文書檔案的種類眾多。吐魯番文書、敦煌文書、吐魯番回鶻文文書、吐蕃簡牘等,均有葡萄、葡萄酒的記載。唐朝佛教文獻是葡萄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裏,佛教壁畫裏的菩薩有手持葡萄者,那些葡萄串與葡萄葉隨纏枝波狀彎弧分佈,一種為寫實形,一種為花形,色彩有青、綠、紅、赭、白,對比鮮明,清爽悅目,其寓意是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碩,枝葉蔓延,則被人們寓以子孫綿延、家庭興旺的美好願望。於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葡萄紋”。在古代近東地區,葡萄與葡萄藤是自然界繁榮多産的古老象徵,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新疆的葡萄溝何以盛産葡萄?有一種浪漫的説法,是當年唐三藏取經時曾路過這裡歇腳納涼,師徒四人一邊飲著山泉,一邊吃著沿途帶來的葡萄,不經意間撒下的種子繁衍開來。在《西遊記》中,各路神仙、妖怪經常吃葡萄。每次宴飲時,果盤裏總少不了葡萄。

《太平禦覽》記載,唐太宗不僅在皇宮禦苑裏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製。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唐詩裏葡萄酒屢見不鮮。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李白的《對酒》:“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裏醉,芙蓉帳底奈君何。”鮑防的《雜感》:“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

葡萄品種的中文譯名,真是出神入化。“赤霞珠”,形容葡萄的顏色如赤紅的霞雲和珠玉,出自唐人錢起的《江行無題》詩:“渺渺望天涯,清漣浸赤霞。難逢星漢使,烏鵲日乘槎。”“麝香”(音譯慕斯卡托),是徐志摩所起,他覺得這種葡萄的香氣十分美妙、沁人心扉,如同麝香般令人心曠神怡。

在古希臘,每年春天,當葡萄釀成美酒而葡萄藤長出新芽,田野裏開出花朵的時候,雅典人就要舉行盛大的節日來紀念酒神狄俄尼索斯。因為他喚醒了大自然,帶來了春天和快樂。

元朝雖然只有九十餘年歷史,卻是我國古代社會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已經有大量的葡萄酒産品在市場銷售。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在山西太原府,那裏有許多好葡萄園,釀造很多的葡萄酒,運到各地去銷售。”

西方文學作品裏常常出現葡萄的形象。葡萄是美味,也能從中品出人生與世情的況味。如果説《聖經》以葡萄象徵人類勞動所創造的豐收與財富,那麼《伊索寓言》裏狐狸想吃的葡萄則比喻貪婪的慾望。

中國新疆有一首愛情民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克裏木參軍去到邊哨,臨行時種下了一棵葡萄。果園的姑娘阿娜爾罕喲,精心培育這綠色的小苗……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用葡萄象徵愛情。有人説:“初戀是一隻橙子,很有營養,帶點酸味,回味無窮。單戀是一隻檸檬,不適合咀嚼。相戀是一顆成熟的葡萄,吃起來有著美不勝收的甜蜜感覺。” 

因為葡萄的果實聚整合一串,並且每粒果肉裏都有不少籽,所以就有了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寓意。把葡萄送給新婚的愛人,寄託美好的祝福,象徵幸福、美滿的生活。

中國古代繪畫大師酷愛葡萄。明代徐渭可為代表,他的《墨葡萄圖》純以水墨畫葡萄,隨意塗抹點染,葡萄挂在枝頭,形象生動。藤條紛披錯落,向下低垂。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水墨酣暢,意態豐滿。題詩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有很多關於葡萄的人生哲理,西哲培根把知識的積累比喻為“一串甜美的葡萄”,而絕不是“一盤散沙”。中國學者錢鐘書説過這樣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了。”文化大師的幽默語言常常發人深思。

吃著甜美的葡萄,常常聯想到人生。葡萄從種子到結果也是一場修行。葡萄在天地間尋找陽光、空氣、水土,這是萬物契合的智慧。對於葡萄而言,只有在耐心成長中做足功夫,才能在日後呈現醉人的香氣。這是一場在天地間集結精華並努力結果的修行。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05日 16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