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探訪河北遷西“水下長城”:水庫橫切長城 雄關鑲入碧波

發佈時間:2023-05-05 10:20:1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郝燁 | 責任編輯:謝榮宇

長城萬里,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神州大地,跨越群山戈壁,歷經草原沙漠,橫亙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和文化符號。巍巍長城自古遇山不斷、遇水則斷,但在潘家口水庫,至今仍遺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水下長城”。暮春時節,從唐山遷西縣城驅車北行約40公里,來到潘家口水庫,于湖光山色之中探尋“水下長城”真容。

潘家口庫區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水”地形,由於獨特的軍事防禦目的,兩邊的陡峭山崖上呈帶狀分佈著明王朝的防禦工事——潘家口、喜峰口長城。上世紀70年代,一座大壩在河北省遷西縣拔地而起,造就了潘家口水庫。潘家口水庫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入一潭碧波,從而形成萬里長城一處絕景——“水下長城”。

行走岸邊向水庫中央遠眺,氤氳浩渺的水面籠罩著一層薄涼的水汽,雄偉的長城依山順勢,蜿蜒入水,直入水底,消失在碧波之中,轉而,又似一條巨龍,從水中躍出,沿山體盤旋而上,隱沒在燕山深處,形成了“城在水下走,水在城上流”的奇絕景觀。

潮濕的空氣中,轉乘快艇于水面上行進。遠遠望去,長城主體已淹沒于深不見底的水下,岸兩旁各類水生植物叢生。露出水面的部分與水為伴,少了幾分恢弘,卻多了些和順。蜿蜒迂迴的長城恰似一條巨龍,頭紮在水裏飲水,身子還在山上盤旋,構成一幅巧妙的山水風光圖。

據遷西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天華介紹,潘家口關是中國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東側喜峰口關遙相呼應,相距約12華里,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是當時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潘家口“水下長城”與歷史上長城抗戰所在地和愛國歌曲《大刀進行曲》起源地喜峰口、大嶺寨明長城磚窯群等,共同構成了遷西獨特的長城文化。

然而,在經歷幾十年難以“顯露崢嶸”後,隨著水漲水落、長時間凍融、水浪淘蝕、涌浪衝擊,“水下長城”經歷了局部坍塌、孔洞、滑坡等,亟待修整。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水下長城”,有關部門啟動了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項目建設,通過建立“網際網路+公益”資金籌募模式,實現全程“可視化”展示;應用新技術成果,解決維修保護技術難題;制定科學規範的工程管理措施,採取設計施工一體化;拓寬公眾參與途徑,擴展展示宣傳渠道等舉措,推進修復。

春夏之交,“水下長城”再次迎來了攝影愛好者的光臨,如今,長城的防禦功能早已褪色,但因為古老文明而産生的歷史美感,卻隨著時光的沉積而更加深刻。在攝影愛好者的鏡頭中,長城堅韌的生命力將被更多人知曉。(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