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從“五一”文旅市場看文旅融合大勢
新華社記者
國內旅遊出遊2.74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80.56億元——這個“五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呈現強勢復蘇局面。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火熱的“五一”文旅市場背後,涌動著文旅融合深入推進的鮮活實踐,折射出“詩和遠方”不可阻擋的融合大勢。
新體驗:在旅遊中涵養自信力量
“五一”假期,西安大唐不夜城無分晝夜遊人如織。街區中,旅遊演藝精彩紛呈,“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舞曲聲中“復活”,白衣飄飄的“李白”吟咏千古名篇……
“隨著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漸濃,僅是打造旅遊景觀,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西安曲江文旅股份公司演藝管理中心總經理蘇卉説,“我們深耕‘文化+演藝’創新,結合科技、創意、互動等表現方式,讓遊客沉浸在唐詩所描繪的‘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的場景中。”
攤開“五一”假期出遊熱點地圖,“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實現更好聯結——
在山東東營,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緊鄰黃河北岸,人們在這裡逛老街長巷、趕非遺大集,體驗醇厚的黃河文化;
在河南信陽羅山縣何家衝,以紅色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圍爐煮茶”新方式,吸引著大批年輕人;
在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大家在目睹“中國天眼”雄姿後,還能參與拼裝“中國天眼”模型活動,進入天文體驗館聆聽脈衝星的聲音;
……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五一’假期非常明顯的特色。”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旅融出新天地。人們在旅遊中感悟中華文化、涵養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旅遊新風尚。
5月1日,在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時,遊客王敏敏通過VR看到遵義會議召開時的場景,感覺非常震撼:“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紅軍長征路上經受的各種嚴峻考驗,倍感如今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這次紅色之旅不虛此行。”
在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進程中,遵義市依託VR技術對紅色景點進行了數字再現。遵義市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何燁説:“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有效提升遊客旅遊體驗,更好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不僅恢復歷史風貌,同時增加新的旅遊項目、新的消費場景。
“國家文化公園不僅為我們傳承、保護和發展中華文化提供優質的場所和空間,也為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提供全新的動能。”戴斌説。
新消費:文旅融合打造活力産業
逛完博物館,買上一份主題文創商品;預約景區門票,順便預訂特色餐飲;走進主題街區,最好換上相配服飾;打卡城市地標,也不能錯過當地“網紅”品牌……當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消費更加向“美”而行。
在江蘇南京秦淮區,白墻黛瓦的夫子廟步行街人潮涌動。“逛街哪都能逛,但像這樣有歷史有文化的街區卻不多見。槳聲燈影裏,感覺喝杯茶也成了一種文化體驗。”上海遊客孟亞芳説。
充滿文化的旅遊體驗,帶來充滿活力的産業。經過長期建設,今年3月,以夫子廟為核心的南京秦淮特色文化産業園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
“産業園既有大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又有現代便民的設施環境,文化和旅遊稟賦突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江永強説,歷史文化的融入,使旅遊品質極大提升,慕名而來的遊客又通過消費實現經濟良性互動。
除了傳統文化,時尚潮流也在深度融入旅遊。
湖南長沙,線上,五一檔影片《長沙夜生活》正在熱映;線下,一個“電影平行時空市集”在湘江邊的北辰三角洲同步舉辦,許多年輕遊客前來沉浸式地體驗電影中同款場景。
線上“出圈”,線下“打卡”。從主打中國風的奶茶品牌,到喚起“80後”記憶的復古餐廳,從創意迭出的綜藝節目,到富有湖湘特色的劇場演出……每個遊客都有自己來到長沙旅行的理由。
“長沙正加快建設具有‘長沙味、湖湘韻、中國范’的文旅名城和世界旅遊目的地。”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郭潤葵認為,長沙近年來的文旅融合,産生了“1+1大於2”的效果,體現了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在專家看來,新興文旅消費也為許多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嶄新思路。“借助旅遊者自帶的價值系統,文化與旅遊之間形成了‘相互賦值’的過程。”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文化旅遊消費聯通著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成為促進文旅融合邁上新階段的動力。
新業態:創新發展重塑“詩和遠方”
家門口就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種什麼體驗?廣州市民對這樣的生活習以為常。
位於廣州市中心的正佳廣場,既是購物中心,也是擁有極地海洋世界、生態植物園、博物館、科學館、天文館、冰雪世界和大劇院的獨特文化和旅遊目的地。“五一”期間,許多廣州市民攜家帶口來到這裡。據統計,假期全場總客流量超90萬人次,同比增長97%。
正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謝萌介紹,正佳廣場不斷探索新“玩法”,目前文化和旅遊消費佔比已經達到了四成,是華南城市休閒度假新空間,形成了兼具文化和旅遊特色的新産品、新服務、新業態。
創新的商場“火”起來,創新的博物館“活”起來。
5月1日,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啟動,包括展覽展示、互動體驗、論壇研討等在內的系列博物館文化活動將持續整個5月。40余家博物館和相關文博單位攜本館特色文創産品亮相文創市集,30余家博物館探索延時開放服務模式,力求更好服務觀眾。
“看了各類高科技展陳手段和可持續發展規劃,令人暢想未來博物館將多麼多姿多彩。”北京市民王溪説。
兩個多月以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規劃展望,到2035年,全域活態博物館基本形成,博物館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為加強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貢獻力量。
博物館不僅是文化旅遊地點,也能成為城市發展支點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表示,北京將充分發揮北京地區博物館的整體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博物館的積極性,讓博物館成為啟迪美好生活智慧、促進社會福祉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重要力量。
從博物館到商業區,從大城市到小村莊,從歷史文化名城到新開發城市……如何讓“詩”和“遠方”在共創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協調,已經成為一道必答題。
伴隨著文旅市場持續復蘇,人們相信,文化和旅遊將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實現融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