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公開課丨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獎勵孩子也有門道

發佈時間:2024-05-22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一陽

你知道如何正確獎勵孩子嗎?今天這個實驗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如何進行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下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

實驗內容:

斯金納首先用廢棄的電線、生銹的鐵釘、發黑的金屬片做了一個箱子。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就可以有一粒食物落入箱內。

他把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到箱子裏,讓其意外踩到杠桿。小白鼠每碰到一次杠桿,就掉落一粒食物。漸漸地,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控制杠桿。

斯金納進一步實驗,改變食物出現的頻率。小白鼠若要獲得一粒食物,必須壓桿3次、5次或是20次。結果表明,小白鼠學會了不停地壓桿,以此達到連續獲得食物的目的。

除了固定比例的獎賞,斯金納也嘗試把獎賞移除。他發現,如果停止給小白鼠食物,它慢慢地就不去壓桿了。

與巴甫洛夫的實驗強調“前刺激”相比,斯金納的實驗則更注重結果,即事後給予獎勵對動物的行為有何影響。儘管實驗對像是小白鼠,但斯金納認為,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學習行為都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

分析與對策

實驗表明,無固定獎勵模式可以增強行為的持久性和耐力,減少行為受到獎勵消失的影響,增加個體的動機和參與度,鼓勵創造性思維和創新。

這個實驗也可以給家長帶來育兒啟示。我們都知道,對於孩子的正向行為要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什麼時候獎勵、怎麼獎勵往往令家長感到困惑。

有的家長對孩子優異的表現無動於衷,或者羞于表揚。在這種無獎勵的模式下,孩子的行為沒有得到任何獎勵或反饋。這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動力和興趣去重復或維持特定的行為。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從而減少對正向行為的投入。

有的家長想到用金錢獎勵的辦法,孩子幫忙洗碗就給1元錢。漸漸地,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求家長給錢,甚至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也要獎勵。這種固定獎勵模式可能會導致孩子産生一定的預期:只要完成特定的任務,就會得到獎勵。這在短期內可能確實會促使孩子錶現出持續的努力,但一旦獎勵消失或減少,孩子努力的動機就會下降。

那麼,無固定獎勵模式是怎麼做的呢?家長首先要明白,所謂的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當孩子能夠及時完成作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時,給予孩子一個口頭表揚或者豎一個大拇指;作業寫得更工整了,獎勵孩子一顆糖果;成績有了很大飛躍,可以帶孩子去趟遊樂園。這種隨機的獎勵模式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機和投入程度,讓其更長時間地堅持特定的行為。得到意外的獎勵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使其持續地尋求新的挑戰和學習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反應和效果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每個孩子可能會對不同的獎勵模式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個性和需求靈活運用和調整獎勵模式,以實現最好的教育效果。

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保持互動和溝通,這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的重要一環。只有注重情感連接,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理解正向行為的內在價值。(文|劉一陽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