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熱點觀察 | 無奈放棄治療,心理諮詢費用太高成患者“心病”

發佈時間:2024-05-15 10:33:1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文麗娟

諮詢一次數百元至數千元 擔心花了高價錢卻得不到專業的服務

心理諮詢治療費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近年來,我國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走高,抑鬱風險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但因諮詢費用高無法負擔,不少心理疾病患者選擇終止治療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缺乏,即便是收費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心理諮詢機構,其諮詢師的專業素養仍無法保障。一些患者花高價卻可能得不到專業的診療服務

●部分省市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的做法值得推廣,但想全面納入,還要解決醫療機構心理科比例嚴重不足,心理諮詢行業整體發展水準參差不齊等問題

□記者 文麗娟

□實習生張廣龍

就讀于重慶某高校的大二學生李響最近常常感到迷茫、無助、情緒低落,去學校心理諮詢室諮詢後,老師建議他趕緊去醫院檢查。他找到重慶某公立三甲醫院,掛號、就診,醫生診斷他患有抑鬱症,建議進行週期性治療。得知收費標準後,他無奈選擇放棄治療。

“一次掛號加治療就要上千元,如果長期治療,家裏根本負擔不起。”李響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像李響這樣,需要心理治療卻因難以承擔高昂費用而不得不放棄的患者不在少數。

2023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在國民心理健康狀況最新調查中,抑鬱風險檢出率為10.6%,焦慮風險檢出率為15.8%,其中18歲至2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達24.1%,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2023年3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有3000萬名17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受到心理問題困擾。

我國心理諮詢服務類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醫療機構,但目前開設心理科的醫院比較有限;一種是社會心理諮詢機構,近年在市場上大量出現。記者諮詢多家醫院和社會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與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面對面聊四五十分鐘,需要花費近千元。由於心理諮詢治療的起效相對較慢,一個療程患者往往需經過少則五六次,多則數十次的諮詢治療,花費多為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心理諮詢治療費用成為越來越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又一個“心病”。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走高,抑鬱風險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部分省市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提高患者就醫積極性的做法值得推廣,但心理疾病因其特殊性,要全面納入醫保仍然面臨不少挑戰。

費用高昂無力承擔

被迫終止心理治療

北京居民張虹至今記得,醫院裏那間心理諮詢室曾帶給她的力量。

自從半年前確診為抑鬱症,張虹遵照醫囑按時吃藥,每週都到醫院進行兩個時段的心理諮詢治療。醫生很友善,耐心地傾聽她所有的煩惱,“就像一道陽光穿過霧霾照到了我身上”。這半年來,她感覺自己從深淵中慢慢爬了出來。

可後來,張虹的心理醫生告訴她,醫院決定調整心理諮詢的價格,每個時段的費用增加至800元。

“每次諮詢需要兩個時段,一週就要1600元,加上平時藥物的費用,太貴了,不是長久之計。”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及醫生的評測,她最終選擇終止心理諮詢。

回家後,張虹開始查詢社會上的一些心理諮詢機構,發現雖然有的機構第一次諮詢只需一兩百元,但之後每個時段都要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

同樣因為難以負擔費用而選擇放棄治療的,還有來自陜西西安的賀曉。

2022年,賀曉確診抑鬱症,但她沒有醫保,有一次檢查和買藥的費用達1500多元。因費用較高,又擔心自己對藥物産生依賴,她便慢慢停了藥。而對於社會心理諮詢機構,賀曉多方打聽後發現收費都不低,因而沒有到府進行過一次諮詢。

還有受訪患者直言,由於諮詢費和藥費偏貴,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自己感覺好些了就把藥停了,試著自我調節。

一名帶孩子進行過幾次心理諮詢的家長告訴記者,即使是最低檔的兒童心理諮詢服務,如果經常去,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效果如何很難在短期內體會到,她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嘗試。

“了解費用後我更抑鬱了”“價格太貴了,承受不起”……記者在多個社交平臺搜索發現,關於心理諮詢價格貴的話題總能引起這個群體的共鳴。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心理諮詢方式包括三種,網上諮詢、電話諮詢和面對面諮詢。收費標準根據諮詢師水準、諮詢時長、所在地區等跨度較大,低則每小時收費200多元,比較資深的“專家級”心理諮詢師,每小時收費高達2000元以上,且通常按整套療程收費,一個療程費用可達數萬元。

一位在廣東地區執業的心理諮詢師介紹,心理諮詢師的定價一般受綜合因素影響,包括學習成本、患者對其專業認可度、訂單品質和數量、地區消費水準等。以學習成本為例,心理諮詢師的培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首先要求起碼研究生學歷以上。從學校畢業後,還有各個流派的培訓、工作後的諮詢督導等,每一筆花銷都不低。

諮詢機構參差不齊

有的拼命推銷課程

還有一些受訪者擔心自己花了高價錢,卻得不到專業的診療服務。

家住湖南長沙的劉彬意識到自己生病是在2020年,父母第一時間帶著他去當地醫院就診。當時醫院設有心理諮詢,價格約為兩個小時500元。大學畢業後,他到外地工作,陸續找過幾家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價格為每小時300元至800元,但收效甚微。

“花了錢,還不知道自己找的心理諮詢師合不合格。”劉彬説。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心理疾病患者反映自己在進行心理諮詢時“被騙”,“花了很多冤枉錢,卻沒有得到專業輔導”“被不良心理諮詢師威逼利誘,受到嚴重的精神創傷”“我是來尋求幫助的,結果更致鬱”……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有報告稱近10年全國存續的心理諮詢機構累計超過10萬家,每年心理機構平均增速在40%以上。但目前該行業發展水準參差不齊,導致不少治療都是低效的。

記者採訪時注意到,一些收費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心理諮詢機構,其諮詢師的專業素質卻堪憂。雖然是非準入類職業,但心理諮詢師培訓合格證被一些機構包裝成“從業資格證”。還有機構聲稱,只要刷滿課時,拿證上崗當心理諮詢師只需幾個月。甚至有機構“挂羊頭賣狗肉”,説是心理諮詢,其實是相親介紹所、瑜伽館、星盤算命等。還有的治療手段五花八門,如靈氣按摩、全息療法、芳香療法等。

曾任職于北京一家校外英文輔導機構的孫女士,基於崗位工作內容的需要,比如要給家長開一些關於如何克服家庭焦慮情緒、如何給孩子帶來正向情緒體驗的講座,需要考取心理諮詢師。“其實去考證的人都知道這個證非常‘水’,可以説百分百會過。考完再去開家長講堂,這樣會顯得我更加專業。”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傑認為,心理諮詢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培訓一個心理諮詢師與培訓一名內科醫生所花的時間成本幾乎一樣,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其系統培養過程和醫學臨床專業碩士類似,一般本碩期間要學習30多門專業課程,並需要在督導下接受至少250小時臨床心理實踐和200小時專業督導(團體和個體督導)訓練。在此基礎上,還要終身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倫理監管。

而缺乏專業能力的心理諮詢師,很容易導致來訪者諮詢後更加“受傷”。

在北京工作的洪欣和男友分手後情緒不佳,通過線上平臺找到一位“心理諮詢師”,對方耐心地為她梳理情感現狀後作出“診斷”:“你可能患抑鬱症了,要趕緊進行心理治療,我會給你定制解決方案。”

洪欣發現,付費後諮詢師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每次上來就給我推銷課程,讓我升級套餐”。經不住忽悠的她先後花了數千元,結果一番折騰後反而越來越頹廢。

專家呼籲納入醫保

多重難題尚待解決

有業內人士指出,心理諮詢在我國還處於初始階段,社會規範和行業規範都還有待完善。心理諮詢師的定價沒有統一的業內標準,一般是根據諮詢師的資歷和經驗自行定價,而國內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數量有限,一般資歷越高,價格會相對越高一些。

在她看來,心理諮詢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理諮詢最重要的意義是為來訪者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援,幫助其實現心理成長,最終具備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精神心理問題的形成常常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如果心理根源沒有得到處理,即使通過藥物短暫地緩解了症狀,問題仍可能復發。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可以深層次地處理來訪者內心的壓抑和創傷,幫助來訪者真正走出痛苦。

為了降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成本,近年來多地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

早在2016年10月,北京市就開始試點將心理諮詢納入醫保,海澱區原衛計委啟動心理衛生服務活動,為首批34個社區心理諮詢室授牌,其中有7家設立在大學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針對老年群體、在職人群、學生群體開展服務。

2021年3月,廣東省醫保局和人社局印發《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2021年)》的通知中,心理治療出現在精神科治療類別下,暗示治療、催眠治療、森田療法、行為矯正治療、延誤治療、正念訓練、兒童孤獨症教育訓練等被納入報銷範圍。同年8月15日起,廣東省醫保正式開始報銷心理治療項目,三級醫院每次報銷200元,二級醫院每次報銷180元,一級醫院每次報銷160元。

2022年10月18日,江蘇省醫療保障局印發通知,將心理治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自2022年11月1日起在該省統一執行,不同類別醫院的醫保支付標準不同,個人先行支付比例為20%,實際收費超過醫保支付標準以上的部分由患者負擔。

業內專家認為,心理治療納入醫保,在一定程度上能承擔起“治未病”的功能,即在當事人的心理問題沒有達到嚴重程度之前,將其病情消滅在萌芽、初始狀態。目前來看,心理治療納入醫保只是地方性政策,並未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但地方先行先試的意義不同尋常。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提示公眾心理疾病同樣是一種疾病,和感冒、發燒一樣。一個人心理上出了問題,可以去看醫生,不用藏著掖著。正視心理問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病恥感,有助於患者大大方方地接受治療。另一個現實意義在於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醫療負擔,能讓更多心理疾病患者有底氣走進醫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將心理疾病治療全面納入醫保”成為熱點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協主席冉冉提出,由於抑鬱症治療目前尚未納入醫保慢病及特病病種,心理諮詢更未能進入醫保範圍,醫療保障的缺失增加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及困難;建議將心理諮詢納入醫保服務項目,將抑鬱症納入醫保特病、慢病目錄,減輕此類人群的就醫負擔,保證就醫依從性。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護士長杜麗群建議,加快建立集“問題篩查-危機干預-疾病治療-跟蹤回訪”為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將中小學生心理治療和普通醫院心理科的心理諮詢有序納入醫保範圍。

也有業內人士坦言,不同於身體層面的疾病,心理疾病由於具有特殊性,將其全面納入醫保仍然面臨不少挑戰,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國內各類醫療機構中開設心理科的比例嚴重不足,心理治療效果很難實現量化,心理諮詢行業整體發展水準參差不齊等,都是心理治療進入醫保的障礙,需要一步步克服。

(文中受訪患者均為化名 法治日報漫畫/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