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 | 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心理諮詢室能滿足需求
發佈時間:2024-04-15 10:21: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程思 畢若旭 王軍利看著同學們陸續進入工作崗位或升學,為了準備申請博士的論文而延期畢業一年的李升心態有些失衡。發現自己情緒狀態不好後,當時就讀于福建一所高校的李升在朋友的建議下嘗試了解心理諮詢,並第一次走進學校的心理諮詢室。
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去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有關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試點地區全部高校均設立心理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
大學生需要怎樣的心理諮詢室?他們是否了解本校的心理諮詢室情況,有諮詢需求時能否及時得到滿足?諮詢體驗感如何?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針對高校心理諮詢室建設情況,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46所高校學生填寫的有效調查問卷7595份。調查發現,85.17%受訪大學生表示所在高校有心理諮詢室;78.13%受訪者表示目前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設置可以滿足需求,其中完全滿足佔43.50%,比較滿足佔34.63%。
師生雙向探索促高校心理諮詢室發揮效能
早在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其中關於“大學生心理諮詢服務體系建設”的條款指出:高校應根據行業要求設立心理諮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有條件的高校可在院(係)及學生宿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室。心理諮詢室開放的時間應能滿足學生的諮詢需求。
中青校媒近期調查發現,受訪者通過高校心理諮詢室解決困惑情況如下:完全可以解決(27.37%)、解決了一部分(34.17%)、不太能解決(7.10%)、並未解決(1.58%)、諮詢後壓力更大(0.54%)。54.44%的受訪者表示心理諮詢室為學生在校內諮詢提供了安全、舒適、私密的場所;50.19%的受訪者認為在遇到迷茫、壓力等情況時可以得到解答和幫助;49.69%的受訪者認為高校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供情感支援和指導。
在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諮詢體驗讓李升覺得舒適而有效。下定決心做心理諮詢前,李升在朋友的推薦下閱讀了兩本與心理諮詢有關的書。“讀這些書對我去尋求心理諮詢有一些推動作用,讀完後會理解心理諮詢既不是可怕的洪水猛獸,也不是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諮詢師和來訪者是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關係。”抱著這樣的客觀認識與平和心態,李升開始在校內預約心理諮詢。
李升的諮詢持續了大約半年,總共8次左右,每隔一到兩週一次,“幾乎每次諮詢完都是流著眼淚出來的”。諮詢師是一位40多歲的女士,溫柔、親切、包容,“諮詢的過程中她提供了很多情感支援。在諮詢室讓人感到安全的環境下,她引導我去思考,回憶兒童時期的想法”。李升感到諮詢下來很有幫助,也解決了他內心的部分成長問題。
今年1月,就讀于廣東一所高校的劉家楠感到,自己被繁忙的實習、理不順的論文初稿和頭緒雜亂的求職經歷“圍困”,學業上的困擾帶來了和身邊人溝通不暢的障礙,感覺自己情緒不對的劉家楠想到了心理諮詢。在網上搜尋到自己所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公眾號、找到預約諮詢入口,大約20位校內專職或來自校外心理機構的兼職諮詢師的照片、履歷、擅長方向、擅長的治療方式等映入劉家楠的眼簾。跟學校的諮詢師交流的1個小時裏,劉家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獲得了階段性梳理自己的學習生活歷程和心態的能力,“之前我自己並不知道怎麼梳理,很多想法是混亂的”。
“相比2020年前,最近幾年每一年高校學生預約心理諮詢室的整體人數和比例都在增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魏萍在高校從事心理諮詢工作20餘年,在她看來,心理諮詢預約量的提升離不開相關科普工作和社會知曉率的提升,克服、改變心理疾病污名化現象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學不願意來諮詢,一定有自己合理的顧慮,不過我們迫切希望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的負面影響,讓有需求的同學願意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魏萍介紹,當前,高校正不斷探索多元化方法,如增加學生預約心理諮詢的次數,增加專職心理諮詢師、兼職心理諮詢師名額,開通簡易的校內心理諮詢預約系統,設計、發放心理諮詢室文創産品,開設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公眾號等。
有需求亦有擔憂,受訪者關心心理諮詢室宣傳力度與保密制度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8.93%受訪者認為自己目前對學校心理諮詢室沒有需求,14.80%的受訪者有需求並去過學校心理諮詢室,16.27%的受訪者有需求但沒去過。在有需求但沒走進心理諮詢室的受訪者中,沒去過的原因包含不了解學校諮詢室情況,不敢貿然前往(44.86%);擔心做諮詢後被身邊老師、同學知道(27.68%);認為學校心理諮詢室不夠專業(20.65%);學校心理諮詢室位置有限,預約難度大、程式複雜(17.73%)等。
劉家楠在寢室門口等比較顯眼的位置,見到過寫有如何預約學校心理諮詢室的宣傳貼紙,“如果有意識地想去獲得幫助,是很容易找到如何去諮詢的”。但不同高校對心理諮詢室的宣傳力度各不相同,就讀于河南一所高校的趙夢園坦言對學校諮詢室並不了解,目前遇到心理困惑時,她首先想到的是輔導員,“學校對於校內的心理諮詢室宣傳不多,可能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它在哪兒”。
“預約難”“強制匹配諮詢師”也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林浩然選擇校內諮詢室路上的“攔路虎”。之前出現負面情緒、原本計劃在校內預約的他一直沒排上號,由於急切地想要獲得心理支援和疏導,他最終選擇了市面上的付費心理諮詢師。
針對不同受訪大學生對心理諮詢室可能存在問題的擔心,魏萍表示,高校需要通過心理課堂、心理社團活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普及高校心理諮詢室的真實情況。“就拿西電來説,我們從2007年開始為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課上不僅會介紹本校心理諮詢室的具體情況,還會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渠道傾訴,比如介紹一些校外心理公益熱線資源,方便滿足部分不願意在校內諮詢同學的需求。”
林浩然對學校心理諮詢室的隱私保護情況也有所擔憂。“我看過一些報道,學生諮詢後,學校諮詢室會把學生情況彙報到學院,部分沒有心理輔導經驗的輔導員插手後,反而會加重諮詢學生的負擔,小困擾演變成大問題,有點得不償失。”
就讀于福建一所高校的隋夢穎也曾擔心隱私洩露、諮詢師不夠專業,但嘗試過幾次後,她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偏見。“心理諮詢師由於受訓背景不同,諮詢的重點和分析的角度存在很大差異,很多人覺得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很可能是沒有遇到適合自己的諮詢師。”
劉家楠曾看過一篇自媒體稿件,講述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如何將學生隱私透露給了學生家長、同學,當他拿著這篇稿件找熟悉的心理老師討論時,心理老師感到憤怒而痛心。“他表示自己和同行雖然是學校的老師,但都經過嚴格的訓練,會嚴謹地遵循保密原則和工作流程。他也擔心這篇文章讓那些想去求助的同學不敢去求助,從而錯失了獲得幫助的機會。”劉家楠覺得隱私保護機制要更為嚴謹完善的同時,也希望一些自媒體不要妖魔化學校的心理諮詢系統,讓一個本來很好、很有必要,能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幫助的手段因此失效。
關於受訪大學生集中關注的“擔心隱私洩露問題”,魏萍表示,心理諮詢中有嚴格的心理諮詢倫理守則,保證學生福祉是第一要務。她介紹:“保密突破需具有相應的客觀條件,比如學生出現自傷、自殺,傷害他人等行為時才會出現保密突破的情況。如果諮詢師判斷需要與學生家長溝通學生的情況,心理諮詢師會和學生本人進行溝通,與其探討告知輔導員、父母的方式,會與學生反覆探討告知哪些內容,哪些內容是不會告知的,讓學生了解到告知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尋求各種資源幫助自己度過最艱難的這一段時間。如果需要輔導員和學生父母溝通學生情況,心理諮詢師會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包括前期心理建設,如何與家長溝通有效,讓家長不僅重視學生遇到的問題,還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他們一樣,當孩子遇到了困難和挑戰,大家一起相互支援,共同面對。”
受訪大學生期待高校心理諮詢室未來發展
雖然暫時沒有諮詢需求,但趙夢園認為每個人都會遇到焦慮、困惑的時刻。相比“大鍋燴”式的講座,她更期待高校心理諮詢室提供的有針對性的溝通。“每個人疏解壓力的方式都不同,在掌握了通用的排解辦法後,更需要個性化的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中得到了內心支援的李升希望有需要的同學能敞開心扉,走進心理諮詢室。不過他也發現,目前一些心理諮詢室的“能見度”還不高,青少年也比較缺乏直接了解如何緩解心理困惑甚至問題的路徑。“有很多人遇到問題時不知道如何去解決、不能輕易找到幫助解決問題的資源和路徑。”他感到這是校園心理健康機構應該去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過一次愉快的諮詢體驗後,李升希望同學們能多了解心理相關知識,客觀地看待心理諮詢,也能在有需要時敞開心扉,走進心理諮詢室。如今已經在復旦大學讀博的他琢磨著,有機會也到新學校的諮詢室進行諮詢。這一次不是因為感到心情不悅,而是為了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成因,以幫助自己更好地發展。“心理諮詢並不一定只用於是解決內心的痛苦,終身成長也是一個重要方向,這個方面很多人還不了解,但它能幫助我們實現更為完整的心理功能。”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後,李升感到自己的價值體系正在發生變化,他希望能夠找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到一個比較舒適安全的環境中,去梳理自己新的思考。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高校心理諮詢室的發展有所期待,包括增加諮詢位置,滿足更多學生需求(55.39%);完善諮詢室保密制度(53.19%);簡化諮詢室預約流程(50.81%);配專職心理諮詢師,引進更多專業人才(50.28%)。
關於未來高校心理諮詢室的發展,魏萍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首先應為心理疾病、心理諮詢去污名化,“不能因為學生遇到了一些問題就粗暴地給他們貼上標簽,而應當陪伴他們共同面對,相信他有解決問題的潛能”。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優質的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勝任力的問題值得重視。“需要加強對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發展、晉陞空間、薪資待遇等方面的關注,讓心理諮詢師的工作被更多人看到,讓其無後顧之憂地服務學生。”此外,高校心理諮詢和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校師生、家長、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也許有些同學現在出現了一些症狀,但請大家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包容和陪伴,等他真正走出這段日子,他會很感激在他至黑至暗的日子裏曾有那麼一束光,讓他繼續堅持下去。”(文中除趙夢園外,其餘受訪學生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 記者 程思 畢若旭 王軍利)
世界讀書日調查:心理學類書籍最受讀者青睞2024-04-23
人類視覺、記憶和時間感知之間有何關聯?國際最新心理學研究揭秘2024-04-23
心理聊吧|跑馬拉松跑得精疲力竭,為什麼還會覺得很快樂2024-04-23
貴州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實施方案(2024—2026年)2024-04-23
學生的煩惱如何解?這所學校的心理韌性課讓孩子説出“悄悄話”2024-04-23
廣東青少年心理健康志願服務總隊成立縣級分隊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