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大咖公開課丨祝卓宏:自我覺察,正念養育

發佈時間:2024-05-21 09:23:4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祝卓宏

在多年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我看到太多身心出現問題的父母。他們情緒焦慮、抑鬱,經常出現失眠、頭痛、身體疼痛、消化系統問題等各種症狀。為什麼會這樣呢?

壓力山大,情緒失控

在當今社會,父母承受著很大的養育教育壓力。

在經濟上,撫養孩子需要花費巨大的資源。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要一直持續到18歲,甚至是大學畢業,這是一種巨大的負擔。而且,社會給予父母養育孩子的支援是不夠的。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是合作餵養孩子的。農業社會,祖輩、父輩一大家族聯合養孩子,大孩子也能幫忙帶帶小的。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現代家庭以核心家庭模式為主,由一對夫妻和一兩個孩子組成。大多數工薪家庭頂多是在孩子入園之前,請老人或保姆幫忙。父母尤其是母親付出的代價更大,面對很多挑戰,容易耗竭內在資源,感到疲憊易怒,甚至出現身心障礙,影響養育品質。

另外,自動化的情緒反應也會讓人過度焦慮。從進化角度來看,恐懼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潛在危險中。當潛在危險不確定時,焦慮自然而然就産生了。恐懼和焦慮都是為了幫助人類避開威脅,更好地生存下來。現代人面對更多更頻繁的社會性威脅,但我們的情感系統仍傾向於自動化的反應。

在養育過程中,父母會出現這種自動化的情緒反應。比如看見孩子早上吃飯磨磨蹭蹭,有的媽媽就開始擔心了:孩子上學會不會遲到?如果遲到,老師會不會不高興?老師要是不喜歡孩子,孩子會不會自卑?會不會影響孩子升學……媽媽越想越焦慮,情緒就有可能失控,衝孩子吼起來:“快吃!別磨蹭!”

所以,真正讓父母焦慮的不是吃飯磨蹭這件小事,而是擔心孩子未來生存遇到威脅: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孩子能活得比我好嗎?人工智慧時代來了,孩子將來會不會失業?再加上網上全是各種優秀孩子,父母就更焦慮了。

代際傳遞的創傷體驗也會導致父母出現自動化反應。比如,在語言暴力環境下長大的人,習慣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就是一種自動化反應。孩子不聽話,他就會對其進行侮辱謾罵,罵完之後又會因為傷害孩子而後悔。但是,下次他還會控制不住地發火,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迴圈往復。

有創傷體驗的父母面對養育壓力時,更容易情緒失控。父母的創傷體驗會在與孩子的衝突中激發強烈的消極情緒,導致情緒失控,衝突升級。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北武漢14歲男孩跳樓事件。男孩和兩名同學課間玩兒撲克被抓,班主任請男孩的家長到學校配合管教。結果,男孩的媽媽在走廊當著過往師生的面扇了兒子兩耳光。沒想到她離開後,男孩翻身就跳了樓。悲劇發生後,很多網友指責這位媽媽教育方式太粗暴,不顧孩子的自尊。其實,這位媽媽承受了多種養育壓力。根據新聞報道,因為丈夫出軌離婚後,她生活拮據,每天要打三份工,經濟壓力很大。她獨自撫養兒子,缺乏社會支援。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實上,如果父母學習了正念養育,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正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減壓方法。

跳出大腦,走入身體

什麼是正念養育呢?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美國麻省大學榮譽退休醫學教授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PhD)認為,對孩子和養育行為有目的的、此時此刻、不評判的注意和覺知,這就是正念養育。在《正念養育》一書的序言中,我從更細的角度給了一個解釋:正念養育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關照自己的身心,平復自己的情緒,處理消極的想法,以平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出現的各種壓力情境。

有一位媽媽問我:“孩子快要中考了,成績還是一塌糊塗。我都快急死了,正念能幫我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嗎?”我反問她:“焦慮能幫你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嗎?”這位媽媽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回答説:“不能。我越焦慮,情緒越糟糕。孩子期末考試前,我倆還吵了一架,結果他考得更差了。”我説:“正念能夠幫助你平靜。當內心穩定、語氣緩和時,你就能夠很好地跟孩子相處,減少這些不必要的衝突了。”父母自身壓力得到緩解後,孩子從父母那裏感受到的壓力自然隨之減少;壓力和控制少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就多了。

父母要如何緩解壓力呢?可以先記住8個字:跳出大腦,進入身體。

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語言的,他通過觀察體驗世界,與身體連接,餓了、疼了就會哭。所以,正念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覺知人人都有。而在語言、思維的狀態下,人容易失去這種覺知。因為語言和思維讓我們産生了自我概念:我很聰明,我覺得自己能夠預測……往往因為過於相信自己大腦的預判,而忽視當下的實際情況。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和思維,習慣化地用語言和思維去應對孩子的事情。

舉個例子,父母在孩子做作業方面頻繁發生親子衝突。有的孩子放學回家想先玩兒一會兒,父母卻要求他必須先做作業,做完作業才能玩兒。父母為什麼這樣要求?因為他們有一個預判:孩子一玩兒,心就野了。倘若父母去覺察孩子此時此刻的狀態就會看到:孩子在學校上了一天課,已經很疲勞了,先盡情玩兒半小時再做作業,效率會更高。當然,孩子可能會覺得沒玩兒夠,父母可以通過事先協商的方式,與孩子做好時間約定。

有的孩子不願意做作業,父母也可以覺察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不妨先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困難,再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受到大腦的預判,先入為主地斷定孩子就是貪玩兒、不肯努力,給其貼上一堆標簽。如果孩子不肯説,父母更要去覺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肯把自己的困難告訴我們呢?

我們的語言和思維太強大了,可以通過數學推理出很多神奇的公式,通過物理判斷能否讓衛星上天,通過文學演繹精彩的人生……在語言和思維的推動下,人類的文明得到巨大發展。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這個物質世界、資訊社會、虛擬現實使大腦停不下來。為了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中生存,大腦每天都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想法。很多負性情緒就是因為你想得太多,總想過去不好的事會帶來抑鬱,總想未來不好的事會帶來焦慮。負性評價和認知會引發更多壓力,整天與自己的各種念頭鬥爭又形成精神內耗。

正念就是讓我們此時此刻專注當下,讓紛繁複雜的思緒回到身體裏。每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當你去關注身體感受,回到呼吸時,對想法的關注自然斷掉了,情緒就能夠穩定下來。

正念的核心本質是提高自我覺察力。在每個清晨,我們都可以輕柔、和緩、專注地呼吸三次,感受氣流在身體內流轉的感覺。通過眼、耳、鼻、舌、身和世界充分接觸,同時覺察頭腦裏面的想法,不被想法所左右。比如吃水果時,可以進行正念練習:這個水果是什麼顏色?表皮是粗糙還是光滑?聞起來什麼感覺?用舌頭嘗嘗是什麼味道?用手捏捏,感覺柔軟還是堅硬?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地吃飯、做菜、拖地都可以練習正念。正念是可以生活化的,種花養眼,聽音樂養耳,香薰養鼻,喝茶養舌,做瑜伽養身,這些方式都能幫助我們與身體連接,滋養內心。

當我們專注此時此刻的當下後,還會有一個更深的體悟: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變化的。上一刻,花兒還綻放在枝頭;下一刻,微風吹過,它輕輕飄落在地上。“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人生如同一條河流,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電影,你看到、感受到不變的東西只是那一幀,電影還沒放完呢。“不努力”“調皮”“任性”“叛逆”……這些給孩子貼上的標簽都是虛假的概念,並非真相。有些父母焦慮,恰恰是因為習慣用不變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覺得孩子中考、高考沒考好,一輩子就完了。

如果能夠覺察到我們頭腦中的所有想法只是一種想法,而非事實本身,這就是正念。

正念父母,平和自在

做正念父母,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做起:有意識地覺察、接觸當下、不做評判和愛的回應(自我關懷)。父母需要覺察自己在養育過程中的一些自動化的行為反應。比如一看見孩子賴床就火大,可以停下來覺察一下:我小時候是不是也曾因為賴床,經常被父母批評指責呢?

《禮記·大學》中有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先停下來、慢下來,把一切看清楚,充分地理解孩子,然後才能接納孩子的現狀。

面對出現一些問題行為的孩子,父母尤其要用正念的態度去接納。我把接納分為:接、受、悅、納四步。接,面對而不逃避;受,感受外界刺激給你帶來的各種體驗;悅,給讓你産生情緒刺激的這件事情,賦予積極的含義;納,真正地容納。

比如孩子調皮多動,不遵守課堂紀律。父母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後,感受到一種情緒刺激。暫停,關注呼吸,調節情緒,讓自己穩定下來。不要評判(孩子可能得了多動症),而是先接觸當下,覺察一下:是不是有什麼新鮮的事物引起孩子的興趣,所以他才沒有遵守課堂紀律?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然後看到另一面:調皮多動表示孩子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可能很有創造力。給調皮多動賦予積極的意義後,父母就能接納孩子的現狀,和他站在一起,而非把孩子推向精神科。

在正念練習中,喬·卡巴金教授專門提出愛的回應,意思是提高自我關懷,要把自己當作他人來愛。我建議,可以把自己當成最好的朋友來愛。想一想:假如你最好的朋友做錯了一件事,你會怎麼對待他?你會罵他“真笨”“你怎麼不去死”嗎?肯定不會。你會首先安慰他,抱抱他。“自己”就是與你形影不離、一輩子都不離開你的好朋友。這個朋友給你帶來無窮多的感受,給你用眼睛看山川,給你用耳朵聽鳥語,給你用鼻子聞花香……他給你帶來的寶貝太多了。你為什麼不能關懷他、愛護他,對他心懷悲憫呢?

自我關懷可以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覺察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實際上人人都可能發生,這是人類的共性,所以停止對自我的攻擊;第二個層面,用正念的態度對待自己,接納自己;第三個層面,充分地共情自己,關愛自己。

《論語·雍也》中有一句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父母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一定要同時關照自己的身心健康,停止對自我的攻擊,該休息就休息。

孩子也可以學習正念,正念能夠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情緒控制力。正念練習能夠激活腦前額葉皮質功能,它是大腦各個神經功能區的總指揮,對認知、情緒、疼痛和行為管理等産生影響。它的調控能力越強,孩子就會越專注,情緒控制力也會越強。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像青蛙一樣坐定”的正念練習,引導語如下:

青蛙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它有很棒的跳躍能力,但它也可以非常、非常安靜地坐著。雖然它能意識到周圍發生的一切,但往往不會馬上做出反應。青蛙靜靜地坐著、呼吸,節省它的能量,而不是被頭腦中不斷閃現的各種想法帶走。青蛙隨著它的呼吸靜靜地坐著,非常安靜。青蛙的肚子鼓起,落下,鼓起,再落下。青蛙能做到,你也可以做到。你只需要全神貫注。注意呼吸,關注,平和,安靜。(《正念養育》)

當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感到悲傷、與人發生爭吵或考試前感到緊張時,都可以做這個練習。《正念小孩》和《像青蛙一樣坐定遊戲書(5~12歲)》中還有很多為孩子專門設計的正念遊戲,既有趣又高效。

為人父母不易。在養育過程中,我們會承受很大壓力,遇到諸多困難。正念養育可以幫助我們減壓並找回養育孩子的初心,對待孩子充分覺察而不做評判,開放接納而不焦慮控制,重回自在心。

採訪對象:

祝卓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註冊督導師,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行為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公務員心理健康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著有《來自星星的你:送給孤獨症家庭的禮物》,譯有《正念養育》《正念小孩》。

(口述 |祝卓宏 文 記者付洋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