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公開課

親子公開課 | 家長該怎樣和孩子談關於錢的那些事

發佈時間:2024-04-28 10:01:4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杜卓樹

近期,關於一雙運動鞋引起的家庭風波激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一名初中男孩花了幾千元買了雙運動鞋,結果被母親趕出家門,不得不借住在同學家。母親很憤怒,覺得孩子小小年紀就肆意揮霍,過度追求物質。孩子很委屈,自己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夠零花錢買一雙心愛的球鞋,又沒有亂花父母的錢,憑什麼被趕出門。表面上看,是一雙運動鞋引起的家庭矛盾,究其本質,其實是兩代人金錢觀和價值觀的衝突。

1

案例一: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

學校舉辦春季運動會,作為班裏的體育健將,翔翔一口氣報名參加了田徑、跳高、羽毛球等好幾個項目。週末,翔翔拉著父母去商場為自己採購“戰靴”“戰袍”,在幾家一線品牌店裏轉悠,對比最新潮的款式。 

爸爸媽媽認為,學校的普通運動會,得不得獎都無所謂,沒必要花幾千元的置裝費。翔翔卻認為,名牌球鞋能幫助自己更好發揮優勢。翔翔學習成績一般,體育不錯,很重視這次運動會的榮譽,希望能多拿幾塊獎牌,贏得同學和老師的尊重。雙方意見不一致,發生爭執,爸爸媽媽批評翔翔追求物質,太過虛榮。翔翔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委屈極了。

【把脈】

兩代人因為年齡、經歷的不同,在金錢觀和消費觀上存在差異很正常。很多父母自己穿的鞋子也就幾百元,當孩子提出要花幾千元買一雙球鞋時,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沉迷物質,太過虛榮,不懂得父母賺錢的辛苦。 

對於孩子來説,品牌服飾更多承載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有時候孩子崇拜某個體育明星,會通過購買該明星代言的品牌球鞋來表達對他的支援。而且從客觀上説,品牌球鞋也確實能幫助翔翔在比賽中發揮優勢。此外,品牌服飾對於孩子來説還是一種社交符號,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虛榮心,品牌服飾能更好地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建立自信。


【支招】

當孩子的購物需求超出父母的預算時,簡單粗暴的拒絕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毀掉他追求美好東西的動力。因此爸爸媽媽首先要肯定翔翔的眼光,再告訴翔翔購物預算,同時讓翔翔明白: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東西的權利,但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而不是求助於人。 

其次,區分需求與慾望的差別。爸爸媽媽可以和翔翔一起分析比較,選擇這款跑鞋是因為功能還是款式?商場中是否只有這一款跑鞋符合需求,有沒有性價比更高的?爸爸媽媽可以培養翔翔記賬的習慣,讓翔翔明白家裏基本的財務收入和支出情況。平時購物時帶著翔翔貨比三家,讓翔翔明白比較消費的重要性。

2

案例二:

物質獎勵有何負面作用

媽媽想要培養珠珠一些基本的動手能力,可珠珠從小嬌生慣養,十指不沾陽春水。媽媽決定用物質獎勵的方法激發女兒做家務的積極性。比如每次掃地、洗碗得一朵紅花,每次洗衣、拖地得一顆愛心,累積十顆愛心可以獎勵人民幣若干或者等價值的商品。 

剛開始這個方法很有效,為了儘快集滿十顆愛心,珠珠變得十分積極,有時看到爸爸媽媽忙碌時,還會很貼心地主動幫忙。過了一段時間後,爸爸媽媽發現了不少問題:珠珠每次做完家務,都會提醒爸爸媽媽給自己記錄紅花和愛心;爸爸媽媽偶爾請珠珠幫忙,珠珠都要事先確認能不能記錄紅花和愛心,如果不能,珠珠就很不情願甚至不願幫忙。


【把脈】

很多父母喜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或者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短期內或許效果顯著,但從長遠看,卻是弊大於利。 

首先孩子會變得很功利,過度關注完成行為的後果,把完成任務作為獲取報酬的一種手段,斤斤計較利益得失;其次會破壞孩子的興趣,缺乏興趣的事情,很難堅持。一旦父母的物質獎勵不能滿足孩子的慾望,孩子便沒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此外,過多的物質獎勵會降低孩子應對困難和挑戰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解決困難後能得到什麼獎勵,卻不會思考可以從困難中學到什麼。


【支招】

媽媽希望激發珠珠做家務的積極性,與其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不如幫助珠珠建立家庭責任感。爸爸媽媽可以對家務勞動做出具體的劃分,讓珠珠明白,家務勞動,人人有責,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必須為這個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當珠珠完成家務勞動後,爸爸媽媽用讚美代替物質獎勵,強化珠珠的行為。讚美不能是一些空洞的言論,最好包含具體的行為內容。此外,爸爸媽媽還可以通過珠珠的行為引導她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啟發珠珠做家務的自覺性,比如:“媽媽今天很累,你主動幫媽媽洗碗,碗洗得很乾淨,做事很仔細,媽媽覺得很溫暖。”

3

案例三:

如何糾正孩子的金錢觀

琪琪在網上註冊了一個賬號做直播,剛開始只是幫同學帶貨,轉賣一些二手電子産品。琪琪口齒伶俐,主持風格風趣詼諧,再加上琪琪在學校人緣不錯,很快就積累了一大批粉絲。很多粉絲給琪琪打賞,再加上琪琪轉賣二手貨賺的差價,每個月居然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隨著粉絲量的激增,琪琪很興奮,她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研究直播時的髮型穿著、演説臺詞,結果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爸爸媽媽很不滿意,告誡琪琪應該以學業為重,希望她放棄做直播。琪琪不以為然,她認為考大學也不過是為了將來找工作賺錢,她現在每週做直播一樣能賺錢,而且還有可能越賺越多,學習也不一定有用。

【把脈】

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會告訴孩子: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體面工作。孩子的年齡、閱歷有限,還沒有明晰的職業規劃,會錯誤地理解成能賺到錢就是一份好工作。 

在當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裏,相比枯燥的學習,孩子更容易沉醉在金錢帶來的滿足和快樂中。尤其是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會迫切希望在其他領域證明自己的能力。此外,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擺脫父母的掌控,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當他們發現自己也有賺錢的能力時,會躍躍欲試,充滿嚮往。


【支招】

爸爸媽媽想要幫助琪琪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可以和她分析做直播是為了賺錢還是真的熱愛這個行業。如果是為了賺錢,爸爸媽媽要讓琪琪明白,金錢最大的價值不是帶來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幫助我們獲得獨立和自主支配時間的能力,賺錢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工作是為了能發揮自身特長,實現自我價值,真正值得驕傲和肯定的是在工作中累積的經驗和提升的能力。如果是熱愛這個行業,爸爸媽媽要告訴琪琪,自媒體行業競爭相當激烈,僅僅靠插科打諢和賣萌,無法長久地維持熱度,需要不斷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東方教育時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杜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