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台灣心理諮詢師鄒孟栩:擁抱他人 成就自己

發佈時間:2024-04-30 08:4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媛等

白色西裝、紫色襯衫,坐在導報記者面前的鄒孟栩專業幹練,卻又談吐不俗。這位來自台灣的心理諮詢師,有著恰到好處的溫暖與親和。

今年40歲的鄒孟栩從事心理諮詢師行業近十年。2020年,她在台北市成立第一間諮詢所時僅有4位諮詢師,如今她即將在桃園市建立第四間諮詢所,旗下諮詢師人數也增加到60多位。從專業人士到經營者再到管理者,她一直堅持主動“擁抱”諮詢者的理念,所以她的工作室叫做“擁抱心理諮詢所”。

被擁抱者,終成擁抱之人

鄒孟栩大學本科期間主修哲學,彼時畢業在即的她,對於未來就業茫然無措。“青少年時期的諮詢經歷,加之對於專業技能的渴求,我後來選擇走心理諮詢師的道路,希望能陪伴他人走好一段路。”

在台灣,要當心理諮詢師必須科班出身,為了實現理想,鄒孟栩選擇上研究所繼續深造。當被問及曾經是否想過放棄時,鄒孟栩反問説:“為什麼要放棄?”從業將近十年,她已經憑藉熱愛在這個行業開出屬於自己的花,並且樂此不疲。

鄒孟栩説,諮詢個案的過程也是一場自我成長的過程。早期,她並未察覺與愛人相處是比較強勢的。但在面對同樣境遇的個案時,她發現自己會共情個案對其眷屬的憤懣,看似貼近個案,但諮詢效果卻未必有效。後來專業督導與個人心理諮詢體驗中發現原來自己在婚姻中也有強勢的一面。隨著她個人專業成長的深入與自我覺察,在與個案的心理諮詢中新的視角拓寬了她的心路,她意識到可以從更多的面讓個案進一步改善親密關係。

包容多元,專業與人情並存

心理諮詢在西方發展得較早,但在大陸和台灣,污名化心理疾病的事例屢見不鮮。來訪者要主動走進心理諮詢室,或許需忍受異樣的目光,甚至被扣上歧視的帽子。

“我們採取主動擁抱的動作,比如開設臉書、油管、線上直播、製作播客,甚至接受採訪,這都是我們在心理推廣方向上的積極實踐。”這也是鄒孟栩將諮詢所取名“擁抱諮詢所”的原因。

“我希望擁抱諮詢所的氛圍是溫暖的。”鄒孟栩説,“似乎是一種緣分,我的每間諮詢所都選在熱鬧的菜市場附近。”診所裏有一些諮詢師是媽媽,她特地準備了一個冰箱,這樣媽媽們可將在菜市場買的菜放進冰箱,給來訪者做完個案後,下班就可以提著菜回去。

諮詢師的多元化風格讓擁抱諮詢所在當地名聲大噪,鄒孟栩不僅給予諮詢師最大的理解和包容,讓諮詢師可以自由地選擇她們的工作風格,同時也會給諮詢師適配適合她們的個案。

了解大陸,期待多交流

2014-2016年,當時還在讀碩士的鄒孟栩跟隨導師賴杞豐博士來到大陸,在其工作坊擔任助理職務,往返于北京、西安等地。在此期間也曾通過三級心理諮詢師的考試並取得相關證書,因台灣從事心理諮詢師需要相關工作資歷,2016年後她便回臺發展。

最近,鄒孟栩來到廈門考察和洽談工作,“這裡的環境很舒適,城市的設計讓我覺得視野很開闊。”去年,鄒孟栩在今日頭條上開設了分享心理學的賬號,今年更是親自過來了解大陸市場。

在她看來,心理諮詢是一個深受地域文化影響的行業,台灣的經驗並不一定適合廈門。“對當地相關法律的不熟悉、諮詢過程涉及用藥問題、能否與當地達成系統合作,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鄒孟栩説,目前她期待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先了解一下兩岸之間在心理諮詢的異同,再做下一步的打算。(海峽導報 記者張媛 楊思萍/文 俞舒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