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中國研究生群體心理健康研究:學業倦怠和睡眠問題凸顯

發佈時間:2024-05-17 15:55:2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原題 俞國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莫遺忘了研究生群體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火如荼、遍地開花,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轟轟烈烈、初顯成效,唯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冷冷清清、曲高和寡。這種局面應該、而且必須改變。”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開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長俞國良近日在接受中新健康採訪時説道。

一項發表在《Nature》及其子刊的調查研究顯示,全球15%-25%的研究生對其學業經歷感到不滿,41%和39%的研究生分別面臨抑鬱和焦慮。

“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嚴峻。”俞國良介紹,截至2023年統計,我國在讀碩士和博士總數已達365.36萬,且人數正在逐年遞增。相比于其他同齡人群,研究生面臨著更多更具風險的心理社會性應激源,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如抑鬱、焦慮等精神疾患屢見不鮮,與之相關的自殺問題也經常見諸報端。

俞國良團隊所做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最為凸顯是學業倦怠和睡眠問題。此外,強迫問題和抑鬱也普遍存在。

其特點表現為:一是內化問題(學業倦怠、抑鬱、焦慮和自殺意念)比外化問題(強迫和敵對問題)更為凸顯。這可能與研究生群體特有的認知模式有關。二是研究生的各類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絕對水準偏高。其中,學業倦怠、強迫和抑鬱問題的人數佔比均超過五分之一,亟需重點關注。

該項研究還指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總體上隨年代而惡化,其中焦慮和抑鬱尤為突出;博士研究生的抑鬱和焦慮檢出率顯著高於碩士研究生;高年級研究生的焦慮檢出率顯著高於低年級;醫學類研究生的自殺意念顯著高於非醫學類。

在俞國良看來,當前需要高校和教育者有的放矢,抓住要害痛下決心,全面提升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心理福祉,為實現“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重視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性,採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針對超過三成研究生對學業活動産生的疲倦、缺乏成就感或表現出厭學行為,教育者應調整課程負擔和評估方式,減輕學習壓力,鼓勵研究生積極探索個人興趣;同時,培訓和監督加強導師的職責意識,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平臺,提倡健康的學術競爭文化,創建更加合作與支援的學術氛圍。

針對接近四分之一的研究生存在睡眠問題,教育者要幫助研究生更高效地安排學習與休息時間,健康地利用數字媒體。同時,應積極開展健康睡眠教育,包括如何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及採取適當的放鬆技巧,以改善與提高研究生的睡眠品質。針對較為普遍的強迫問題和抑鬱情緒,研究生自身層面應注重自我意識與調控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識別並管理強迫表現;學校層面可以通過提供干預措施,如團體心理諮詢,幫助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促進情感釋放以緩解強迫問題。

第二,警惕心理健康問題的惡化趨勢,健全追蹤與監測機制。

鋻於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惡化趨勢,高校應建立和完善追蹤與監測機制,以更有效地應對持續增長的心理健康挑戰。首先,定期開展全面心理健康篩查,利用標準化工具對研究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確保能夠及時識別出需要心理援助的“風險”人群。

其次,建立長期的數據追蹤系統,通過持續監測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變化趨勢,分析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規律和相關因素。最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諮詢人員要警惕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謹慎應對可能遺留的相關問題。這些系統性追蹤與監測措施,不僅有助於提前發現潛在的心理健康危機,還能夠評估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研究生提供一個更加支援性和健康的學習環境。

第三,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個體差異,完善服務與支援體系。

教育者必須深入了解不同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需求,並通過完善的服務體系提供適宜的支援和資源。針對博士生的特定需求,如經濟保障和家庭生活平衡,學校應開展具體的支援項目。(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