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 | 87.0%受訪家長認為需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發佈時間:2024-05-29 10:41:0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品芝

58.6%受訪家長期待學校深化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了解

5月,教育部以“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共促學生心理健康”為主題,開展了首個宣傳教育月活動,希望藉此營造積極關心關注、支援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師生和家長心理健康知識水準和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近日對1000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0%的受訪家長認為需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58.9%的受訪家長期待學校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接受老師的建議和開導,58.6%的受訪家長期待學校深化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了解。

受訪家長中,孩子處於小學及以下階段的佔29.8%,初中階段的佔16.1%,高中階段的佔15.9%,大學階段的佔35.3%,研究生及以上階段的佔2.9%。

87.0%受訪家長認為需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重慶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周瑤很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我每天都跟孩子聊天,聽他分享當天高興的事情和不高興的事情,了解他為什麼不高興,幫他疏導或告訴他正確的應對方式。”

調查中,87.0%的受訪家長認為需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其中46.0%的受訪家長認為非常需要。

“我會通過跟家長溝通和自己的觀察來了解孩子,有的孩子可以從他的行為看出他的狀態,有的則需要老師多觀察。”福建福州某小學語文老師張琴説,家長和老師要多關注孩子,與孩子多溝通,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狀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教授田宏傑表示,當下我們越來越關注人格的全面發展、人生意義的實現,在這個前提下,大家普遍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關注,尤其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壓力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調查中,受訪家長認為學習壓力(71.7%)是孩子面臨的主要壓力源,然後是家庭氛圍帶來的壓力(50.9%)、人際交往壓力(49.1%)和情感問題(40.3%),此外還有: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39.9%)、就業壓力(37.7%)、經濟壓力(28.6%)、其他壓力(3.0%)等。

田宏傑説,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首先來自於學業壓力,比如學業焦慮、考試焦慮,還有因學業壓力過重所産生的厭學、挫折感。其次是社會交往能力較弱,人際溝通能力較弱的孩子,比較難以解決與同伴發生的衝突,會將同伴交往中的挫折內化為心理健康問題。此外,還可能由於內在價值感缺失産生“空心病”問題。

“有的孩子是興趣班太多,或者是學習壓力大,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可能會有親情方面的缺失。”張琴説,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不好,也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調查中受訪家長表示,心理諮詢與輔導(53.7%)、心理健康教育課程(53.5%)和心理沙龍主題講座(40.3%)開展較多,其他還有心理主題班會(36.3%)、心理情景劇(34.2%)、心理普查(16.4%)、其他(3.2%)等。

張琴介紹,在她所在的學校,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老師會在家長會的時候跟家長交流得比較多,也會時常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還會定期舉行面向全校的心理座談會。

“我們當地的初中每星期會有一到兩節心理講座,每天中午和下午還有‘傾聽診所’,學生有需要可以去。”周瑤説。

“當孩子與大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不夠時,道理講得再好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碰到學生有壓力,張琴會幫助他們找到壓力源,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比如多鼓勵學生、建議家長停掉興趣班、少佈置作業、讓家長多陪伴孩子等。

田宏傑説,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看到背後的心理需求。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只看到問題、矯正問題,單純告訴孩子不能做出某種行為,實際上並沒有解決問題。比如某個孩子叛逆、不聽話,實際上可能是希望別人注意到他,希望自己的觀點被認可,這時候如果只是告訴他不要叛逆是沒有效果的。

田宏傑認為,老師和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能通過正常途徑解決問題,是認知上的困難、缺乏方法還是能力不足,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既滿足孩子內心需求又符合社會規則的路徑,這樣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逐漸解決。

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應該加強哪方面工作?對此,58.9%的受訪家長期待學校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接受老師的建議和開導,58.6%的受訪家長期待學校深化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了解,54.0%的受訪家長希望舉辦專題研討,為學生就業升學釋疑解惑。

“當孩子與大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不夠時,道理講得再好孩子也很難聽進去,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要先與孩子建立起情感連接,讓孩子在關愛下長大。”田宏傑説,當孩子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撐時,再去分析問題找解決方法。

此外,46.6%的受訪家長希望學校鼓勵學生進行同伴交往,44.6%的受訪家長建議對有需要的同學及時開展精準疏導,39.1%的受訪家長期待學校重視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33.9%的受訪家長希望配齊配足心理健康專職教師,24.6%的受訪家長希望規範校園心理健康監測。

周瑤覺得,針對有問題的孩子進行一對一的疏導很重要,“發現了苗頭,不僅要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家長、班主任、任課老師都要深入分析孩子的問題。其次要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很多孩子就是覺得自己太孤單了,特別是稍微內向的孩子,與同伴交流後情況會好很多”。

張琴説,保持家庭氛圍的鬆弛很重要,家長不要經常批評孩子,要多與孩子談心,鼓勵孩子。同時也要讓孩子多經歷一些事情,磨煉意志,提高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田宏傑説,學校教育首先要跟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其次,老師要抱著好奇的態度而不是教育的態度去關心學生,第三,老師要有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溝通的智慧,如果老師一直用傳統的思路看待學生,可能很難理解他們的一些問題,但如果老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素養,轉變認知方式,能看到孩子出現問題背後的原因,就更容易給孩子提供更多幫助。

“我們學校目前的心理老師是其他科目老師兼任的,用來做心理輔導的時間比較有限。”張琴希望每個學校能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老師,這樣更專業、權威,也能幫助到更多孩子。

受訪家長中,一線城市的佔34.5%,二線城市的佔39.1%,三四線城市的佔19.5%,縣城或城鎮的佔5.5%,農村的佔1.4%。(丁香雪鈺對此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周瑤、張琴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記者王品芝)